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分析论文_蒋巧燕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分析论文_蒋巧燕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人民医院医院西药房;622651)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7年上报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的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相比于2016年,2017年药物不良反应上报例数有所增加,且其中新发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以及新发严重不良反应例数呈现出递增趋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受累部分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结论:针对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应强化监管力度,特别是问题突出的抗菌药物和中成药针剂,应严格落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安全用药;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on safe drug use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f 110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to the provinc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in 2017. Results: compared with 2016,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creased in 2017, and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of general adverse reactions,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and new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drugs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re antibacterials, and the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 are the main parts of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in the cas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he supervis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especially for antibacterial drug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with prominent problems, and the mechanism of monitor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hould be strictly implemented.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Safe medication; impact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008-02

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某种药物应用之后引发的心理及躯体毒性反应、副作用以及变态反应等无益于治疗的反应,伴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的落实,我们分类统计和评价了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为向临床更加快速、更加准确地反映用药信息,以行政手段对药物应用进行干预,并对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进行定期发布,使全院接受安全用药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积极动员,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对用药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及时发现并将不良反应情况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率增加,以便于进一步改进临床用药情况,使安全用药得到保障[1]。本文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报告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2017年上报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的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为卫生部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因果关系。

1.2方法

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上报病例数以及评价状态,并对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到的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系统等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11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57例为男性,占比为51.82%,53例为女性,占比为48.18%,年龄最大为85岁,最小为1岁,年龄均值为(42.2±10.6)岁。其中,19例年龄介于1-20岁,30例年龄介于21-40岁,22例年龄介于41-60岁,39例年龄在60岁以上。可见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占比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不良反应状态评估分析

2016年上报不良反应报告45例,其中一般状态31例,占比为68.89%;新发一般状态4例,占比为8.89%;严重状态4例,占比为8.89%;新发严重状态6例,占比为13.33%;2017年上报不良反应报告65例,其中一般状态31例,占比为47.69%;新发一般状态21例,占比为32.31%;严重状态11例,占比为16.92%;新发严重状态2例,占比为3.08%;由此可见相比于2016年,2017年药物不良反应上报例数有所增加,且其中新发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以及新发严重不良反应例数呈现出递增趋势。

2.3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同用药途径分析

2016年上报4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45例为静脉滴注,占比为100%,无口服、肌肉注射、吸入、外用等其他给药途径导致的不良反应;2017年上报6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55例为静脉滴注,占比为84.62%;7例为肌肉注射,占比为10.77%;2例为吸入,占比为3.08%;无因口服、外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可见静脉滴注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且2016年和2017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不良反应涉及到的药物分类情况分析

110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到14种药物,其中45例使用抗菌药物,占比为40.91%;25例使用中成药针剂,占比为22.73%;9例使用血容量扩充药,占比为8.18%;6例使用电解质补充药,占比为5.45%;4例使用抗肿瘤药物,占比为3.64%;4例使用抗病毒药物,占比为3.64%;3例使用消化系统药物,占比为2.73%;3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为2.73%;3例使用抗周围神经病变药物,占比为2.73%;2例使用呼吸系统用药,占比为1.82%;2例使用抗精神失常药物,占比为1.82%;2例使用破伤风药物,占比为1.82%;1例使用维生素类,占比为0.91%;1例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占比为0.91%;由此可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明显比其他类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P<0.05)。

2.5不同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分析

45例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报告中,13例使用左氧氟沙星,占比为28.89%,不良反应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晕、心悸、皮疹、静脉炎等;7例使用头孢西丁,占比为15.56%,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瘙痒、肝功能异常、胸闷等;5例使用头孢他啶,占比为11.11%,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瘙痒、潮红以及皮疹;5例使用头孢呋辛,占比为11.11%,不良反应症状包括头晕、皮肤苍白、不自主颤抖等;5例使用五水头孢唑啉,占比为11.11%,不良反应症状包括呕吐以及瘙痒;4例使用阿奇霉素,占比为8.89%,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皮肤红肿以及潮红;3例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占比为6.67%,不良反应症状包括荨麻疹以及呼吸困难;2例使用依诺沙星,占比为4.44%,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皮疹以及瘙痒;1例使用头孢孟多酯,占比为2.22%,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皮疹。可见抗菌药物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最高的是喹诺酮类药物。

2.6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分析

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31例为皮肤及其附件受累,占比为28.18%,主要表现包括瘙痒、皮肤苍白、多汗、皮疹、皮肤红棕、荨麻疹;22例为全身性损害,占比为20.00%,主要表现包括过敏性休克、发热、麻痹、畏寒、寒战、无力、四肢冰冷;15例为心血管系统受累,占比为13.64%,主要表现包括心悸、体位性低血压、潮红、胸闷;13例为神经系统受累,占比为11.82%,主要表现包括头晕、意识模糊、头胀;12例为消化系统受累,占比为10.91%,主要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9例为呼吸系统受累,占比为8.18%,主要表现包括气促、打喷嚏、呼吸困难;5例为泌尿系统受累,占比为4.55%,主要表现包括肾功能异常、水肿;3例为其他器官及系统受累,占比为2.73%,主要表现包括血管发红、视觉异常、静脉炎、烦躁。可见药物不良反应受累部分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

3讨论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与女性占比无显著差异,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生理特点影响,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多存在基础疾病,加上肝肾功能衰退,所以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对于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用药计划,适当减少药量,避免应用对肝肾功能影响严重的药物[2]。

在不良反应监测状态上,相比于2016年,2017年不良反应上报病例数增加,且除一般状态不良反应之外,新发、严重以及新发严重不良反应的上报例数也明显增加,可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取得一定效果。

从用药途径上来看,静脉滴注导致不良反应明显比其他给药方式高,且相比于2016年,2017年其他用药方式不良反应上报病例数增加,说明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其他用药途径监测上仍需改进。

据相关研究指出,不同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存在差异。本次研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药物,主要是因为我院以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常见疾病,经常规检查后通常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菌药物治疗,所以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且其中以广泛应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最为常见[3]。

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应及时予以停药、吸氧等对症治疗,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语:

针对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应强化监管力度,特别是问题突出的抗菌药物和中成药针剂,应严格落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1]叶青,朱少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7,29(07):271-273.

[2]马勇.该院2016年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1):163-165.

[3]孙佳瑜,王涛,张琳琳.2014年福田区中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08(12):140-141.

论文作者:蒋巧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  ;  ;  ;  ;  ;  ;  ;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分析论文_蒋巧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