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因素分析及治理策略研究_信贷资产论文

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因素分析及治理策略研究_信贷资产论文

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因素分析及治理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不良论文,因素论文,资产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产质量下降,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妨碍着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不良信贷资产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90%为贷款占用,据抽样调查,其呆帐率高达30%以上。1993年末全国银行26461亿贷款存量中, 约有5280亿元处于有帐无实状态,大大超过了银行同期自有资金的水平。目前银企之间这种不良的债权债务信用状况,对整个社会尤其是经济金融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在政府方面,一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银企大量不良债权债务关系下,政府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难以做到优化组合。由于“父爱主义”思想和考虑社会稳定的复杂因素,政府不得不出面干涉银行向沉重债务压力、经营困难的企业注入资金,这种情况当然也就谈不上资源的合理配置了,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活动效率的低下。二是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在银企之间这种不良债权债务信用状况下,政府很难建立一种规范的硬债权债务约束机构,国有资产的保全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近几年国有资产每年流失上百亿元。在企业方面,沉重的历史包袱使企业发展步履难艰难,转轨建制、优化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谈何容易。不用说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银行方面则更苦不堪言,突出表现在:一是加大了贷款资金风险和损失,银行资产难以保全;二是资金难以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存量不活,增量不优;三是信贷约束软化,金融调控乏力,信贷资产质量提高异常艰难,银行无法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运转;四是货币政策传递和宏观金融管理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中央银行不能实施有效的宏观监管。对于社会来说,银企之间这种不良的债权债务信用状况如果不得到妥善解决,将会扩展成为(或者说本来就是)社会问题。这是因为,银行贷给企业的钱是从社会积聚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亿万城乡居民的存款通过银行负债业务暂时集中的,是暂时存在银行并可随时支取的。1994年末全国国家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29327.8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达15844.46亿元,占54%。可见,这些钱对社会居民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所以,这些资金无论如何浪费死滞不得。不良信贷资产已经是社会问题。

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因素剖析及治理策略或措施

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主要形成因素进行剖析,从中探求治理措施,有益于我们化解不良信贷资产,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经营效益,促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真正转化。

1.经济运行及转轨因素分析。不良信贷资产形成既是银行和企业的问题,也是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问题。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周期性变化,宏观调控“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格局,导致各地在“放”时一哄而起,争项目,上基数,贷款失控的结果是产业、企业和产品结构极不合理;“收”时的“一刀切”或“切一刀”又使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沉淀或呆滞。二是传统经济发展的粗放经营,产值经济的高投入往往形成信贷需求的刚性扩张,致使资金使用效益日趋低下。加上机制转换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和一些措施不配套,进一步导致了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市场经济运行法则及其要求来确立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按其运行。

2.银行经营转制因素分析。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银行经营机制尚未根本转变的条件下,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依然脆弱。况且现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还是对经营行实行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因此一些专业银行为用足贷款规模而忽视资金运用的合理搭配,加上体制未健全的情况下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这必然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影响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另外,利润与风险不紧密挂钩的专业银行内部利润分配制度,也影响了经营行搞活信贷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积极性。要扭转这一局势,必须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轨,按照商业银行运行规律来健全和完善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牢固树立质量效益意识,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奠定基础。

3.信贷粗放经营因素分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银行的性质争论不休,从行政机关到半行政半企业,再到政策性专业银行,理论上的争论和误导,使得我国银行不论是大一统的“人民银行”时期,还是“以人民银行为主导,专业银行为主体”阶段,信贷管理往往要服从于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加上信贷人员达不到市场经济和商业银行要求的素质,技术力量不强,造成信贷资产的粗放经营。诸如,重贷轻收,贷款程序紊乱,贷款“三查”和企业信用及项目评估流于形式;长官意志,信贷员法制观念淡薄而盲目发放贷款,信贷队伍变换频繁而导致后任不理前帐;等等。粗放经营的对立面是集约经营,治理信贷粗放经营的措施,无疑要选择银行信贷经营的集约化。集约经营是合理配置资源和资金密集型、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率、高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它要求银行应实行相对集中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投入产出效益,坚持信贷投资的责任制和效益化,加强经营约束,确保金融和经济的有序发展。

4.金融无序竞争因素分析。由于种种较复杂的原因,这几年专业银行之间的不合理竞争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上中央银行法出台较迟,人民银行无法可依,监管职能未能很好发挥,因此就给一些企业钻了空子,多头开户,多家贷款,逃避银行的信贷管理和监督。这种无序竞争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其焦点和结果导致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现在,《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已出台并实施,人民银行便可依法履行金融监管职责,严格执行金融纪律,执行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从而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保证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健康发展。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金融纪律,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管,置身于创造良好金融秩序的活动中去,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仅要避免由于各金融机构不规则的竞争给企业套取银行贷款和逃避还款责任留下可乘之机,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清收呆滞呆帐贷款,强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活化资金存量并保证贷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5.货币政策诱导因素分析。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但是,现实经济金融生活中,“紧缩→放松→再紧缩→再放松……”的货币政策,就形成地方政府和企业逼迫、专业银行愿意,在“紧缩”之前垫高贷款基数,不顾实际需要,超越原则发放贷款的局面,其结果往往是大量资金沉淀或挪作他用,不少贷款因此而损失坏死,使信贷资产质量劣化。现在《人民银行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由过去的二重属性到现在的法律规定的单一性,强调了币值的稳定,这有利于信贷政策的连续性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从法律上、政策上和制度上为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6.金融市场发育因素分析。由银行包下企业所需资金是不可能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企业融资必然走向市场。我国金融市场发育迟缓,而且不成熟、不完善,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大锅饭”资金供给格局,至今仍有较大惯性,企业不习惯也不愿意到市场冒高风险进行融资,而始终把筹资目标盯着银行。这种向银行借款的唯一性和无限性的局面。浪费了不少宝贵的资金,导致了信贷资产的劣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也就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金融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能较好地实现利用价值规律来配置资金进而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有步骤地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银行要支持产品质量高、有销路、效益好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让企业面向市场直接融资,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也减少了银行资金供给的压力,集中资金以加强集约化经营和拓展新业务,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增加收入以分解信贷风险压力而双管齐下。

7.企业行为扭曲因素分析。企业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彻底转换,一是目前相当数量的企业仍未完全进入市场,其经营行为还主要是对主管部门负责;二是轻管理重要钱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企业未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市场和企业内部管理上,而整天忙于找政府、跑银行;三是有些企业将银行的钱看成是国家的,因此借了就不想还,能拖则拖。企业过份依赖银行贷款的结果,造成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加大。看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银行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益。一是引导企业进入市场,到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二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约束企业短期行为;三是强化企业信用观念,落实和清理银行债务;四是参与企业转制活动,加强信贷管理,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银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体现了银企利益一致的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就意味着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加强。

8.行政干预错位因素分析。由于银行性质的模糊和金融法制建设的滞后,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凭借其对银行在地方经营活动中的支持与限制权,给专业银行施加各方面的资金压力,干预银行贷款,使银行经常扮演财政角色,导致银行风险贷款不断增加,效益不断下降。这个问题随着《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实施,应该会得到逐步克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地方政府会自觉地支持银行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减少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干预。因为政府、银行、企业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通力协作,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战略思考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不仅要化解现有不良信贷资产,减少风险损失,而且要积极防范新的劣质信贷资产产生,治理银企之间不良债权债务信用关系产生的环境。

1.化解不良信贷资产的重要方式:落实债权债务关系,促成部分债权向产权的转化。笔者仍坚持在中国工商银行教育部1994年初编著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书中所阐述的观点:(1 )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比较明确的违约贷款,假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便可将借款凭证转变为股票,即将贷款转换为银行的参股投资;当然也可将借款凭证转变为可转换债券。假若企业进行非股份制改造,则可将借款凭证转变为低息的长期企业债券,由企业分期偿还。(2 )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模糊的违约贷款,应立即核实数额,区分不同情况,能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变更的违约贷款,应落实还贷方式和时间;确实无法明确债权债务关系的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分期报损。(3 )对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变更的违约贷款,应落实还贷责任、方式和时间,以确保贷款的收回。

这就是说,落实银企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债权转化为产权,仍是当前化解已有不良信贷资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以债权变产权为核心的化解不良信贷资产的策略包涵的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一方面,对债权债务关系较明确的这一块劣质信贷资产提出了处理方式,即债权可转换成股权或企业长期低息债券——包括了股份制企业和非股份制企业。另一方面,对于尚未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变更这一块不良信贷资产,应尽量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及还款方式和时间,实在无法明确关系的则按有关规定分期报损。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银行要支持和帮助企业搞活经营,否则,就是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债权转化成股份或另一种形式的债权,也无法收回这些贷款的本息。

诚然,正象有些同志所指出,银行债权变产权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慎之又慎。例如,选择哪些企业的债权转换为股权?在银行全部不良债权中拿出多大比重转为股权?银行的不良债权转变为股权后如何进行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在实践中去解决。

2.防范新的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有效措施: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在解决不良信贷资产的同时,应该防范新的劣质信贷资产的产生。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违约风险,而贷款的信用风险则是银行资产业务中最大的——信贷活动本身具有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信贷风险防范机制至少应具备防范、分散、转换和消除风险的功能。具体而言,一是规避风险的功能。银行要尽量拒绝或退出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因此:(1)要注重投资的选择,反复权衡投资项目, 重视变差系数显示的风险度。(2)加强债务互换的趋利避害, 达到各得其所而避开风险的目地。(3)强调资产投向和结构的短期化, 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以防范市场利率或其它因素带来的风险。(4 )坚持银行经营的可行性论证,同企业一道构筑规避风险的防线。二是减少风险的功能。要减少或控制风险:(1)银行的业务经营要加强调查研究, 不仅要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调查,而且要科学论证企业经营项目有无效益和效益大小。(2)利用银行信息优势,帮助企业搞好经营, 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3)建立制约机制,坚持抵押贷款, 保证银行债权安全。(4)健全监督机制,随时检查调整,减少贷款风险。 三是分散风险功能。包括分散贷款对象和数量,“不要将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分散贷款用途和期限,以保证资金在不同期限(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四是转换风险功能。即具有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换出去的功能。如资产业务多样化以分散风险,信贷业务保险化以转换风险,等等。五是补偿风险损失功能。风险损失总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要有一种风险发生后补偿损失以保证资金安全的功能。(1)银行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 以弥补风险损失,保证信贷资金安全;(2)合理而及时地获取保险公司的赔偿, 减少或补偿信贷资金的风险损失;(3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信贷资产安全,即对造成损失的责任者提出财产清理诉讼,尽量可能挽回损失。

3.治理不良信贷资产及其产生的根本途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产权明晰化、政企分开化、责权明确化、管理科学化、手段电子化等特征,这对治理不良信贷资产,尤其是防范新的劣质信贷资产产生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作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现代商业银行治理银企之间不良债权债务和信用关系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有明确的法人产权,以保证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营运遵循“六自”准则。在这里,落实自主经营权是商业银行营运的前提,没有自主经营权,就会导致经济运行中的责任模糊和利益模糊。自求资金平衡是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内在要求,它力求商业银行按其资金实力扩张和收缩自身业务,以实现自律性资金平衡。自我约束则是建立健全包括法律规范、管理条例和内部责任等方面的约束机制。不言而喻,自求发展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自求发展的重点是逐渐增加经营资本和提高银行的资信度,因为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多少标志着承担风险和获利能力的大小,它影响着筹资和业务的拓展。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体现了在业务经营中发生的风险责任、风险损失、收益支配、亏损承担等由投资者与经营者自己负责。

第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有一个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融资体系。这种融资体系,一是负债业务多元化,要优化负债结构,多渠道、多形式、高效率地筹措营运资金,为资产业务和投资业务奠定资金基础。二是积极拓展中间业务,选择最有利的金融资产组合和投资机会,提高资金运行效益,为资产业务和投资业务奠定效益基础。三是建立一个资产多元化的多功能、高效益的投资体系。这种投资体系以资产业务和投资业务为基础,它特别重视建立一套完备的、规范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坚持资金营运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统一平衡的原则。

第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有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这种机制以效益为核心,对资金组织、资金运用及本息回收进行系统管理和监督,以不断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优化信贷资产质量。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因素分析及治理策略研究_信贷资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