论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_抗日战争论文

论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_抗日战争论文

略论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党论文,战场论文,战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正确评价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反抗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应基本肯定;当然也必须看到国民党抗战的被迫性和动摇性。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战场 积极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历经八年,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彻底驱逐外国侵略者的伟大胜利。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联手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国民党战场的正面表述较少,对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也是轻描淡写,贬多于褒。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孔之见,粗陋之处,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 正确评价国民党战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点,早在战争期间,中外著名政治家都曾有过论述。毛泽东当时就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①1938年9月,共产国际在一次公开声明中明确指出:“伟大的中华民族起来反对野蛮的暴力,不仅是为保卫自己的国土,保卫自己的自由与独立,而且也是保卫全人类的自由与和平的事业。假如日本法西斯军阀,竟然征服了中华民族,那么,它将在亚洲,在太平洋上,在欧洲,在世界其他各地,大大地加重与发展法西斯主义的侵略,而中国之胜利,却正是对于一切法西斯侵略者的争夺计划之严重打击。所以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是世界无产阶级整个先进人类反对野蛮的法西斯主义暴力的总斗争中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对世界人民反对野蛮的法西斯主义暴力,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各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②

战时英国首相邱吉尔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邱吉尔指出:“日本的资源是一种消耗性因素,由于在中国进行的消耗巨大的战争,这个国家已经长期处于过度的紧张之中。”又说:“我们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十五个师团,也许会有二十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③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指出:“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打垮了,你想一想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远东会师,把俄国完全孤立起来,吞掉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交通线。”④

事实也确是如此。根据战后的一系列统计数字来看,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抗日战争中最主要的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中国对日作战时间最长,战场开辟最早。即使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全面抗战算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中国人民对日作战长达八年之久。如果从九·一八事变起算,则时间更长。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只有44个月。苏联对日作战时间更短,只有一个星期。从日军兵力分布看,1937年侵华日军为21个师团,1939年为34个师团,1941年达到40个师团的兵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战场仍保持27至29个战斗力最强的师团,兵力在一百万以上。⑤日本陆军的主要力量一直到战争结束都在中国战场作战。从日军死亡人数看,根据〔日〕井上清等著《日本近代史》记载:侵略中国东北阶段,日寇战病死伤者17.2万人,从1937年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开始,至战败投降止,日本军人、军事人员及附属人员战病死亡者约233万人,其中不包括伤残人员和下落不明者。而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寇被击毙和死于伤病者共约89万余人。据苏联方面宣布,苏军在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等地,共击毙日军官兵8万余人。⑥从做出的牺牲看,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战中,有三千余万人死于非命,物质损失已无从算起,这是任何国家也无法相比的。

遗憾的是,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战后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在西方(包括日本)有关二战史的研究中,对中国战场往往不屑一顾,甚至粗暴地进行歪曲和贬低。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著了一部长达百万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对中国战场只字未提。法国著名二战史专家亨利·米歇尔教授,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竟不顾史实,胡说“中国国民党军队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战斗”,致使北京、张家口、太原、广州、汉口、上海及其他城市“便未经一战地陷落”。“没有任何人把胜利归因于蒋介石,除了他本人外。”⑦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十卷上、下册是专门论述二战历史的,全书数十万字,但只有十多页描述中国抗日战争,而言语多有不逊,认为:“中国统治者懂得,在已经形成的各交战国力量对比的条件下,他们在对日作战的战场上,不用作任何努力地能成为战胜国的一员。”因此日本之所以失败实际上是由于“在太平洋上被美英打败,在远东被苏联打败的结果。”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其原因,固然是由于西方学者一贯以西方历史为中心,轻视、贬低第三世界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所致。但是也不能否认,中国学者在以往研究中的某些失误或故意偏离,对西方学者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台湾学者,在有关研究中,对国民党战场夸大其辞,对解放区战场任意贬低,已完全超出历史研究的界定,使人很难相信⑨。而新中国早期的著作,强调解放区战场的主要作用是应该的,但往往忽视了国民党战场的一定作用。这些都不利于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日战场的正确认识与了解。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民党战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一)它有助于世界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特别是在反抗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的坚强决心和重要作用。战争是反映一个民族精神、素质和凝聚力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让世界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正确认识中国战场(包括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真实情况,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这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是有益无害的。

(二)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先后两次合作,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祖国的统一,按照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国共两党需要第三次合作。为此两党必须捐弃前嫌,真诚相待,共图大计。在历史问题上,对国共两党各自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双方应有的态度。

(三)从历史研究本身来讲,正确评价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必将推动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深入进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历史研究才有其真正意义。

二 国民党战场应基本肯定

国民党战场问题比较复杂,若想下一个准确的判断,说他几分抗日,几分妥协,几分反共,恐怕不大容易。但是根据其在抗战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作用,得出一个大体的判断,或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还是可能的。

从抗战初期的情况看,国民党战场是以抗战为主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的重点还是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新气象。”⑩之所以如此,乃时势使然。

七·七事变前,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主张,对日军的侵略行径,一直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企图以此来缓和局势,同时寄希望于国联出面调停,从而与日本帝国主义达成“谅解”。而把主要力量用在对付中国共产党身上,先后发动了五次对红军的大围剿。国民党蒋介石的这一反动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愤,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完全昭著,蒋介石政府内外交困,无论从英、美利益出发,还是从维护自身统治考虑,都不容他继续妥协下去。因此,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7月12日,蒋介石致电北平驻军长官宋哲元,命令他“就地抵抗”。随后派参谋次长熊斌北上,向宋哲元传达中央旨意,即“不挑战,必抗战”,“在不丧失领土主权原则下与日本谈判。”(11)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2)这些情况表明,国民党蒋介石虽然对和谈仍抱有幻想,但是态度已明显强硬起来。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是早已确定的。卢沟桥事变后,为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以达其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又把侵略目标对准了中国的经济重心上海市,并于8月13日发动了进攻。8月14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13)自此,国民党组织了一系列会战,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

首先是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起,至同年11月12日上海陷落止,历时三个月。日军投入12个师团及海空军、特种兵部队近30万人;国民党方面投入70余个师,近70万人,蒋介石嫡系部队,除在华北战场外,几乎全部投入其中,约占当时国民党可作战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4)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表现出极大的牺牲精神。李宗仁后来回忆说,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之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宝山姚子青营全部殉国,谢晋元团长率八百壮士,孤军阻敌四昼夜,歼敌二百余人。此役共毙伤日寇约6万人,国民党方面伤亡也相当惨重(15)。

忻口会战。时间1937年9月13日至11月8日太原陷落,在当地群众的支援和八路军的有力配合下,坚持近两个月。这是国民党为保卫太原而组织的一次大会战,以28万兵力阻敌14万人的进攻,“日军被歼两万,中国军队伤亡十万以上。”(16)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骐等壮烈殉国。

徐州会战。从1937年12月中旬至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坚持五月有余。日方投入总兵力30万人,国民党参战总人数约60万人。(17)国民党在这次会战中,曾一度打败日军,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摧毁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歼敌万余人(18),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此次会战中,国民党第41军11师,在师长王铭章率领下,坚守滕县三昼夜,从师长到士兵全部殉国。

武汉会战。从1938年6月12日始,至10月25日武汉失守止,历时四个半月。日军投入35万人,舰艇120余艘,飞机500余架,国民党方面有129个师,70余万人投入战斗。(19)双方在纵横千里的战场上进行大小战斗数百次,十分激烈。中国空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空军大队长沈崇海在飞机严重受伤的情况下,不肯跳伞求生,驾机冲向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根据国民党方面宣布,此次会战日军伤亡10万以上(20),虽然占领了武汉,但并未达到围歼国民党军队主力的目的,至此日军进攻达到了顶点。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于战争初期国民党战场出乎日寇意料的顽强抵抗,日本人力、物力消耗极大,已无力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与此同时,敌后战场的开辟,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的游击战争,扰得敌人心神不宁。为解除这一心腑之患,日本在坚持灭亡中国的前提下,开始调整对华政策。1938年11月3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提出所谓“日满华三国合作”、“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国策。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即由过去的“速战速决”、“武力征服”,改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主旨在于改变1938年1月16日第一次对华声明中“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引诱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分化国民党。与此相适应,日军基本上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放到了解放区战场。

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对国民党集团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也表现的十分动摇,重新恢复了与日本之间的“秘密和谈”,在战场上则采取消极抗战的做法。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召开南岳军事会议,对相持阶段的抗战作了新的部署。会议决定分三期整训全国军队,在兵力使用上,以三分之一进行敌后游击战争,三分之一用于正面防御,三分之一调至后方整训补充。这种部署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消极防守、保存实力的意图。在这种方针指导下,国民党军队相继丧失了华中和华南的许多战略要地。由于部分军队的顽强抵抗,才使日军在随(县)枣(阳)战役(1939年5月)和第一次长沙战役(1939年9月)中未能得逞。

1939年底和1940年初,国民党相继完成了两期整训,战斗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各战区发动了“冬季攻势”。这是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所采取的唯一一次全面性攻势行动。整个攻势共毙伤日军万余人,国民党伤亡达五万以上。(21)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日寇的作用。1940年和1941年,日军为配合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对正面战场施加压力,先后发动了枣(阳)宜(城)战役、豫南战役、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和第二次长沙战役等。在这些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比较顽强的抵抗,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省区和东南一部分地区,战线相对稳定。

此外,在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应英国政府的要求,组成中国远征军十万人,在罗卓英、杜聿明率领下入缅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解救了处于绝境中的英军七千多人。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逐渐下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1938年武汉失守以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从这时起,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转移到反共反人民。”(22)“从一九三九年起直至一九四三年秋季为止的五年内,国民党政府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分裂国内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内战危险。”(23)由于我党对国民党的错误政策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和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因而维持了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

1944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顺利展开,中国抗日战争逐渐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这一时期,国民党战场虽然也发动了局部的反攻,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首先,国民党战场没有对日寇发起强有力的反攻。1944年是日本侵略者走向失败的一年,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妄图作垂死挣扎。4月发动了旨在打通从中国东北纵贯大陆至越南河内的国际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日军称其为“一号作战”。目的在于挽救其深入南洋的孤军,摧毁美中两国在中国大陆的空军基地,以解除对日本本土和海上的空中威胁,同时再次寄希望于向国民党施加压力,迫其屈服。这次作战,日军共投入15个师团、50余万兵力,配备了1500多门大炮。(24)可谓孤注一掷。当时国民党拥有321个步兵师,22个骑兵师,总兵力约650万人,具有相当的实力(25)。再加上解放区战场对日军强有力的牵制,国民党战场在对日反攻作战方面处于十分有利的局面。但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此时奉行“保全实力为先,抗日为次”的方针,虽然一再宣称要“对日总反攻”,却迟迟不见行动。对日寇的反扑更是缺乏心理与防御准备,导致在此次作战中一溃千里的惨败。1944年12月10日,南下日军与由越南北上日军会师于南宁附近的绥录,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计划完成。

但是日军发动“一号作战”的预定目标并未达到。国民党政府既没投降,空中威胁也未解除。相反,由于兵力抽调过多,给解放区战场提供了局部反攻的机会。1944年春夏秋三季,解放区战场发动连续攻势作战,取得了很大胜利。在这种背景下,1944年冬国民党战场也发动了局部反攻。卫立煌率中国远征军再次入缅作战,为打通中印、中缅公路立下汗马功劳,先后歼敌16万多人。(26)1945年夏又恢复了广西、福建等地区。

但总的来说,国民党战场没有对日军发动强有力的攻势,因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国民党的绝大部分军队仍滞留在大西南。

其次,在这一时期,国民党蒋介石依靠美国支持,与日伪勾结,积极防共反共。到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蒋介石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已成为他的最大威胁。因此,当解放区军民举行大反攻之际,国民党蒋介石开始集中力量抢夺胜利果实。8月10日,蒋介石在得到日本投降消息的当晚,就指示其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要他命令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维持现状”,“除按指定之军事长官的命令之外,不得向任何人投降缴械”,也就是说不得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第二天,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部队“加紧作战,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命令所谓地下军实为伪军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原地驻防待命”,“勿擅自行动”。8月12日,美国的麦克阿瑟以远东盟军总司令的名义,命令日本政府和中国战区的日军,只能向蒋介石政府及其军队投降。这样,在美帝国主义的导演下,在受降地区演出了一场蒋、日、伪大合流的丑剧。一百多万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几乎全部落入国民党手中,用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综上所述,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表现,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应基本肯定。这是因为:

(一)在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十五个月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伤亡达80多万。(27)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日军伤亡近40万人,物资消耗达100多亿日元,“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宣告破产。(28)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日军在作战中处于两面受攻的不利地位。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战略防御阶段,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29)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这段时间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或战斗外,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损失极为惨重,半壁河山沦入敌手。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国民党存有侥幸思想,企图依靠国联制止日本侵略,以暂时抵御换取日方妥协,从而导致在战争中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加上国民党军队的指挥系统紊乱,部队派系多等弱点,造成了许多原可避免的重大损失。但是从客观上讲,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失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30)帝国主义的日本经过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都远远强于当时的中国。这就决定了“要在敌人战略进攻的阶段就阻止敌人向内地深入是不可能的,广大中国领土沦陷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军队驱逐敌人出境也决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31)中国的抗战只能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消耗敌人的经济、军事力量,以争取最后的胜利。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情况看,在战争初期溃败也是普遍现象。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兰西,在德寇进攻下四十天投降;波兰这另一陆军大国开战不到一个月就被灭亡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的头五个月,也难免失地千里;英法虽对德宣战,却出现了长达八个月的“奇怪战争”。这样比较起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表现要好得多,它不仅没有投降,而且连续多次进行分别坚持数月之久的大规模会战,这在世界反法西战争初期是少见的。

(二)在抗日战争中期和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实际已成为抗日战争的次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寇的主要任务。但是国民党战场仍然抗击和牵制着三分之一以上的侵华日军,在战略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尽管国民党政府在这一时期作了许多反共反人民的坏事,但毕竟还是坚持了抗日,没有进行全国性的反共内战。这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胜利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几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日寇的一个严重威胁。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国民党抗战的被迫性和动摇性。八年抗战中,国民党蒋介石始终没有放弃反共的立场和与日妥协的幻想,但迫于日寇的野蛮侵略已威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众抗日运动,使蒋介石深深认识到,如果投降了日本,“中国政府是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的,中国会发生革命”,而“中国政府倒了,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将会在中国占优势,但是,这就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32)蒋介石的表白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这不仅因为在抗战中、后期,解放区战场实际上已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而且因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建立,即使建立也不能得到维持和巩固,那样,中国的抗战就会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注释:

①⑩(22)(23)(30)《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07页、938页、943页、415页。

②李世俊《论二战时的中国战场》,《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第12页。

③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第一分册,第260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④小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第49页。

⑤罗正楷等编《中国革命史》,第4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⑥龚古今等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稿》,第41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⑦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58页、381页、423页。

⑧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十卷下册,第653页,三联书店出版。

⑨参见虞奇《抗日战争简史》。

(11)《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三辑,第29页。

(12)四川大学历史系、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史长编》上,第228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第23-26页。

(14)(16)(18)(19)(21)(27)(28)何沁主编《中国革命史》,第290、291、292、312、293页。

(15)袁旭等编著《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1931.9-1945.9)》,第127页,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17)(20)马洪武等编《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145、1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胡德坤《中国抗战与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1941-1945)》,《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第14页。

(26)胡宗新《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第70页。

(29)《〈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1939年1月2日。

(31)《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70页。

(32)施子愉译《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四集,第一卷。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