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及对策_志愿服务论文

文化多样性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及对策_志愿服务论文

文化多样化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我论文,国大论文,志愿服务论文,对策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6-0010-05

      志愿服务活动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步入正轨,形成了比较完整有效的运作机制。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相继建立。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建立了正式的志愿服务机构,从此志愿服务星火燎原,迅速发展。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事务效能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愿为社会提供各种非谋利性志愿服务。因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了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大特点。在文化多样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受到了巨大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因而系统探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受到的影响及其实施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一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更加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多样化趋势不断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美、德、法、日等国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逐渐为我国所了解。他们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快,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因而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运行管理、形式创新、激励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出现了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支农支教、应急救助、帮扶弱势群体、西部服务计划、大型赛会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机构逐步完善。组织机构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初期,我国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逐步建立起社区志愿者组织。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国首次出现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也逐步完善。截至2010年底,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协会、5000余个地市和区县协会、近2000个高校成立志愿服务组织以及13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组成的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2]可见,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三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心态功利化。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初期,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较为单纯,在高涨的热情与纯真善心的激励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迅速发展起来。然而,随着多元文化和多样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原本单纯的助人之心掺杂了某些功利的成分。在调查中,当问到“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时,选择“帮助有需求的人”的学生仅占被调查者的54.4%,选择“锻炼自己”的学生占56.1%,同时选择两项的人数占47.3%。[3]然而,在这些人中,真正出于“帮助有需求的人”目的去参加志愿服务的又有多少呢?据调查,有16.3%的被调查志愿者认为做志愿者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就业竞争力”,有3.6%的志愿者认为是“为了获取各种荣誉”[4]。笔者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61.1%的同学参加志愿活动是“为就业做准备”,26.7%和21%的同学是为了“认识朋友”和“完成学校布置的加分任务”。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带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

      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国际化合作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服务,具有了国际化特色。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红十字会等有着密切联系,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国际志愿者年系列活动、世界奥运会志愿活动、世界艾滋病防治信息宣传志愿活动等。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是一个长期重点项目,大学生是这个项目的积极参加者。该项目从2002年5月开始启动,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向多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22个国家派遣了590名青年志愿者[5],主要开展教育、医疗、农业、管理、文体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同时按照对等原则也引进了外国志愿者到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文化多样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重影响

      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不仅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不断发展,也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开阔视野和借鉴经验的良好机遇。

      第一,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具有灵活性。在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思想水平呈现层次化。同时,每位大学生志愿者的兴趣、特长及其对志愿服务的期望和服务能力存在差别。据此,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呈现出更加灵活的特点。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阔,服务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时间短、任务相对较轻的社区服务、扶危济困,到时间长、任务艰巨的支农支教、西部地区服务、大型赛会服务、海外服务计划等。这不仅为我国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在此情况下,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服务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志愿服务形式,各尽所能,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和财富等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实际能力,也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

      第二,文化多样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成熟经验。十九世纪初,志愿服务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宗教慈善行为,或源自“崇高的道德理想、社会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6]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志愿服务因其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而得到这些国家政府的重视和鼓励。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渐迈入了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机制和制度惯例。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发展较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直至八十年代发展都比较缓慢,九十年代后,我国志愿服务才获得了快速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国外志愿服务在服务内容、组织形式、运行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都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在一些规模大、环节多、运作复杂的大型志愿活动的开展、运行、管理、激励等方面更是为我国提供了成功经验。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发动、志愿者的招募选拔、教育培训、组织管理等环节,都参照了国外大型赛会运用志愿服务的某些做法。实践证明,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文化多样化促进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发展。某种文化的形成有一个逐渐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者在长期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在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能够表现志愿者精神的特殊文化。志愿服务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种舶来品,其形成的重要背景就是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当然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其形成的积极推动者。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志愿者有8000多万人,青年学生是其主力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约有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和20万拉拉队志愿者参与了志愿服务,这其中,全国的大学生志愿者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7我国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志愿服务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既体现在实体层面,也表现于观念层面。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等来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同时他们通过自己的志愿行动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普及了志愿服务理念,促进了广大公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同,从而使一种倡导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志愿服务文化在社会上悄然兴起。

      当然,文化多样化是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

      第一,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被认同度降低。志愿服务被社会认同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首先,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前提。而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和责任感是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他们只有关注社情民生,关心社会发展和他人需要,才可能对志愿服务产生认同感,才能提高其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然而,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受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很少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需要,而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同时,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价值观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人们之间的防范心理较强,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信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去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却被当成了骗子来盘问;还有的志愿者好意去照顾日常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却因遭怀疑而被拒绝;等等。

      第二,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服务奉献意识减弱。无偿奉献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没有奉献和为他人付出的愿望,就谈不上志愿服务。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多种社会思潮侵入我国,带来了许多腐朽、落后的思想。受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片面追求个人私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己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抛弃了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前文所述,在调查中多数大学生志愿者是本着“锻炼自己”、“充实课余生活”、“增加社会阅历”等目的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帮助有需求的人”并非是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真正目的,甚至还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付给相关的报酬或者实质性的嘉奖”。大学生志愿者的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以“需要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需要者的需要”为宗旨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从而违背了志愿服务的本意。

      第三,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下降。如前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减弱、奉献精神缺乏。受此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他们的服务意识不高,责任感不强,少数人甚至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加分任务而参加服务,在服务中敷衍了事;还有些大学生虽然对参加志愿服务热情比较高,但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估计不足,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是不认真进行岗前培训,服务技能达不到服务要求,一旦遇到某些问题和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难以合理地进行处置和应对,中途退出志愿服务,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下降也折射出志愿服务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2013年12月19日上午,河南郑州某学院学生社团组织近百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想却变成开工庆典上的“农民工”,在寒风中站了两个多小时,迎接该公司领导视察,此闹剧引起各高校和媒体的极大关注。[8]此外,服务方式比较单一,组织不严密,培训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都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途径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既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了难得机遇,也使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应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不断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仅仅与高校志愿服务本身有关,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还与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因此,此类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着眼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更深的层面施加影响。据此,高校应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环境。具体说来,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第二,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一方面利用海报、校报、广播、校园网、手机短信、报告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方式,积极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根本宗旨、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及国家相关政策等,扩大志愿服务的校园影响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校内氛围;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宣传方式,走出校园,开展大规模、持续性的相关社会宣传,让整个社会都来了解和认同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树立志愿服务典型,尤其是从大学生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志愿服务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从而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动员和激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二)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想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相关素质和能力。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面对的服务环境纷繁复杂,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培训对象既包括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员,也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对前者的培训主要是进行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规章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学校组织管理人员在理念上不断更新,规划管理上更具有科学性,规章制度上更加健全完善,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并能够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对后者的培训主要包括关于服务意义、服务意识、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服务技能、团队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便于志愿者理解和接受,达到提高志愿者工作能力、服务技巧和服务质量的目的。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即将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如该次志愿服务的特殊性、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志愿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讲座、阅读、研讨、实地考察、观看录像、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通过培训,使志愿者能够尽快熟悉服务要求和岗位情况,做好必要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为圆满完成志愿服务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志愿服务的运行管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文化多样化背景下,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优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运行管理。第一,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领导作用,组成由学校党委负责,学工处、教务处分头实施,学院老师跟踪指导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做到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第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国情出发,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人员招募培训、行动安排、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运行和管理等都有相关的制度依据。如像美国学校那样开设志愿服务的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技能;像德国那样为大学生志愿者的社区服务活动提供学分,激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像日本大学那样设立志愿服务咨询窗口,制定志愿者休学和保险制度,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指导和保障;像墨西哥那样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才能够获得毕业文凭;等等。第三,在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的同时,以制度为纽带,将各部门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四)创新志愿服务方式,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最大效能

      在几十年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文化多样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从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崭新服务方式,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调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经受历练,增长才干,提升境界。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如关爱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帮助他们做家务的同时,经常陪他们聊聊天,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抚慰;又如针对社区中某些父母因工作繁忙致使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情况,某些大学生志愿者开办起“小课桌”,给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辅导作业;再如在春运期间,针对农民工网络操作不熟练、购票困难的实际情况,帮助农民工在网上购买回家过年的车票;等等。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也要与时俱进,从“需要帮助者的需要”出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力求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最大效能。

      (五)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运行、支持、保障体系,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首先,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社会意义,尽可能为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经费。高校应多渠道筹措开展志愿服务所需资金,如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基金会资助、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努力形成志愿服务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第三,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工作。目前,我国几乎还没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国家应加强志愿服务方面的立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志愿者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的经费拨付、服务纠纷的解决等作出明确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志愿服务的发展。第四,健全志愿者的医疗保险制度。对因志愿服务而受伤和牺牲的大学生志愿者,应给予受伤者以必要的医疗救助和牺牲者家属以应有的抚恤,以消除大学生志愿者的后顾之忧。第五,探索高校与社会的长期合作模式。高校应建立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长期合作,定期向服务单位派送大学生志愿者,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标签:;  ;  ;  ;  ;  ;  ;  

文化多样性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及对策_志愿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