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国已建立15个可持续超高产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新进展论文,粮食论文,模式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从2005年11月25~26日在京召开的“全国粮食超高产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之一的“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实施2年来,在科技部、农业部的领导下取得新进展。
该课题在超高产理论体系建设、超高产技术模式建设、超高产品种选育与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探明了3条产量挖潜的技术途径,建立了可持续超高产的15个技术模式并确定了相应的技术原理、技术特征和技术规程,明确了水稻、小麦、玉米3大作物超高产育种目标(以超高产为主,兼有优质、高效、多抗、广适性),筛选出一批超高产品种,创造出一批超高产典型。
据课题主持人、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赵明介绍,课题起止年限为2004年6月~2006年10月。全国2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围绕课题的总体任务和指标,在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作物产量挖潜的以下3条技术途径和15个模式:
一是结构性挖潜途径。通过选择耐密性品种,采取紧凑错位、控株增密、宽行窄株密植等群体优化增库增源定向栽培技术获得超高产,如:莱州夏玉米“双紧凑”、东北春玉米“控株增密”、山东冬小麦“三垄一沟”、江山双季稻“垄畦高密”、武穴双季稻“垄厢增穗”等5个超高产模式。
二是功能性挖潜途径。通过精播细管,适当肥水调控,提高群体质量,保证后期光合物质的长期快速积累,达到高产目的。如:福建再生稻、东北春玉米“扩穗防衰”、华北小麦优势蘖利用、山东冬小麦精播防衰氮肥后移、湖南双季稻“节氮健根抗倒”、C4机制的光水氮高效性利用等6个超高产模式。
三是结构功能同步挖潜途径。在适当加密度的情况下,通过耕层上壤的改善,提高植株活力,达到“稳穗、足粒、高结实率”,实现作物超高产。如:吴桥冬小麦“四统一”、江苏水稻“壮根促流攻穗”、河南冬小麦-夏玉米“全程垄作”、东北玉米“深松促根”等4个超高产模式。
课题实施中还出现了一批超高产典型。如福建再生稻连续2年突破1400公斤/亩,并创造世界高产纪录;莱州夏玉米、浙江早稻创造全国单产纪录,湖北武穴创造湖北省早稻高产新纪录;两季作物中,连云港稻麦、莱州和浚县麦玉超额完成指标:吴桥、兖州小麦实现单季达标,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
联系电话:010-8583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