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183;精灵#183;积累--“文化苦行”的文化观_文化论文

血凝#183;精灵#183;积累--“文化苦行”的文化观_文化论文

血凝#183;精灵#183;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精灵论文,苦旅论文,血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科纵论

文化一词,涵延无穷,令多少痴情文人为之白发皓首,多少莘莘学子迷于其中难悟其宗。然而,从《文化苦旅》中,我们看到余秋雨先生的“行行走走”、“人文山水”,不仅仅是托物言志的山水游记、凭吊山水的抒情散文,更不是冗繁艰涩的文化释义、古奥难懂的概念限定,而是对文化,特别是华夏文化的一种洒脱解释。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文化的解释可归为三个层面:人生意识、民族精魂、历史积淀。

一、文化:人生的血凝

读余秋雨的散文,体会最深的当是人生意识;而其对“文化”的释解,最鲜明的一层也当是人生意识。于其中,作者苦苦探索人生意义的历程一目了然;寓其中,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潜移默化。作者识人所未识,言人所未言,道出了他对文化的体会和感受——人生的真切实感。这种实感中既含有着人生的苦涩和艰辛,又孕满了忧患和冥思,从而构成了他的“文化”含有缺憾但却真实的美感。下面,具体看一下他从人生的角度,怎样给予文化以栩栩如生的展现。

在《文化苦旅》中,人生意识、人生底蕴与自然美协合为一,构成了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自序》)。绚丽的莫高窟、险峻的三峡、秀丽的庐山、雅致的江南小城……经过作者的润色修饰,展现给我们的是幅幅充满着活生生的人的灵气的真情美景,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是动的,而不是静的。因为在作者看来,“人生,是审美关系中的基本关照点”,“美感的本质,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的自身”,从大千世界之中,他真正读出了文化的内涵,读出了美之所在——人生。

然而,作者笔下的“美”,并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天使般完美无瑕的空想,而是一种随时随地可触摸可感觉的真实的美,这种美就是缺憾美。苦悲与忧患构成了余秋雨文化缺憾美的核心内涵,他的“文化”被赋予了人生的价值和韵味。《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无知和愚昧,《牌坊》中女教师在寂寞中包裹着的人生,《吴江船》中那位女大学生美丽而荒唐的死亡,《庙宇》中和尚们自己都难以预测的命运,无不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而更值得玩味、发人深省的则是中国历代贬官的悲剧人生。柳宗元人生价值观的失落和冲突(《柳侯祠》)、退思园主人的失意(《江南小镇》)、屈原的流放(《三峡》)……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的彷徨和焦虑,忧心忡忡而又无处解脱,他苦苦思索,处处寻找着文人的人生价值;“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柳侯祠》),正是在政治失意中,造就出了一代文豪。再看一看他对文人形象的描绘,更可以透视出他心理之中迷惑的影子,“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的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作者是讽刺、戏谑,还是对文人人生的咏叹,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这是对中国文人人生的一种赤裸裸透视。

如果说作者的立足点是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的追述,那么其眺望点则是探究人生的出路、文人的归宿。“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一群很自在的人发出生命信号”(《莫高窟》),“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莫高窟》),“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庐山》),……作者对人生自由、信心、勇往直前、放达、豪壮的生命形象的塑造和追求,正交给了彷徨世人一剂良药。作者对苏东坡“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比较硬朗的主题精神、理性思考”的高度溢美,对李冰因官仕而就成实干科学家,张謇“终于以自己的行动昭示,真正的中国文人本来就蕴藏着科举之外的蓬勃生命”的描述,无不为当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个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典范和楷模。

《文化苦旅》把人生的热血蕴注于文化之中,凝成了生气勃勃、充满着人生真情的活文化、真文化,这是余秋雨“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散文的独到之处。

二、文化:民族的精灵

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个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再看《阳关雪》中的一段描述,“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章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缘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还能哗哗作响”。祖国疆土和历史古籍合揉为一,呈现出了这个民族的性格——勇于御侮、刚强不屈。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上海人》中说,中国受侵略后,“你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华民族耻辱的渊薮,但是,一个已经直到了近代的民族如果始终抵拒现代冲撞,就不耻辱吗?”作者纷杂的心情、矛盾的哲辩,都是立于同一个支点——爱国主义。此外,诸如他对南疆北界的描写、岳飞文天祥的散记、纷扰战火的描绘,都是把爱国主义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魂魄来看待的。他的散文也正是由于赋予了爱国主义的主题而格调高人一筹,又以不落于空洞粗泛的说教而以爱国主义感情感人肺腑。

同对人生价值的思索相辅相承,《文化苦旅》也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和历史使命的迷茫和探索,他力图于山山水水中寻出民族文化“另一村”的光明。面对民族文化的被践踏,他说“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是真的空白吗?不是的,他说“我好恨!”但又充满着困惑,“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吗?”(《自序》)在文化苦旅中,他苦苦地思索和探求着民族文化的真谛和命运。

终于,在庐山,在敦煌,在大上海,在白发苏州,在江南小镇,在华夏山河,在炎黄子孙所创立的几千年文明之中,他欣喜地看到了,在《上海人》一文中最典型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种精神文明,单单是经济流通,远不能囊括上海文明”,“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之上的宽容生存”,“上海文明的又一心理品性,是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上海文明的另一种心理追求,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他视上海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标兵、一个典型,“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他从上海看到了华夏文化的出路。同样,《五城记》一文,通过对南京、成都、开封、兰州、广州等五大城市的宏构微雕,作者在探索着五种色调迥异的文化走向,他呼唤着“如何从深厚走向宽广”,如何走出文化的真空、文化的沙漠、文化的严冬,他在勾勒着华夏文化走向富强繁荣健康的宏远轮廓。

品尝一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就是这样,他高屋建瓴,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气来探索、来研究,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和不朽生命感召人心。

三、文化:历史的积淀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述描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把民族的历史赋予了人格和心理,充满了虎虎生气,满布着喜怒哀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被纳入了历史的框架,便也就易被人理解;古色古香的古懂文物,由于历史的点化,竟成了爱国主义的教材、人生哲理的闪光点。所有这一切历史的活现,正是由于其文化的内涵。正是由于文化的内涵,使历史不再是僵死的教条和过去,而是富有生机活力的今天。

当然,《文化苦旅》的历史感并不仅仅是因为活现历史,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充满了对人生、对民族历史的思辩,对沧桑炎凉、悲怆豪迈的大千世界的审视,审视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更不乏忧伤和苦恼。“……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洌,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有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沙原陷泉》)。对历史、人生的思辩精辟至极!读一读《柳侯祠》,看一看《庐山》、《三峡》、《都江堰》,逛一逛《江南小镇》、《洞庭一角》,人生、社会的复杂多变,千曲百折的历史返迭,《文化苦旅》已不再是散文,而成了历史哲学、人生哲理。

《文化苦旅》将其“文化历史”的根本立足点选择在了现实基础之上,脚踏实地,直接为商品大潮冲击下纷繁复杂、迷惑不安的社会心态寻找出路。他渴望着“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他高呼“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青云谱随想》)。作者发出了时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更是现实的呐喊,是凄切悲苦的,更是豪情满怀的。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有血有肉的民族的文化?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用崭新的形式把文化抛给了我们,由我们自由去体会,去认识。

标签:;  ;  ;  ;  ;  ;  ;  ;  

血凝#183;精灵#183;积累--“文化苦行”的文化观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