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张淑华

语文教学要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张淑华

张淑华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 138000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语文教学要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从识字开始就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

汉字是我们国家的语言财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而汉字的演变过程也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必须认识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整个小学阶段要认识3000左右的汉字,并能够熟练书写其中常用的2500个汉字,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在汉字层面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字形”和“字义”这两个角度展开。首先从“字形”方面来说,汉字的结构都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凝聚着文化思维,字体种类丰富,线条变化多,再加上抑扬顿挫的韵律,可以让小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其次,汉字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众”字的字形,用三个“人”立在一起,以小见大,寓意形象具体,体现了和谐团结的传统文化思维。由此可见,不论是字形构造上的艺术美,还是汉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都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形态美和内在美。

二、通过不同题材传统文化的分类讲解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正因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了这种博大精深的高贵,所以我们要倍加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笼统地向小学生进行介绍,难免会使学生觉得传统文化过于抽象庞杂。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正确地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教材中的不同素材进行选择组合,以便分门别类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介绍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教师就可以选择课文《王二小》、《小英雄雨来》、《我们爱祖国》以及教材所推荐的其他爱国主义题材类型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一些富有爱国情怀的古诗词作品,如《春望》、《木兰诗》、《过零丁洋》等杰出的古诗词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艺术美的同时领会其中深深的爱国之情。而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则可以选取《草船借箭》、《景阳冈》等经典名著来欣赏文学艺术的成就;《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等课文可以让学生领略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典故的精彩;再结合教材中插图等图画资料,可以让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绘画、建筑艺术,感受传统艺术的精湛。

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有句古诗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明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只有积极开展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才能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语文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观看一些风俗活动,如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或者是探究春节的由来等,也可以去欣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塑泥人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篇传统文化体会,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传统的艺术品,如陶瓷、剪纸等工艺,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会产生很高的热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传统文化赋予更新鲜的时代活力。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如在语文教材中,《木兰从军》这篇课文体现了木兰奋力参军救国的精神,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爱国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将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可让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更有时代精神,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当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还有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在当前新课改时期,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事业,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可加强和完善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教育,进而能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文化含量,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论文作者:张淑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要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张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