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刘国梁,钟飞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刘国梁,钟飞

山东省武所屯生建煤矿 山东枣庄 27752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安全意识认识不足,安全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为实现安全生产以上问题函需解决。因此,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理念,肯定安全的最高优先权;实施人才战略,注重人才吸引与培养.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整体安全素养;重视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最大效益。本文就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进行阐述。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影响因素

1 煤矿生产管理制度的现状

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利益永远大于安全,因为安全的管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见效果,很多企业不希望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时间、资金与人力。这就说明部分煤矿企业中从领导层乃至基层工作人员都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另外,一些企业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全面,安全救护设备配备不健全,这一系列问题都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严重阻碍着安全管理的进行。

2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安全管理制度混乱

当下许多煤矿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不上心。才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分工不明、责权不定,造成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大大降低了煤矿监督保障体系和煤矿预警系统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现场管理中还存在人员分配不均,白班和路线近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晚班和路线远的管理人员少,这就是大多数事故发生在夜间和边远地带的主要原因。

2.2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当前随着煤矿行业的迅猛发展,基本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各生产环节集中化程度与日俱增,这也对煤矿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文化和技能素质要求。然而,很多煤矿企业人事部在招聘员工时往往不认真筛选,引进大量低文化人员,造成煤矿职工素质普遍较差的状况,从而阻碍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职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造成思维理解能力不高,所以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专业技术知识;部分年轻工人拈轻怕重,矿井重活主要以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工人为主;部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是在发生矿难后,情绪波动大,恐惧或抵触下井工作。

3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内在因素

3.1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要有科学性,这是制度有效最为基础的前提条件。制度内容的科学性和制度的适应性是制度科学性的两个方面。制度内容的科学性包括制度内容符合煤矿实际情况、制度内容清晰明确易于理解记忆、制度内容全面无管理死角、制度操作性强四个方面;制度的适应性包括制度适时更新、制度间能相互配合无矛盾、制度不违反外部法规三个方面。同时我国的一位学者郑石桥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制度的模型,他从制度与战略的关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制度与人性假设、制度与伦理、制度与管理原理、制度与外部法规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制度的科学性。从郑石桥的理论可以看出,制度的科学性还应该包括制度功能的科学性。根据实际情况,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功能科学性包括制度能促进煤矿安全文化、制度能体现人文关怀、制度能支持安全生产目标三个方面。

3.2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性

一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仅看它结果和其本身的科学性是不够的。员工是否认知制度、遵守制度等行为表现,是衡量制度是否有效的另一重要方面。本文认为制度与行为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个体的行为表现取决于制度,是制度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所以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员工的行为表现即制度的执行性来衡量制度的有效性。西蒙在1984年的《心理科学进展》中提出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外在的行为表现只是这一系列过程的结果。我国学者曹庆仁在这个观点上提出了煤矿员工的“知—能—行”不安全行为模式,提出了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知心理过程及致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员工在做出是否遵守煤矿安全管理制度选择时,都要经历一个“知—能—行”的过程,即对制度的认知情况—对制度的执行能力—对制度的执行意愿。

4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4.1 工作时间对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对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最直接的评价根据之一就是煤矿发生事故的情况。根据学者们对煤矿安全相关资料的统计可以发现,煤矿安全事故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分析了某矿自1974~1997年发生的煤矿事故,统计结果表明早班7~9点、夜班0~2点和每班的临下班前2小时是事故高发期,认为有以下原因导致事故:睡眠不足、空腹产生疲劳和恋家因素等,说明工作时间对制度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4.2 环境因素对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发挥作用时所处的环境。这种环境对制度的有效性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井下作业的环境对员工的作业水平、个人情绪等一系列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对制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4.3 作业环境

煤矿井下作业的环境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半封闭式空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工作环境。它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工作空间狭小,四周是支护起来的原生煤岩体,空间时常堆放松散的煤岩,还有多种机械设备,逸散着能量,产生振动和噪声,视觉环境差,矿尘污染严重,不少矿井还存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害;二是工作环境随开采过程不断移动,环境多变,缺乏规律性;三是面临着顶板、瓦斯、矿尘、水、火和地热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四是受到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侵袭。作业环境对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衡量:地质因素、微气候环境、照明环境、噪音和震动、空气质量。

5 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5.1 加大对煤矿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是对煤矿工作人员的管理,只有做到遵章守纪,按章操作,才能夯实安全生产基础。针对操作技能较低的员工,加大培训力度和安全教育力度,使员工真正认识到违章作业 的危害性,自觉遵章守纪,按章作业。严格各项规章制度,严肃查处各种违章现象,使员工的素质迅速提高,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遵章守纪,做到安全生产。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量,保证安全生产和煤矿产品质量,增强工作效率。

5.2 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岗位责任制,尤其是要明确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安全职责范围,时刻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原则,将该工作观念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全过程, 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首先要保证生产安全,其次要抓好过程控制,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程序化、精细化。

5.3 做好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工作

增强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完善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制度,坚持对煤矿生产时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严格调查,并按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坚持以法治矿,依法追究责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煤炭生产企业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去迎接矿井各种灾害的挑战。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式,为搞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可对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马砺,王振平,郭英,任立峰.谋矿安全生产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

[2]马森.实施以人为本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抓好企业生产[J].大陆桥视野,2014.

[3]曾敬.安全管理制度是煤矿企业安全的根基[J].中国科技纵横,2014

论文作者:刘国梁,钟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  ;  ;  ;  ;  ;  ;  ;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刘国梁,钟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