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疗效论文_刘景欣

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疗效论文_刘景欣

刘景欣

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医院 1521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儿童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科最常见的残疾类型,全世界发病率约1.5‰~4‰[1]。近年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体重儿生存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儿童脑瘫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2]。如何在残疾早期通过综合康复手段促使脑瘫残疾患儿获得和维持最佳功能状态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梅州市残联康复医院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医综合疗法,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观察西医康复联合中医综合治疗对脑瘫患儿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是否同意选择附加中医综合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2组患儿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②认知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③家长或监护人同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排除标准

①出生年龄<2岁或>7岁;②治疗期间接受肉毒素注射;③伴随有其他严重疾病或不适宜治疗方案者;④依从性差,中断治疗1个月以上,资料不全影响结果判断者。

1.4 治疗方案

对照组按照梅州市残联康复医院脑瘫常规康复模式治疗。①以康复需求为导向的功能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根据个体功能障碍差异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从运动、学习、认知等方面训练患者自理能力,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每周治疗6 d,休息1 d。②引导式教育:以主动参与特定的游戏和活动形式,训练患儿主动社交能力和日常问题解决能力。③心理治疗: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引导及治疗。④物理因子治疗。综合运用上述措施,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①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定神针、脑三针、风府透哑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劳宫、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涌泉、悬钟、梁丘、血海(均患侧)。选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直径0.20~0.40 mm,针身25~75 mm),针刺深度13~20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次/d,留针30 min。每周针刺5次,休息2 d。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②中药水浴。组方:黄芪60 g,白芷30g,川芎30 g,葛根30 g,白芍30 g,木瓜30 g,鸡血藤30 g,牛膝3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地龙15 g,桂枝15 g。将上述药物放入药袋并封紧袋口,放入6000 mL凉水浸泡1 h,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0.5 h,取出药液,采用SK-SL-Ⅱ型儿童水疗仪(南京首康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药浴。每隔3 d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休息1 d。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正态性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随治疗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治疗1年后,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由(15.83±2.85)分下降至(9.40±2.64)分,对照组由(15.43±2.71)分下降至(12.50±2.22)分。2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不同组别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组别在不同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有明显差异(P<0.00)。

3 讨论

小儿脑瘫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综合征。人的大脑在0~3岁时发育最旺盛,由于此时期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脑损伤也处于早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及时治疗可取得最佳效果。小儿脑瘫康复的目的是改善残疾儿童因生理、解剖、环境限制造成的功能和心理障碍,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康复过程需要多个学科参与。脑瘫康复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运动障碍及其伴随的感觉和认知问题,随着残疾康复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措施也不断更新。目前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和感觉统合治疗等,但至今尚缺少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脑瘫患儿的功能恢复已成为康复治疗领域的难点。

综上所述,在儿童脑瘫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可更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对改善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唐久来,李树春.中国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60年[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30.

[2]李海丽.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和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31.

[5]王雪峰,胡晓丽.中医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探析[J].中医儿科杂志,2005,1(2):6-7.

论文作者:刘景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  ;  ;  ;  ;  ;  ;  ;  

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疗效论文_刘景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