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_银行论文

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自律性论文,资产负债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银行有着特殊的经营规律

商业银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组织,它们的经济活动可以用经济模式来进行分析。商业银行的基本经济模式即是在受资源、技术和社会约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谋求其价值最大化。所谓价值就是指商业银行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商业银行经营同样面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这必然导致资源在分配上的选择——将有限的资源作优化分配,追求经济效益最佳,实现经营最优化即利润最大化。不少金融学家认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服务的企业,它们将其负债和自有资金转化盈利资产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过程。这些都说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管理(工业企业管理等)有着一些共性。但是作为经营货币的商业银行,它们的业务经营又有其特殊性,有着与工业企业不同的经营规律。那些常用于一般工业企业的最优化管理方法与原理,如边际分析方法、投入要素最优组合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等,在用于商业银行时有其局限性,揭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产生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二、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运用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优越性

1.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目标

商业银行与其他类型企业一样,业务经营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们与一般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表现出重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首先表现在商业银行在其最终目标之前还有一个经营的基本目标,即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平衡。它们的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当然是一致的,商业银行只有围绕着基本目标开展其日常的经营活动才能实现其最终目标。为了阐发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运用于商业银行的优越性,下面对这一基本目标作出必要的解释。

(1)效益性。 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是通过自身追求利润的过程来完成的。商业银行经营盈利水平高,就能积聚更多的资本,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改善和提高银行职员的物质生活待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和增强竞争的实力。商业银行的利润最终来源于物质生产,银行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一般应选取产品有前途、经济效益好的客户和项目发放贷款,从而实现信用资金的优化配置。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益性主要表现在:在决策指标上,银行在配置每一笔资金时,都要考虑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选取机会成本最低的资产项目,或者在一定的机会成本水平上,选取收入最高的资产项目,以期取得最大的利润。在会计指标上,银行在某一考核期内,表现出较高的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营运净收入率和每股利润等等。

(2)安全性。 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处的中介地位决定了其安全经营的重要性。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包涵两重意义:一是银行投入的信用资金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如期收回,能保持和发展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能力;二是银行不会出现因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影响客户提取存款的情况。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将资产分散化,降低资金营运中的风险。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从制度上保证信用资金的及时回笼。资产负债清偿期限合理匹配,时刻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如活期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等。

(3)流动性。 商业银行应保持及时支付客户全部应付款项的能力。银行资金流动性需求既来自客户的存款取现和转帐,也来自客户对贷款的需求;资金流动性供给产生于客户的新增存款和贷款的收回,也产生于商业银行借款等其他渠道。资金的流动性需求量与商业银行负债的存量成正比,也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成正比。商业银行经营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时刻满足资金的流动性需求。根据资金流动性变化规律,运用一定的预测分析工具对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作出正确估计并作出适当的资金安排。

如果分别孤立地看待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分别把它们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三性”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银行某笔资产盈利大小与该资产的风险度往往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某笔资金的效益性与该笔资金的安全性往往成反比。例如,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流动性最强,其盈利性最低;一些盈利性强的中长期贷款和租赁资产,它们的流动性却较低。资金的流动性及其安全性常常表现出一致但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如果商业银行过份注重资金的安全性,资金的机会成本很高,就会丧失许多盈利的机会,经营规模不易扩大,存款人担心银行资不抵债从而迅速抽走资金,将会出现资金流动性相对不足的情况。还款能力不强的银行或者盈利较低的银行,即使资金的安全性高,也很可能难于通过借款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供给。

于是,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时,单纯强调“三性”中的哪一性都是行不通的,甚至还可能导致不良的效果;要求“三性”同时都达到最高的水平同样不现实,不可能做得到。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目标只能是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平衡”。在这里,资金的效益性是核心,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实现其效益性的基础,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离开了资金的效益性,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反过来,离开了这两个基础,资金的效益性便成了空中楼阁;“三性”在短时期内既相关又矛盾,彼此可能相消又相长,但可以肯定地说,在长期意义上,动态的“三性”平衡能够保证商业银行取得最大利润。

西方八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1992年)

资产负债日本第日本美国美国德国德

比例指标一劝业樱花美洲化学意志银

银 行银行银行银行行

1.资本率%3.14 2.686.985.24 5.95

2.风险资本率%8.25 8.96

10.839.13 10.50

3.贷款存款比 0.83 0.830.920.91 1.03

4.流动对比率% 101.9333.94

44.53

96.88169.27

5.流动资产率%

19.4313.00

12.94

31.77 41.72

6.准备率%0.76 0.613.153.89 2.16

7.生息资产率%

69.9062.41

88.61

87.93 96.98

资产负债法国农意大利加拿大

比例指标业信贷圣保罗皇家银

银 行银 行行

1.资本率%5.73 2.95 5.12

2.风险资本率%9.10 7.90 9.40

3.贷款存款比 1.23 0.99 0.88

4.流动对比率%

90.17 56.08176.06

5.流动资产率%

17.89 21.96 7.40

6.准备率%0.69 2.33 0.45

7.生息资产率%

91.33 79.37 80.56

2.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在新时期维持或趋达资金“三性”平衡的有效方式

一般生产或服务型企业考虑其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相对较少,考虑盈利性较多,它们的生产经营的思维方式及判断决策可视为直线式的,商业银行经营的思维方式及判断决策却是立体式的(见图)。

图 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的W空间

图中,反映资金“三性”平衡是个具有一定范围的空间W,处在W中的经营点是合理的(注:图中W只是示意性的, 实际上“三性”平衡的空间不一定是方形)。这符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事实。具体找到某个平衡点E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关键是“三性”之间应相互制约, 互促发展,在一定的经营范围W内效益性、 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有一定的保证,使商业银行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中。 一旦经营点偏离了这一空间W,商业银行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经营管理手段把经营点拉回到空间W内。 反映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的空间W不是固定的,不同商业银行的W不同,同一商业银行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W 也不一定相同,故称动态的“三性”平衡。

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总分行之间、分支行之间、银行各部门之间以及银行与其客户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各个“经济人”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工作出发点,故存在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热扩散效应”,即商业银行的经营状态有偏离“三性”平衡的自然倾向。在某一时刻,有的部门和人可能过于偏重于盈利性,有的可能过于偏重于安全性,有的可能过于偏重于流动性,还可能存在各种工作失误,这些负效应的总和很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状态空间离开图中的W, 由有序走向无序。为了达到经营的基本目标,商业银行需要有“热扩散效应”的逆过程,即由无序走向有序,这就是科学的自律性管理。

事实上,各国商业银行在其经营史上采用的资产管理战略、负债管理战略所包含的各种具体的管理方式都属于自律性管理范畴。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所表现出的关系复杂化、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及相应的金融创新活动频繁发生,商业银行维持资金的“三性”平衡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自律性管理手段已不够用。本世纪7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应运而生。

银行资产管理比较偏重于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牺牲银行的盈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银行负债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流动性和效益性之间的矛盾,能较好地发挥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资金购买常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一些情况下带有很大的经营风险,市场利率的波动引起的借入成本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当银行资金短缺又借不到钱满足流动性需求时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资产管理战略和负债管理战略分别在各国商业银行初期和中期发展阶段有效,那时商业银行在相对较低的业务水平上发展,分别使用这两种管理方法就能够使商业银行达到“三性”平衡的基本目标。本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单独采用这两种管理方法已经不灵了。

资产负债管理不是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简单相加,它的最显著特征是商业银行把资产、负债以及资本金统一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将其称之为资产负债的协调管理更加恰当。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在新的经营条件下“热扩散效应”的逆过程,它有可能保证商业银行由无序走向有序,趋达“三性”平衡的基本目标。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有着直接的、紧密的关系,资产负债协调管理更好地满足了“三性”平衡的需要。例如,在缺口管理中,公式△NII=△i×(ISA-ISL)包含了盈利性(△NII),与资产(ISA)、负债(ISL)以及市场变化(△i)的多种关系。商业银行若采取进攻性经营策略,则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组合、利用利率变动和缺口谋取利润。若采取防御性经营策略,则通过实现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平衡,减小缺口以至为零,谋得资金的安全性。何时采取进攻性策略,何时采取防御性策略,要视市场的利率走势和银行的整个资产、负债状况而定。在某一时刻,若需增加资金的效益性,则应取前者;若需增加资金的安全性,则应取后者。无论采用哪种策略,都必须考虑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出售长期证券、发行长期CD[,s]、置换同业拆入资金、贷款证券化等等都是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具体手段。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涉及资产负债的协调重组,实现合理调节的状态空间则是图中的W。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首先是从自律性管理的角度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经营的协调管理方法,它迎合了特殊类型企业——商业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优化经营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尚没有找到更好的综合管理方法。这一综合性、协调性的自律性管理包含短期意义上银行的净收入和收入及相应成本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纳税管理、表外业务管理等六个工作策略。

广义资产负债管理所涉及的金融监管当局工作,是对自律性管理的有力补充和支持。监管当局所要求的资金“三性”平衡在三维坐标图中的W空间是对境内所有商业银行而言的,这一空间W'空间是对境内所有商业银行而言的,这一空间W'一般大于(最多等于)各商业银行的W空间,W'自然不会小于W。

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实施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合理的资金运用反过来能扩大资金的来源。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

(1)资产与负债规模的对称。规模对称即资产与负债总量对称。 进行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管理者必然应根据存款和其他负债增长的客观可能性,合理确定资产规模,以资金供给制约资金需求。因一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一般都应等于负债总额加上净值(所有者权益),这里讲规模对称不是简单的、静态的资产与负债(包括所有者权益)相等,而是要求商业银行管理者充分地、动态地考虑到外部借入资金加上自有资金与合理使用资金之间的规模关系。

(2)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对称。 结构对称即资产各项目与负债各项目之间的对称。一般地,要求商业银行的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一些长期形成稳定余额的短期负债也可用于长期资产。

(3)偿还期的对称。 偿还期对称即资产的偿还期与负债的偿还期的匹配。要求商业银行具有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平衡的机制,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可以安排将到期的资产予以满足。这种对称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一一对应,一些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可以事先安排其他来源的资金或掌握适量的易于出售的证券予以满足。

2.比例管理易于满足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要求

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实质上由资金“三性”平衡的基本目标所决定,反过来说,商业银行做到了上述资产与负债的三种对称,就能实现资金的“三性”平衡。对称性是必要和充分条件。

怎样保证这些对称性呢?金融理论家和实践家们肯定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商业银行来源与运用存在着空间差和时间差,它们使得通过各种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求解最佳业务量以保证对称性成为不可能。从数学分析上讲,两两相关变量的值构成的比例即反映了某种对称性。例如,贷款期末余额与存款期末余额之比例反映了资产负债规模的对称;中长期贷款期末余额与中长期存款期末余额之比例反映了资产负债结构的对称;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一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各项负债)之比例反映了资产负债的偿还期对称。于是,资产负债比例逐渐成了商业银行满足其资产与负债对称性要求的工具。

3.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适合于商业银行的最优化管理

三维坐标图用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的状态。任一坐标均不能用总量指标来度量,“三性”中的每一“性”都是一种相对量指标,不是一种绝对量指标。事实上,当银行贯彻“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经营思想时,单纯或过于注重采用绝对量指标意义不大。

本文已证明一些重要的最优化管理方法难以用于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经营史上,这些方法的使用案例确实很少,在各种银行管理专著和教科书中这些案例都十分鲜见。

商业银行合理经营的空间是图中的W,任一银行的W都不能够主观确定,而是由客观条件限定的,效益性过高,必要的流动性或安全性就会丧失。既然图需要采用相对量指标度量, 银行经营点保持在或拉回到W空间可通过一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得以实现,这些比例指标体系经过各商业银行的精心设计,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标准值,这组比例指标体系及其相应的标准值可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点约束在W空间, 从而可能保证资金“三性”平衡的实现。这一工作过程即所谓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如果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自身,故称自律性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单一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或者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太少都难以体现资金的“三性”平衡。

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们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实践、探索,找到并采用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一适合于商业银行最优化管理的方法。比例管理不排斥其他可适用于商业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它们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例如,贡献分析法、机会成本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项目评估法等有助于增加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但相对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来说,其他的一些优化管理方法只处于从属、补充的地位。现代商业银行离开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他管理方法保证不了资金的“三性”平衡。又例如,如果某一项新的资产短期内对商业银行增加利润十分有利,却很有可能因此严重损失资金的流动性,综合考虑后则可能认为得不偿失。只有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一大的框架下经营各种具体业务,结合采用其他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才可能趋达基本目标,进而达到最终目标。

全球各商业银行,地处不同的国家,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各自经营的业务有差别,各国政府的金融监管政策也不完全相同,实际数据却表明,它们的资产负债比例有着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下面举实例予以说明。据统计,全球80家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最高,是123%,最低的是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和樱花银行,均为83 %,一般均围绕100%左右波动;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对比率处在70 %~90%之间,准备率处在1.0~3.0%之间,流动资产率一般在20%左右波动。(注:数据引自陈启中等主编:《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1页。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各国商业银行大都在自觉地采用资产负债比例进行最优化管理。

下表列出了1992年西方八大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负债比例。(注:数据引自鲁驿等主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从表可知,7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992 年底都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只有意大利圣保罗银行除外,但它也接近达标。

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各家的经营风格大不一样,同一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各家银行的数值差别很大,它们显然有着不同的经营方针。例如,流动对比率,最高的达169.27%,最低只有33.94%, 两者相差5倍;准备率,最高的达3.89%,最低只有0.45%,两者相差8倍多。但经过仔细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为了维持各自经营的“三性”平衡,这8家商业银行都通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行了较好的自我约束。 以美洲银行、化学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圣保罗银行的经营情况为例,它们的准备率都比较高,且流动对比率都不低,尤其是化学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流动对比率相当高,这些指标值包含了较好的流动性和安全保障性;同时,这4家银行的贷款存款比和生息资产率也比较高, 这些指标值则包含了较大的风险性和盈利性;再综合考虑其他的比例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率等等,可以认为这4 家银行注意到了并保持了资金的“三性”平衡。

标签:;  ;  ;  ;  ;  ;  ;  ;  ;  ;  ;  ;  ;  ;  

自律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