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周欣

周欣

(武汉市优抚医院 湖北武汉 420023)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行为技能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收治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研究组给予行为技能康复训练,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品质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品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健康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采用行为技能训练,能够促进整体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对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行为技能训练;流浪救助;精神病;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350-02

流浪精神病患者是社会群体中特殊人群之一,多指居无定所、缺乏经济来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且情感等方面出现异常的特殊人群。这些流浪精神病患者,多数没有认知能力,主要由公安机关送入医院部门进行治疗,但医院相关部门对此类患者救助具有局限性,患者只能通过药物使精神状况得到改善,但全面康复较为困难。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医院相关部门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行为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我院在对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行为技能训练进行患者的康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收治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6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症状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者患有严重的肢体疾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的34例患者,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33.5±4.2)岁,病程0.4~2.8年,平均病程(1.2±2.3)年。对照组的34例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5.5±3.4)岁,病程0.5~3.1年,平均病程(1.3±0.7)年。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先应用氯氮平药物,1片/次,3次/d;再用利培酮,2~8mg/d,在服用药物的同时采用常规的医院管理,定时服用药物,规范患者饮食习惯,实施常规护理等[1]。

1.2.2研究组护理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再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行为技能康复训练。行为技能康复训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活行为技能训练。生活行为技能训练是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例如,规定作息时间,防止晚睡早起等不良习惯;衣着整齐、定期洗头、洗澡和剪指甲,保持仪表整洁;学会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病情交流等。再是社会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是指导精神病患者学习社会生存能力,使患者在社会中得到自力更生的技能。社会技能训练包括:学习行为技能训练、文娱活动能力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等[2]。例如,组织患者进行唱歌、跳舞、下棋等的社会活动;文化、卫生、科学知识的基本教育;学会打扫卫生、洗晒衣物、花木的维护等方法,促进患者之间的沟通。最后训练方式。训练方式可以采用一对一教育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奖罚措施,实时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具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1.3 观察指标

应用HEIQ评估患者的心理品质,问卷内容包括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维度,分数为1~5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越好。

应用SRHMS评估患者健康状况,量表包括生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内容,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χ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品质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品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成为社会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其因精神症状的影响,使社会能力丧失。在临床研究中显示,流浪精神病类患者单纯依靠药物虽有改善效果,但对于功能损失中,并无明显恢复作用。因此,为了使患者能够得到全面康复,研究人员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科学的行为技能训练方法。根据首先行为技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认识功能,减轻精神和躯体的压力,增强自信心[3]。再次行为技能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在研究中表明,有效的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认知能力。最后行为技能训练适合于循序渐进,部分患者因生活背景等原因,使其情绪变化不一,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进行循循善诱,使患者向康复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采用行为技能训练,能够促进整体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对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剑英,李拴荣,王静,等.微课教学联合标准化病人考核在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1):1339-1343.

[2]王楚,伍业光,潘竞志,等.流浪精神病患者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行为方式[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6):975-977.

[3]于璐.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救助方法[J].宁夏社会科学,2016,6(3):139-143.

论文作者:周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周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