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分析论文_周攀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分析论文_周攀

(宁夏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周攀,750000)

【摘要】目的:探究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纳治疗的30例脊椎结核患者和30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RI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椎旁病变类型、骨质破坏类型、成角情况或椎体坍塌以及椎间隙变窄等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临床影像学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患者通过MRI检查具有较好的辨别性,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482-01

本文为探究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分析,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纳治疗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和30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纳治疗的30例脊椎结核患者和30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RI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脊柱结核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49.12±3.17)岁。观察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41-74岁,平均年龄为(48.23±4.17)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意义。诊断标准:(1)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符合实验室病理学诊断标准:布氏杆菌血培养呈阳性;临床表现为关节痛、发热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现象。(2)结核脊椎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盗汗、结核中毒、低热以及全身乏力等症状;实验室结核菌素为阳性。

1.2方法

设备选取为西门子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参数设置:常规横断面、脊柱冠状面以及矢状面,使用脊柱专用线圈进行,平扫SE序列矢状T2W1、T1W1及轴位T2W1,层间距15%,层厚度4mm,某些行冠状可进行T2W1扫描。MRI扫面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诊断[1]。对累及阶段、病变部位、椎间隙变窄、病变钙化、骨质破坏、椎体成角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鉴别。骨质破坏可分为边缘型及中心型,前者主要为椎体边缘,后者为椎体中心的骨质破坏。椎旁病变分为弥漫型和局限性,前者的椎旁脓肿变化超过同一椎体,后者则不超过。成角和椎体坍塌,轻度:塌陷成角度或椎体压缩小于椎体上下经约三分之一,成角小于10度;重度:塌陷成角度或椎体压缩大于等于椎体上下经约三分之一,成角大于等于10度[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MRI检查对比,脊椎结核患者:骨质破坏周围型26例(78.79%),中心型6例(18.18%);椎旁病变弥漫型23例(69.70%),局限性9例(27.27%);成角或椎体塌陷13例(39.39%),椎间隙狭窄16例(48.48%);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周围性15例(45.45%),中心型16例(48.48%);椎旁病变弥漫型5例(15.15%),局限性25例(75.76%);成角或椎体塌陷3例(9.09%),椎间隙狭窄6例(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MRI两组患者特征比较:脊柱结核多半有椎旁多节段脓肿现象,可蔓延至周围器官,脓肿为长T1、T2信号,边界清晰;椎体破坏较为严重,为T1、T2信号,而压脂序列方面多表现为长T2信号,且范围较大,椎间隙消失或者变窄,通常具有显著的后凸畸形态。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具有局限性,且脓肿较小,呈T1、长T2信号,压脂序列方面具有较小的信号范围,椎体破坏较小,皮质边缘及椎体结构较为完整,无脊柱后凸畸形,同时椎间隙狭窄较轻。

3.讨论

相关统计表明,脊椎结核的发病率较高,达到40-50%左右,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外结核,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及椎体破坏,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为布氏杆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因污染食品以及病畜接触而导致人体发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脊柱结核以及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都是由寄生菌感染导致,两种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可能出现误诊[3]。使用MRI鉴别方式对于此类两种疾病具有较高的辨别性,可作为诊断两种疾病的优选检查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别:(1)椎体改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椎体边缘有骨质破坏现象,T1为不均匀或均匀低信号,T2为混杂信号,通常情况下无死骨,具有明显的骨质增生,骨桥容易形成。水肿区域T2W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1W为较低信号,可显示出椎体附件结构的破坏现象。脊柱结核有两个及以上的椎体受累,无单独的冷脓肿以及硬膜外脊髓压迫[4]。(2)椎间盘变化,脊椎结核为T2高信号,T1低信号。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信号改变和病理成分有关联。(3)软组织变化,脊椎结核的脊柱周围可见软组织影,且为袖套状在椎体破坏的附近紧贴,扫描显示于椎旁脓肿区域,无结核冷脓肿流注情况;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均有程度不一的脓肿形成及椎旁组织肿胀情况,某些患者的脓肿情况还可延伸至臀部、腹股沟等[5]。(4)椎管改变。脊柱结核无椎管脓肿,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存在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等情况。

因此,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患者通过MRI检查具有较好的辨别性,诊断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秀香.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心理医生,2016,22(32):106.

[2]李晓江.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383-384.

[3]房殿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1(3):306-308.

[4]杨新明,孟宪勇,胡长波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及外科标准化治疗[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4):308-316.

[5]郭春生,柳盛春,陈凯.布鲁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6):54-55.

论文作者:周攀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  ;  ;  ;  ;  ;  ;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分析论文_周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