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

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

王雄[1]2003年在《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Cheng f.]属豆科(Leguminosae)沙冬青属,是内蒙古阿拉善荒漠特有的常绿阔叶灌木,也是古老的荒漠残遗种,为国家叁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由于其重要的资源价值和科研意义且属于濒危植物,因此,对沙冬青的研究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尚未发现关于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的公开报道。研究发现虫害是沙冬青不容忽视的一个致危因素,并且采取野外调研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害虫种类、为害方式与危害规律、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害虫的防治4个关键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为濒危植物沙冬青的保护工作在害虫防治方面提供一些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关于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的空白,丰富了对沙冬青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如下: 1)初步查明为害沙冬青地上部分的害虫有32种,隶属于6目15科。为害叶的害虫有21种,最主要的食叶害虫为横脊象属1种(Platymycterus sp);为害花的害虫有29种,最主要害虫为沙冬青木虱、尖尾东鳖甲、毛乌素漠土甲、条脊单土甲;为害荚果的害虫有28种,最主要害虫为沙冬青木虱、尖尾东鳖甲、毛乌素漠土甲、条脊单土甲、灰班古毒蛾;为害种子的害虫有15种,主要是一些拟步甲(取食落地的种子);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拟步甲幼虫、象甲幼虫4类。 2)首次报导了主要害虫沙冬青木虱、尖尾东鳖甲、毛乌素漠土甲、条脊单土甲的生物学特性,同时深入研究了8种为害沙冬青地上部分的主要害虫(灰斑古毒蛾、横脊象属1种、短毛草象、深洼齿足象、苹毛丽金龟子、东方绢金龟、莱雪鳃金龟、大皱鳃金龟)和4类地下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3)研究发现,害虫对沙冬青地上部分的危害呈现叁个高峰期即花期、果期及新叶期。在花期和果期,以沙冬青木虱为主的具刺吸式口器害虫刺吸花芽、花蕾、花朵、幼果的汁液,以尖尾东鳖甲、毛乌素漠土甲、条脊单土甲为主的具咀嚼式口器害虫啃食花芽、花蕾、花朵、荚果,蚕食荚果果皮、种子,二者共同为害造成开花率、结实率、结子率和种子质量的下降,影响了繁殖材料的更新。在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新叶期,以沙冬青木虱为主的具刺吸式口器害虫刺吸叶片汁液造成危害,此时危害更为严重的是以横脊象属1种(PlatymyclerussP)为主的具咀嚼式口器害虫啃食叶片,影响了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严重者几乎将新叶取食殆尽,植株呈病势甚至死亡。另外,地下害虫为害沙冬青的嫩根、须根,影响水分和营养的吸收。 4)沙冬青害虫的发生有一定规律,掌握其发生规律是科学地开展防治工作的前提。从害虫一年内发生的整体情况看,在花期、果期、新叶期形成叁个发生高峰期,从一些主要害虫的发生情况看,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干旱是引发沙冬青害虫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降水对沙冬青害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5)对沙冬青害虫的防治应该抓住叁个关键阶段(花期、果期、新叶期),重在预防。花期的重点防治对象是沙冬青木虱,其次是尖尾东鳖甲、毛乌素漠土甲、条脊单土甲,再次是其它花期害虫。幼果长度在Zcm以下时,重点防治对象是沙冬青木虱;幼果长度在 Zcm以上时,重点防治对象除了沙冬青木虱外,还有尖尾东鳖甲、毛乌素漠土甲、条脊单土甲、灰班古毒蛾。新叶期的重点防治对象是横脊象属1种(PlalJ’n妙cterossP、,其次是其它食叶害虫。本次研究在摸清害虫种类的同时研究了主要害虫的特性,进行了防治试验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沙冬青害虫防治工作者开展防治工作时要重点防治主要害虫,兼顾次要害虫的发展动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

刘强, 王雄, 冯表明[2]2004年在《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的种类及其为害部位》文中提出沙冬青地上部分的害虫有32种,1种害虫往往为害沙冬青的多种器官;食叶害虫有21种;取食花的有29种;为害荚果的有28种;为害种子的有15种。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拟步甲幼虫、象甲幼虫等4类,他们为害沙冬青的须根、嫩根、刚萌发或未发芽的种子。

方海涛[3]2003年在《濒危植物沙冬青传粉昆虫的研究》文中提出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沙冬青属,是阿拉善荒漠的特有种,被列为国家叁类珍稀濒危植物。研究表明,沙冬青的传粉昆虫数量少,传粉强度不足,是沙冬青个体数量日益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展沙冬青传粉昆虫研究,对沙冬青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乌海市千钢西、千里山车站、鄂尔多斯市的桃司图和阿拉善盟的乌素图4个居群内的沙冬青传粉昆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连续2年的野外观察和实验,并首次对乌亚条蜂、黄跗条蜂、波氏条蜂、缘条蜂、中华突眼木蜂等沙冬青主要传粉昆虫的生物学作了系统研究,并且填补了沙冬青传粉昆虫研究方面的空白,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沙冬青的访花昆虫有58种,传粉昆虫有18种,主要传粉昆虫有7种,分别是乌亚条蜂、黄跗条蜂、波氏条蜂、缘条蜂、中华突眼木蜂、阿拉善拟孔蜂、沙漠石蜂。 2.首次报道了乌亚条蜂、缘条蜂、波氏条蜂(雄性成虫)、阿拉善拟孔蜂成虫以外的其它虫态的形态特征。 3.乌亚条蜂、黄跗条蜂、沙漠石蜂以成虫越冬,波氏条蜂、缘条蜂、阿拉善拟孔蜂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成虫活动期均在30d以上。 4.乌亚条蜂、黄跗条蜂是群居种类,波氏条蜂、阿拉善拟孔蜂、中华突眼木蜂、沙漠石蜂为半群居种类,缘条蜂为混居种类。乌亚条蜂、黄跗条蜂、波氏条蜂、缘条蜂、阿拉善拟孔蜂、中华突眼木蜂均在土中筑巢,为凿洞型种类,沙漠石蜂是非凿洞型种类,在光滑裸露的石头、质地坚硬光滑的土墙、灌木枝条等基础牢固的物体上筑巢。乌亚条蜂的巢室排列方式为“坐落型”,黄跗条蜂的巢室排列方式是“线状分枝型”,波氏条蜂、缘条蜂、阿拉善拟孔蜂的巢室为“单枝型”排列,中华突眼木蜂的巢室排列方式为“线状不分枝型”。 5.乌亚条蜂、黄跗条蜂、缘条蜂、沙漠石蜂既采访左右对称的花,也拜访辐射对称的花朵,而波氏条蜂、阿拉善拟孔蜂仅见到访问左右对称的花,未见到濒危植物沙冬青传粉昆虫的研究采访辐射对称的花,它们都喜欢采访当地的黄色花朵,日活动高峰多集中在11:00一14:00,与沙冬青的日散粉高蜂存在同步性。 6.在沙冬青的传粉昆虫中,大斑鼓额食蚜蝇的传粉效率远不如蜂类;在蜂类中,黄附条蜂、乌亚条蜂、中华突眼木蜂的传粉效率大于其它蜂类;缘条蜂、波氏条蜂的传粉效率大于其它2种传粉昆虫,汉森条蜂和阿拉善拟孔蜂体长及头胸宽相仿,但汉森条蜂的携粉量远大于阿拉善拟孔蜂,以至传粉效率比后者强。 7.传粉昆虫的昆虫类敌害有侧斑毛斑蜂、短翅芫着属1种、毛唇蚁蜂、中华食蜂郭公虫、印度谷斑螟、蜂蛇科多种、金小蜂科1种。另外,霉菌也对幼虫造成危害。

王雄, 刘强[4]2002年在《濒危植物沙冬青新害虫——灰斑古毒蛾的研究》文中提出报道了灰斑古毒蛾对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沙冬青的危害及防治.灰斑古毒蛾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其邻近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较整齐地孵化出第1代幼虫.第1代幼虫危害沙冬青的幼嫩组织,尤其对未成熟果荚和种子的危害最为严重,部分地段受害株达64%,果荚受害率达65.8%,造成结籽率和种子质量严重下降,加剧了其濒危程度.灰斑古毒蛾的防治可采用人工摘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沙冬青为约株高2m的灌木,植株分散,采用人工摘茧的方法效果较好,且对人畜无害.环境温湿度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及存活有明显的影响.

潘伯荣, 葛学军[5]2004年在《我国沙冬青属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 Cheng f.)两种植物是亚洲中部荒漠特有和惟一的常绿阔叶灌木。20世纪50年代末,自该属建立以来,我国众多专家、学者针对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新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先后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工作,涉及到有关植物学的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本文在回顾沙冬青属建立前后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了我国对2种沙冬青植物保护生物学和保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实践,并对有关问题和今后应侧重开展的上作提出了一些思考。

李雪婷, 杨益春, 张大治, 穆天兴, 余凤梅[6]2016年在《不同生境中沙冬青豆荚螟的危害率及空间分布型》文中研究说明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是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种子的主要害虫。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沙冬青自然生长(羊场湾样地、枣泉样地)和人工栽植(甜水河样地、马鞍山样地)2类生境的4个试验样地,调查了沙冬青豆荚螟幼虫的危害情况,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豆荚螟幼虫数量(2.015只·荚-1)、对豆荚的为害率(82.83%)在马鞍山样地最高,其次是甜水河样地(1.423 3只·荚-1,64.83%)和羊场湾样地(1.218 3只·荚-1,59.83%),枣泉样地最低(0.558 5只·荚-1,32.00%),豆荚螟幼虫的数量和为害率在人工栽植生境显着高于自然散生生境,与沙冬青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基于频次分布指标、聚集度指标及回归分析显示,不论在人工栽植生境还是自然生长生境中沙冬青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分布。沙冬青豆荚螟幼虫Iwao线性回归方程为M*=1.040 66+0.569 02 M(R=0.925 1),表明沙冬青种子害虫豆荚螟个体间相互吸引,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陈国发, 李涛, 盛茂领, 栾树森, 徐俊峰[7]2011年在《灰斑古毒蛾性信息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观察和研究表明,灰斑古毒蛾的处女雌蛾对林间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蛾对林间的雌蛾没有引诱作用。林间的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全天,每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强峰为8:00—9:00,弱峰为22:00—23:00。其他时段虽有趋性反应,但反应强度比较弱,认为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节律为"双峰式-全天型"。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对灰斑古毒蛾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能是其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且,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1 000μ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诱捕效果最好,为该虫的最佳剂量。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灰斑古毒蛾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第2代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9月13日,扬飞高峰期为9月17日,扬飞末期为10月22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40天。

高雯芳[8]2007年在《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杀虫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有机溶剂冷浸法和水煮法从我国特有植物四合木(Tetreanamongolica Maxim.)中提取各种粗提物,并将它们配制成不同浓度药液,测定其对多种蔬菜害虫、植物病原菌和松材线虫的生物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用不同浓度的四合木的水煮膏和有机溶剂提取物药液,对松材线虫进行浸泡法毒杀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浓度为10 g·L~(-1)水煮膏药液处理松材线虫24—72 h,校正死亡率均为100%;10 g·L~(-1)甲醇提取物药液处理松材线虫72 h,校正死亡率达95.00%;同样浓度的丙酮、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药液的杀线虫活性均较低,处理24—72 h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40%。进一步测得,在处理24 h后,水煮膏和甲醇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的LC_(50)分别为1.18 g·L~(-1)和2.43 g·L~(-1)。说明四合木粗提物中含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物质,水煮膏的杀线虫活性最强,甲醇提取物次之。2.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四合木5种有机溶剂(石油醚,丙酮,乙酸乙酯,无水甲醇,二氯甲烷)提取物和水煮膏对2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四合木在100 g·L~(-1)浓度下对植物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十分复杂。对少数个别病菌的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一些病菌抑制作用较弱,对另一些的生长则几乎没有影响,而对一些还表现出一定甚至很强的促进生长的作用。3.丙酮提取物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有产卵忌避作用;水煮膏、丙酮和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有产卵忌避作用。水煮膏和丙酮提取物对小菜蛾有一定的拒食作用。4.四合木是我国特有植物,已知具有科学研究、防风固沙、观赏等较高的价值。进一步对四合木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对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刘小云[9]2011年在《HearNPV Chitinase和BtCry1Ab对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NPV)生物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灰斑古毒蛾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研究HearNPV ChiA和BtCry1Ab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与OrerNPV以一定的浓度混合,饲喂3龄灰斑古毒蛾幼虫,观察记录不同处理灰斑古毒蛾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和喂毒后的体重变化,以及灰斑古毒蛾幼虫细胞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HearNPV ChiA和BtCry1Ab对OrerNPV的增效作用,并对不同添加剂的增效机理进行初步推测,获得的主要结果为:1.原核表达菌BL21-32a-chiA及Bl21(DE3)-28a-BtCry1Ab在最优表达条件下,目的蛋白HearNPV ChiA和BtCry1Ab的量分别占表达菌总蛋白量的56%和12.6%.2.HearNPV ChiA和BtCry1Ab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分别或者同时作为添加物质,在较高浓度都显着能提高OrerNPV的杀虫活性。当OrerNPV浓度为2.0×107 PIBs/ml、添加的HearNPV ChiA和BtCry1Ab浓度都为2.0μg/ml时,LT50比单用OrerNPV的处理缩短2.9d,LT90缩短3.7d;喂食BtCry1Ab的处理,5天后灰斑古毒蛾幼虫的体重是相同时间其他处理试虫体重的1/5。3. OrerNPV感染灰斑古毒蛾幼虫,12h气管细胞最先发现病毒发生基质,3d后在脂肪体组织发现复制产生的病毒粒子,5d真皮细胞中充满的多角体病毒粒子。说明OrerNPV易感染的组织为脂肪体细胞和表皮细胞。4.HearNPV ChiA和BtCry1Ab对OrerNPV的增效机理不同:BtCry1Ab能够一定程度地破坏中肠的组织结构,导致中肠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减弱;同时抑制灰斑古毒蛾幼虫的取食,导致幼虫发育迟缓;而HearNPV ChiA能加快病毒的侵染速度和病毒的增殖过程,从而提高杀虫活性。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增强OrerNPV的杀虫能力。

佚名[10]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03年度资助自由申请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文中研究指明项目 名称l 微生物学学科(72项)甲烷古菌资源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通过分子分类修正和澄清链霉菌属分类系统中国西南地区粘菌的分类和区系研究中国乳菇属的分类研究中国毛霉科犁头霉属等七属的系统分类研究北京东灵山主要阔叶树内生真菌研究中国梅衣类地衣分类研究中国蜜环

参考文献:

[1]. 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D]. 王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 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的种类及其为害部位[C]. 刘强, 王雄, 冯表明. 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

[3]. 濒危植物沙冬青传粉昆虫的研究[D]. 方海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4]. 濒危植物沙冬青新害虫——灰斑古毒蛾的研究[J]. 王雄, 刘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2

[5]. 我国沙冬青属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展望[C]. 潘伯荣, 葛学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4

[6]. 不同生境中沙冬青豆荚螟的危害率及空间分布型[J]. 李雪婷, 杨益春, 张大治, 穆天兴, 余凤梅. 北方园艺. 2016

[7]. 灰斑古毒蛾性信息素研究[J]. 陈国发, 李涛, 盛茂领, 栾树森, 徐俊峰. 林业科技开发. 2011

[8]. 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杀虫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D]. 高雯芳. 天津师范大学. 2007

[9]. HearNPV Chitinase和BtCry1Ab对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NPV)生物增效作用研究[D]. 刘小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03年度资助自由申请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J]. 佚名. 生命科学. 2003

标签:;  ;  ;  ;  ;  

濒危植物沙冬青害虫及其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