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场景的校本研究模式”探索_校本研修论文

“基于教学场景的校本研究模式”探索_校本研修论文

“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现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还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浙江宁波奉化教师进修学校对此问题进行有益探索,提出了“基于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

浙江宁波奉化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认为,课堂教学现场是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最佳地点。因此,在适应新课程的教师教育中,要让教师融入学校生态环境中,投身教学现场的实践,在教师日常进行教学的场所从事专业发展活动,这将有助于教师把进修的内容迁移或运用到真正的教学情境中,以促进教师的情境化理解,使得教师随时能运用专业能力进行有效的课程运作。教学创新既发生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也发生在教学现场中。

在实践基础上,他们形成了“发展为本、研训一体、走向校本、回归实践”的研究思路,并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厅、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项目”,项目课题为《“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创新研究》。其中第二阶段着重进行《进入教学现场重建中小学课堂文化的田野研究》,实效显著。围绕中德合作项目,他们组建了课题群,基层学校以城北中学、实验小学和尚田镇校为主阵地,学科相关研究以初中社会思政、初中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语文、小学音乐为主力军。

通过深入学校的现场考察,他们发现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的是否有效和教师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的主动参与。要让教师真正参与,必须建立一种适应教师实际、适合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发展机制与学习研究发展方式。奉化教师进修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实践累积,构建了“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具体说来就是把握“实践、经验、反思、改进”四要素,立足理论与实践整合、操作与反思融合,以主题化系列研修活动为依托,通过实践与探索建立的一种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

一、“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主体是四步实践流程:学习思辨、现场建立、现场研讨、现场总结

(一)学习思辨阶段包括:搜集资料,学习思辨,确立主题,制定计划。

本阶段中,主要任务是组织相关理论学习,讨论提出活动主题,明确主题活动形式和任务。研修活动前全体成员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直接决定了活动质量和效果。“学习思辨”一步要加强的是研修活动中教师对主题或内容准备上的全员性管理,应在活动前加以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此阶段一般又可分为“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散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并确定活动主题与活动展开方案”等环节,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比较充足的时间做保障(一般为一个月)。

在本阶段结束前教研组长组织一次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程序为: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并确定系列活动主题——确定实践内容(一般确定同类教学内容一至两个,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定)。在完成本阶段时每位教师均需上交学习心得存档。

(二)现场建立阶段包括:确立思路,设计方案,实践探索,反思行为。

本阶段中,教研组全体成员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根据教研组所确定的教研主题和实践内容进行实践研究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思路的确定,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行为的反思都应紧紧围绕教研主题展开。在每位老师独立设计方案,上课实践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即通过每位老师汇报交流各自对本主题实践和反思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本轮交流要围绕各人对研究主题的定位、方案中主题思想的体现、实践操作中的成功与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展开。

(三)现场研讨阶段包括:集思广益,研讨得失,形成共识,深化主题。

本阶段中,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形成共识。在研讨时要引导教师尽可能围绕主题展开,适当忽略课堂中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因素,并能提出本主题尚未完善问题,以利于深化研究。活动程序为:上课、听课——组长介绍主题研究进展情况——评课研讨。在完成本阶段时每位教师均需上交评课稿存档。

现场研讨中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现场诊断,通过诊断教学行为来澄清教学问题症结;二是现场交流,通过交流来求同存异;三是现场指导,在指导中赋予教学行为意义,给出处方。

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最多两人)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可以根据需要多次进行课堂实践,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互动参与),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再次,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分散进行客观的、综合性分析与整理,准备交流。教研组倡导集体备课制,其中一项就是实行逐层深入式备课、一人多轮示范。围绕“有效性课堂教学”主题,备课组全员参与,选定篇目后,先分散备课,然后组织研讨,选出最佳教学设计和执教老师,再由同一位老师说课、上课、探讨改进后上课,二次“磨课”后再上课,其他教师进行观摩、评析,达到典型演示、共同受益和纵向比较研究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可比性、探究性和典型性。

(四)现场总结阶段包括:回味过程,总结成果,整理材料,作出改进。

本阶段中,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味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组长在汇总组员的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完成本教研组的主题研究报告。活动程序为回味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完成本阶段时每位老师上交教学研究论文,组长完成主题研究成果报告。

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还发展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多种实践变式。在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之下,各校充分考虑了不同学校的客观情况以及不同教师由于性格、能力、教育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其现有的发展水平不同,并且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层次、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因此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强调其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校本研修模式的变式。

所谓“校本研修模式的变式”是指中小学校(包括小学的中心教研组、初中的学区辅导站)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过程中,各校为追求研修效果,从学校教师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依据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灵活地提出最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发展出了多种卓有成效的变式。

二、“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可以这样说,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与运作,无论从观念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已基本上实现了“使学校教师教育摆脱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束缚”;体现了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基本特征。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现场探究永远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现场的探究能把握教学脉搏的味道,能使“平常课优质化,优质课平常化。”可以说,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对日常性课堂对教师发展价值的发现以及所作出的重建的努力。所谓日常性课堂,是和公开课与示范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意在强调每个一线教师每节课的重要性。因为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所要改变的是整个的教育现状,是将新课程理念和前期的实验成果推广到整个教育一线中去。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综合性、隐蔽性、个体性等特点。这是由教师工作的不确凿性和情境性特点决定的。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教学实践和学校背景相结合。缺乏实践机会和缺乏对教师实践的现场咨询和指导是以往教师专业发展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自己教学现场的反思,大部分老师已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不少老师已开始自觉扎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水平。

教育测量、录像等多种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教学现场研究水平。通过运用录像带分析技术和定量统计评课,一节课中,教学程度、提问水平、时间分配、语言流动,学生参与面等一目了然。录像带的回放为研究分析材料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准确度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便利,教学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显然可见。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分析评价中,他们将有关主题教学研究与评课结合起来,将教学意识、能力和行为作为评课的重点来突出,特别强调与名师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益,进一步转变了教育观念,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的现实意义在于这是教师教育创新的一种策略选择,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和实践性知识。在难以改革各种外在条件的前提下,在教育系统内部,在课堂教学过程延伸而成的教学现场中,通过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课题在实践中的价值在于发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品质的功能。在课题结题阶段的几节研究课来看,已呈现出较成熟的特点,教学设计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较熟练,教学中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资源运用、时间分配、教师提问的水平都较前科学合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一部分课已选为总结推广课。在课堂教学的成功中,更多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成效

实践表明,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为奉化市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系统。这种系统以教育行政对校本研修的政策、人力和财力支持,业务机构(指教师进修学校)对校本研修的理念主导、目标制定和方案设计,基层学校与一线教师对校本研修的认可、修正、执行和检验为运行框架,其间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行有效沟通,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的良好形象和人格感染来进行指导和引领,确保校本研修高效运行,初步完成了区域内教师教育体制的结构性变革。

校本研修的开展激发了教师内在动力,这是校本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参与这一轮“主题培训”的教师覆盖面广,形成了人人参与、集体备课的局面,课堂教学的水平、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研究期间,全市小学、初中共2650名教师每年整整两天接受“主题培训”,每学期保证小学8次,初中6次以上的学校教研组培训;近三年奉化市参评名师、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大幅提升。名师成为奉化基础教育的共同资源。据统计,名师参与非本校培训的频率平均在5次以上,超过了教育局规定每学期2次。名师成为受到奉化中小学校欢迎的培训资源;近三年,奉化市科研课题在宁波市年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和基础教育成果奖及以上获奖每年18奖次,总分都居于全宁波领先地位。同期学校和教师申报成功的省、市级立项课题数也节节攀升,三年累计有51项课题在宁波市级以上立项,其中省级16项。

从学校层面看,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主动希望更多、更全面地了解校本研修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从教研组层面看,教研组长在累计7次的培训后大都把握了校本研修在组织发动、主题选择、改进策略等操作方法和策略,成为称职的引领者,为规范教研组、样板教研组的建设提供了保障;从教师层面看,通过参与校本研修全过程,既增长了教师学识水平,了解了国内外教育发展状况,又锻炼了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和从事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探索了继续教育规律,能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科研方法,开展科研活动等;更主要是改变了教师思想认识,转变了教育观念,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不学习就要落伍,就要被淘汰,从一种不自觉的被动卷入学习逐步变为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

校本研修的主题来自于中小学,通过精心准备又服务于中小学,既解决了中小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层次,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据调查组在部分学校所作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参与研修的满意率均在93%以上,初中教师参与研修的满意率也在84%以上。

课题研究给实验学校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步入了新的层次。奉化实验小学成为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优秀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城北中学作为一所城郊农村初中近两年来声名鹊起,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出现了学生自城区回流的可喜现象,成为了浙江省和宁波市校本研修示范学校,成为了奉化市初中实践新课改的先锋。

标签:;  ;  ;  

“基于教学场景的校本研究模式”探索_校本研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