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国际成长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_集群效应论文

基于企业国际成长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_集群效应论文

基于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集群论文,效应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全球经济范围来看,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各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如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德国法兰克福的化工业、意大利伦巴第的纺织业、法国欧耶纳克斯的模具制造业、瑞士制表区的钟表业、日本大田的机械、金属加工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台湾新竹的半导体硬件业以及中国温州的打火机产业等,这种产业区域集聚与市场空间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非但没有消除区域和地方特色发展的意义,反而加强了其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集群在提升地方生产效率,孕育新企业的产生,促使区域创新网络等方面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正是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网络的有益补充。从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所奠定的全球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中,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群不仅成为当代跨国公司的重要区位优势源泉,也促使了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并走向国际市场。因此,从企业国际化成长视角探寻产业集群的效应,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产业集群内在机理作用的部表现,而这一点恰恰是现有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不足。

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分析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基本职能就是通过投入品的转换,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其经营目标是在所有者或股东可接受的利润水平约束下,追求销售收益最大化。因此,在收入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偏好变化和新企业进入可能性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依靠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市场空间的扩大,才能实现销售规模的不断增长。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成长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组织边界、企业的业务范围的扩大(专业化和多元化)以及企业经营市场区位的多元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企业国际化成长就是通过出口或直接投资形式实现企业市场区位由国内向国外扩张。

从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外部环境看,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该国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企业所处的产业国际化程度,将构成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外部条件。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科学新技术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以及传统产业的加速改造,所有的国家均不同程度作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各国企业成长在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实质上已经面临国际竞争。正是由于参与国际竞争,企业通过进口把国外产品和相关的“市场知识”引入国内,并进行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升了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当管理能力充裕,企业扩张的动力就会加强(Penrose,E,1959)。同时,由于国内市场国际化,使企业在进口和本国市场交易活动中,与国外企业的接触和联系,缩短了国外市场的“心理距离”,这样,企业就会加快国际化成长速度,利用管理优势到国外去获取企业成长所需要的其他经营性资源,如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从企业所处的产业角度看,由不同产业的技术和需求存在差异,其规模经济与市场需求状况不同,产业整体的国际化程度会存在差异。然而,当要素的国际流动技术和政策障碍减少时,那些非标准和主要满足当地市场的产业,也可以通过要素的国际流动,由国外的企业来提供,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也会成为国际化产业。由此看来,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国际化产业的规模、各国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内经济开放程度必将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从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内部环境看,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内在约束是: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和成长最大化目标驱使下对规模经济、交易成本、成长经济的追求所形成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Howard S.Rasheed,2005)。从企业演化的历史看,企业成长的模式主要有专业化、多元化和网络化。专业化是通过扩大同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实现企业组织的横向或纵向一体化成长。其中通过横向一体化成长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通过纵向一体化企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专业化成长是基于产品的同质性及其所依赖的经营活动和技术的通用性,因此,这种成长方式下形成的企业特有优势通常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有关,依赖这种特有技术,企业形成新产品开发能力和产品差异化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特定的市场销售技术和知识。当企业国内专业化成长受到国内市场区位条件限制时,就会倾向利用出口来扩大销售规模实现企业国际化成长;而随着资金的积累和企业资源的剩余,企业还会开发新的产品和开拓新的市场,这样企业便进入了多元化成长阶段。企业多元化成长除了能够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节约交易成本之外(贝可赞,2000),更重要的是,使企业能够采取主动性行为协调产品“组合”关系,充分利用协同效应,实现企业的持续和均衡成长,同时,多元化成长将促使企业组织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形成企业事业部组织结构,从而为跨国投资提供了最合适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催生了企业的合作竞争理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始选择了一种新的成长模式:网络化成长。企业网络化成长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网络不仅对企业有约束的作用,还能对企业间的活动进行明确的协调,从而产生了企业间互相依赖和长期关系的多样性契约安排,这些契约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和生产成本,推动技术的联合开发,为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区位多元化提供条件。

产业集群对企业国际成长效应

集群的资源集聚效应将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

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一个重大误解:认为要素的自由流动会消除地点的重要性,全球生产网络将取代区位竞争优势。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区位的重要性,而且正是因为企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区位在竞争优势上仍持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经济全球化已使得单个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下降,相反,基于产业的竞争更为重要。纵观世界各城市的经济,我们可以发现,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通常都集中在特定的产业区位上。这一方面说明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区位优势,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区域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都会面向全球所有企业开放,所以某个低成本区域一经发现,就会立即吸引众多的制造资源向该区域集中,为单个产品的区域规模化生产提供资源的支持。所以,在规模报酬递增,要素流动障碍减少的情况下,各国生产要素就会出现产业集聚化趋势。此外,随着需求的个性化和技术创新的加速,厂商不得不寻求与大市场、中间投入品邻近的区位,这意味着优良的区位可以为大量的厂商所共享,从而能持续地提供较高的工资,工资的差异引发劳动力流动,高工资导致劳动力的流入,而劳动力的流入将进一步放大市场需求,从而使各国生产要素在特定区位的集聚化出现良性的发展(Krugman,1995)。国际要素资源的产业集聚化,就会打破原来的竞争格局,也会使集群内企业原有的网络结构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发生变化,从而给本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融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提供机会,扩展企业利用资源的边界,这时,结合特定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集群内本土企业就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本土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

集群的创新效应将提升企业国际市场产品差异化能力。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具体包括:(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掌握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1990)。其中,前四点涉及不同形式的技术创新,最后一点属于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企业选择集群化发展实际上就实现了组织的创新,即从单个企业的层级组织结构向网络组织的转变。网络组织是处理系统创新事宜所需要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在其成员间建立强弱不等的各种各样的联系纽带的组织集合,它比市场组织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产业集群这种介于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新组织形式,一方面因为集群内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客户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产生较强的知识和信息累积效应,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同行之间相互比较而带来竞争压力,进而转化为创新的动力。而且,对集群内企业来说,虽然由于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编码化的知识易于更大的地理空间内部交流与扩散,然而占据人类知识绝大部分的隐含经验类知识,主要蕴藏在人们的大脑中,一般很难用语言表达,个人属性较强。产业集群则便于企业之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之间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加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

企业国际化成长不仅要在市场区位上进行扩展,而且,由于各国市场的消费者因为社会环境、生活习俗、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不同,其需求的特点也将与原有国内市场表现出差异性,这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集群企业来说,必须使用产品差异化战略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和集群内企业自身的柔性专业化生产能力,与集群外企业相比将更能凸显优势。

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将放大企业国际市场的营销绩效。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不仅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就是一个区域也需要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品牌表明产品独特的性能和质量,区域品牌则表明区域的产业优势和产品特点。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因为它是众多企业品牌的聚集和提炼,为了利用区域内那些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的企业品牌影响力,不仅集群内企业网络组织自身会启动质量监控和培育机制,而且区域政府也会在质量监管、行业标准、人才培训、市场培育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推进,以发挥集群内公共“无形资产”的作用。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营销投入的积极性,而且会改变单个大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中小企业因没有实力开展广告宣传的状况,从而使每个企业都能受益。一旦集群形成区域品牌后,内部高度的信任与合作机制,使得集群内企业易于建立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所组成的垂直营销系统。这种垂直营销系统既可以由中小企业集群内的生产者支配,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由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代理、专卖等形式迅速开拓市场,并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也可以由群内批发商或零售商支配,进行以销定产,从而降低企业库存成本。此外,集群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区域品牌的整体形象,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电子商务。这样,企业不仅能向全球市场的客户提供产品价格、性能等信息,使客户能方便、快捷地进行网上采购,从而可以节省双方的交易成本和时间、促进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客户网上订单进行分类,及时地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使企业产品开发更接近市场,从而提高产销率和营销绩效水平。

集群的锁定效应将迫使企业向外挖掘持续竞争优势。

一般说来,产业集群网络形成之初,网络内的制度化力量将有助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网络内制度化力量反而会成为组织发展的阻力,产业集群组织的惰性(Organization Inertia),会使网络内的组织只安于现状,制定策略时只考虑网络的环境,不积极的从外界吸收新的知识,从而使集群可能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即产生“锁定”(lock-in)效应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显然,这种网络组织环境将不利于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且,从企业经营知识的创造本身来看,不仅需要本地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知识交流,也需要建立全球的交流渠道(global pipeline),才能保证外部重要的市场和新技术信息流入该环境内,否则,该环境就会处于一个封闭系统。事实上,根据德国、瑞典和丹麦的经济地理学教授贝谢尔特(Harald Bathelt)、马尔伯格、斯科尔的知识创造理论,无论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还是编码化知识的交流,都是既可以在地方上,也可以在全球远距离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渠道并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需要企业进行专门的投入才能建立起来的。

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当集群内企业都在各自产品的国内市场中取得了很高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小时,产业集群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国内需求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产业集群只有通过外向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才能进一步确立领先优势,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产业集群如果不及早谋求国际化发展,则最终将被排斥在国际分工之外。因此,在目前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为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连续流,许多产业内部的生产链已由原来的一个国家内部延长到许多国家,竞争逐步在国际范围内展开。

标签:;  ;  ;  ;  ;  

基于企业国际成长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_集群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