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进行研究。方法: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得分、焦虑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得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护理2周后,观察组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护理质量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病,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且目前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该病临床上多伴有持续性胸痛及濒死感,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心理,且需长时间卧床治疗,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早期康复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探讨对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2]。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42.8±10.4)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45.9±7.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健康知识宣教、基础生活护理等,并及时作出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护理基础上,根据本院护理临床经验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过程:①定期开展讲座,合理排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②成立优质护理工作小组,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在临床工作中加强护理质量的监督和评比;③给予患者入院指导,对其病情和心理状态给予评估,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④饮食和日常指导:控制饮食,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⑤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根据患者的性格、习惯,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和对疾病的恐惧,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其对治疗护理依从性。护理人员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诱因和防治措施,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知识,如发病原因、治疗和护理措施等,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和无措,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⑥保持病房安静,增加病房舒适感,限制病房探视人数。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2周后对疾病了解程度,焦虑情况和满意度情况。①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按照本院自行设计的急性心肌梗死健康知识测评问卷进行调查;焦虑状况评分:依据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进行评估;以100分为满分,50分作为焦虑症状的分界线,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分数越高所呈现的焦虑程度越严重[2]。②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应用本院自拟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测定,分值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态度越好,操作技能越熟练。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很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疾病知识和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得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护理2周后,观察组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一旦发病,病情凶险,且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尤其重要[4]。优质护理是近年临床推广的新型护理措施,其目的在于缓解由于疾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合本院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对本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住院护理2周后,观察组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增加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后,患者对心肌梗死的预防、治疗方案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有效避免因知识不对称而引发的医患矛盾,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本院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改善了医患关系。国内相关研究显示,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后,能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对以后疾病的复发也起到预防作用[5]。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积极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毛洪艳,李玫,赵秀民.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61-63.
[2]张玲.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193-194.
[3]胡艳艳.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2):186-187.
[4]张革琴.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5):2839-2840.
[5]梁桂娟.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价值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5):101.
论文作者:王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焦虑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疾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