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专著1“淮南子”上的“道”“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淮南子”与黄老学4.刘安冤案分析_淮南子论文

《淮南子》专论——1.《淮南子》论“道”——2.《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3.《淮南子》与黄老学——4.试析刘安冤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淮南子论文,专论论文,冤案论文,主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7)04-0001-13

《淮南子》论“道”

许抗生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凡是重要的道家著作,都对“道”作了论说。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的开山之作,《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总结著作,那么《淮南子》则是《庄子》之后至汉初道家的集大成者。可以说这三部著作分别代表了道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的时期。这三部著作都对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作了自己的阐说,而《淮南子》的道论则是春秋战国以来道家道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淮南子》十分重视对“道”的阐发,在《淮南子》的《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精神训》、《道应训》等篇中,皆对“道”有所论说。当前的学术界对这些篇中的道论思想也比较重视。例如孙以楷先生主编的《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中说:“《淮南子》中特意开辟《原道》、《道应》两篇,专门论说大道的精义。”[1] 91并对《原道训》作了重点分析,指出它有四点思想:“首先,‘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次,道无所不能,宇宙间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巨大和微小,不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都是由道化生的。”“再次,道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它是由自身内部阴阳二气矛盾作用而推动的。”“最后,道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实体,却又没有形象,但又主导万物。”[1] 91-92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卷中对《淮南子》的道论思想分析得更为透彻。冯先生说:“《淮南子》讲道,虽然也讲宇宙的构成,但主要是从宇宙形成论讲的。”[2] 139又说:“《淮南子》继承稷下黄老学派,提出了一个倾向于唯物主义的宇宙形成论。但是《淮南子》不出于一人之手,所以它的宇宙形成论在《原道训》中所讲的,跟在《天文训》和《俶真训》中所讲的,很有不同。《原道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对于‘道’的这样了解,是继承稷下黄老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的。”[2] 139-140这显然是《淮南子》道论中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其主要的方面,而在《天文训》中又讲了不同的方面。为此冯友兰先生接着说:“照《天文训》所讲的,道并不就是元气。道从虚霩这种状态开始(‘道始于虚霩’)。由‘虚霩’生出‘宇宙’。这以后才有元气。这是一种‘有生于无’的思想的发挥。”[2] 141由此可见,《淮南子》的道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很可能是“《淮南子》不出于一人之手”的原故。就其视道为气(阴阳二气或元气)而言,很明显是受到了稷下黄老学的影响;就其“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空间、时间),宇宙生气”而言,是继承和发挥了老庄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思想而来的。可见我们对《淮南子》的道论必须作具体的分析。在我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这一点,也已初步涉及了。我在《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一书中,讨论老子与《淮南子》的关系时说:“《淮南子》与《老子》一样,书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它一方面主张无中生有说,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天文训》)和‘道以无有为体’(《说山训》);另一方面又认为‘道’并不是‘无’,道含阴阳二气(‘含阴阳’),世界的开端是气。……这样一来,就与《天文训》中所说的‘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的说法,发生了矛盾。”[3] 时至今日看来,冯先生的观点和我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根据以上学术界的研究,今天我们再来审视《淮南子》的道论思想是很有意义的。我想我们必须首先对《淮南子》的道论思想作些具体的深入的分析。《淮南子》中涉及道论思想的有很多篇章,但主要的似可分成三类:一是以《原道训》、《精神训》为一类,二是以《天文训》为一类,三是以《俶真训》为一类。第一类视道为物质性实体,道含阴阳二气。第二类视道为“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主张有生于无说。第三类似是前两者思想的结合,既讲天地万物的本原为气,又讲有生于无说。

《原道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4] 2这一大段全是对“道”的描绘,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1)道是无所不在的、无形的、无限的(“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不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皆是无限的,既是无限大亦是无限小的一种客观的存在。(2)道是一种物质性实体。道如“原流泉浡,冲而徐盈”,又是“混混滑滑,浊而徐清”,就是说道像泉水一样涌动着,混浊而徐清。道又是柔弱的,“甚淖而滒,甚纤而微”,犹如稀饭汁一样柔和而纤细。可见道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3)道为含有未分化的阴阳二气的存在。《原道训》说:“(道)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这即是说,横贯四方,维系宇宙的“道”中是含有阴阳二气的。但在这里对“道含阴阳”并未做过多的阐说,而在《精神训》中则讲得比较清楚。《精神训》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4] 302这即是说,在天地之前,存在着的是深远广大混沌未分的状态,其中已有“二神混生”,即阴阳二气未分化的存在。之后,混生的阴阳二气“经天营地”,“别为阴阳”,“离为八极”,“万物乃形”。在这里虽说没有讲到“道”字,但很清楚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未分化的阴阳二气,这种混沌未分的状态其实就是“道”的存在状态。(4)“道”产生天地万物,同时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原道训》说:“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不以为己有),成化像而不宰。”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的,是无为的。《原道训》“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中的“之”皆指“道”,山高渊深兽走鸟飞乃至日月光照等等一切现象皆是根由于“道”而存在的。由此可知,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我们人在内,皆是“道”的产物,是“道”派生而出的,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能离开“道”而存在,一切都要按照“道”的原则(即自然无为的原则)来运行。

以上就是《原道训》与《精神训》的道论思想。而《天文训》的思想则与此稍有不同。《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4] 101按照这一说法,天地之先有一个无形的混沌未分的状态,称之为“太昭”,实即“虚霩”的状态,道即始于虚霩之中,也就是说,虚霩即是道的存在状态。然后虚霩生宇宙(“宇,四方上下也;宙,往古来今也”),宇宙生气。也即是说,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一说为元气)。然后气有清阳与重浊的不同,清阳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而天地之袭精(即合精)为阴阳。这是一个道生天地阴阳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这里显然是与《原道训》和《精神训》中所说的“道含阴阳”或道为“阴阳混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原道训》和《精神训》讲的实质上是一种气化说,道为未分的阴阳二气,这是与《天文训》所主张的从无生有、“道始于虚霩”不一样的。

至于《俶真训》,与前二者皆有所不同,似为前二者思想的综合。它以解答《庄子·齐物论》中所提出的有始与有无问题的形式,阐说了自己的思想。《俶真训》引《庄子》说:“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4] 55这是庄子所讲的问题。对此问题,《俶真训》解释说:“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4] 55“有始者”即指万物萌芽状态,处于似有非有,无形而欲生但尚未形成物类的时期。“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笼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4] 55“未始有有始者”,即指在万物萌芽之先,先有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交合流畅于宇宙之间,万物尚未萌芽,尚无一点征兆出现。这是一种气(阴阳二气)存在的状态(气态)。“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畅,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4] 55“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即指宇宙之最初阶段,天气含和未降,地气未上扬,整个宇宙处于虚无寂寞的状态。但这一虚无寂寞状态与《天文训》说的“虚霩”状态还是有所不同的。《天文训》的“虚霩”是无气的状态,气是从“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而产生的。而《俶真训》并不否定已有“气”的存在,只是天含和(指和气)而未降下,地怀气而未上扬,之后才天气始下,地气始上的,所以并不同于“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说。

以上讨论的是《俶真训》对有始问题的回答,至于对有无问题的解释似与有始问题的解答又有所不同。《俶真训》说:“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笼,蕉蔰炫煌,蠉飞蠕动,蚾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4] 55这里的“有者”,即指万有(万物)参差错落,包括有青葱茂盛的植物和能飞能走的动物,并有数量可以计数。可见,所谓“有者”即是指存在于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万物。那么什么是“无”呢?《俶真训》说:“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4] 55“无者”,即指无形无声,触摸不到,广大无边,不可测度而与无形的光照一样。可见“无”与“有”是相反的,“有”指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无”是指无形无边不可量数的存在状态。那么在“有”与“无”的存在状态之先又是什么样呢?《俶真训》说:“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搘之宇,而生有无之根。”[4] 56这即是说,在未有“有无”之先,存在着的是无外(无限大)无内(无限小)、混然不分、广大无垠,并能包裹天地,育化万物,生出“有无”的根。那么在产生“有无”的根之先,是否还有什么呢?《俶真训》说:“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应作问)于无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4] 56按照这一说法,宇宙之最初是一种“汪然平静、寂然清澄”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一种“无无”的状态,就如光耀所说“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宇宙的最后根源就是一种“无无”的存在,是一种比光耀还要“无”的存在。这一思想很显然是接受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产物。

综上所说,《淮南子》的道论,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说法,很可能《原道训》、《天文训》、《俶真训》诸篇非出于一人之手。它的思想既有来自稷下黄老学的气一元论思想的,亦有来自老庄有生于无(或生于无无)思想的。为此,我们在研究《淮南子》的道论思想时,必须作具体的分析。

标签:;  ;  ;  ;  ;  

“淮南子”专著1“淮南子”上的“道”“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淮南子”与黄老学4.刘安冤案分析_淮南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