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方列宁主义”的概念_十月革命论文

论“东方列宁主义”的概念_十月革命论文

关于“东方列宁学”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的学说,对于俄国、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前,在中国以及东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中,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就如何加强列宁学说研究阐述的设想和建议。

一、构建“东方列宁学”的必要性

所谓“东方列宁学”,指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提出构建“东方列宁学”,是列宁学说自身特点的要求。列宁学说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立足于东方国家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出发考虑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本世纪初,列宁理论和实践的着力点,是关于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当时,他撰写了《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等文章,领导举行了成立党的代表大会,完成了建党的任务。按照他的主张建立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是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党同19世纪西方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最大的区别,一是在于它强调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即党应该有许许多多的基层组织,所有党员都要参加一个基层组织,在党的基层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活动。二是在于它强调党内的严格的纪律,即认为党应该有严格的纪律,党的各级领导者和全体党员都要遵守纪律,对于违反纪律者必须进行惩处。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有这一特点,或者说列宁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党主张,是由俄国政治制度的实际所决定的。在沙皇专制制度下,人民没有西方那样的“民主”权利,不能够公开地建立政党,不能够公开地进行政治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秘密状态下的党,党必须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不然则不能保证党的生存。俄国党的这个特点说明,列宁正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党的组织原则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实际”既是俄国的实际,也是东方各国的实际。可见,认为他从东方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建党的原则,也是恰当的和正确的。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理论与实践的着力点,是俄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俄共(布)十大上的报告中,在《论粮食税》、《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论合作社》等著作中,他提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有一系列特殊的办法,如发展小农经济,发展和利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商业和市场的作用等等。他还明确地指出,如果说俄国革命与建设具有特殊性的话,以后革命向东方其他国家发展,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这说明,他是从俄国以及东方的实际来考虑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的。如果说关于党的理论是列宁学说的出发点(最先有的内容),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列宁学说的归宿(最后的思想),那么可以看出,东方问题是列宁学说的轴心,即贯穿列宁学说始终的轴心。列宁学说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特别是东方各国的人民高度地重视它,尤其要求把它作为科学来对待。由此可见,提出构建“东方列宁学”,是十分必要的。

构建“东方列宁学”,是加强对列宁学说研究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研究和认识的需要。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高举这一伟大旗帜,一定要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构建“东方列宁学”,加强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列宁和邓小平都主张从本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指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关于利用商业和市场,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自己来找出路”,大胆地进行实践,并且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指出,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自己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他们都主张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头等重要的任务。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领导苏维埃国家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十分严峻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几次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提到一切工作的首位,并且于1921年春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变。邓小平领导我党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他们都高度地重视农村工作和农民问题。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初期认为,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是一个紧迫的政治问题,政策转轨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应该从改变粮食政策开始。在中国改革之初,邓小平充分肯定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认为农村的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为城市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积累了经验。他们都主张渐进地开展经济建设。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通过迂回的途径,即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途径,渐进地开展经济建设事业,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渐进地、逐步地达到目标。由于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学说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中国学术界有人提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源头。这样,构建“东方列宁学”,把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然有利于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有利于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构建“东方列宁学”,是反驳“西方列宁学”对列宁学说歪曲和攻击的需要。列宁的学说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以后,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者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即大肆歪曲和攻击列宁学说。到60年代,西方已经出版了大批否定和歪曲列宁与列宁学说的著作,从而说明所谓的“西方列宁学”已经形成。这个“学派”中的一部分人站在原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立场上,把十月革命说成是列宁“唯意志论”的产物,把列宁学说说成是斯大林后来犯错误的“原罪”。另一部分人竭力制造列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制造卢森堡、葛兰西同列宁之间的对立,否定列宁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还有一部分人顽固地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攻击列宁领导的各项事业,如攻击俄国的苏维埃政权,攻击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工人阶级执政党的领导以及党的组织制度,甚至制造种种与列宁有关的“疑案”,丑化列宁的形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捍卫列宁和列宁的学说。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加强对列宁学说的研究,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以确凿的材料和科学的学术结论驳斥“西方列宁学”的观点,还列宁与列宁学说以本来面目。必须明确地提出“东方列宁学”,以便于进一步扩大研究力量,明确研究任务,产生更多更有力度的研究成果,使列宁的学说及其精神在东方、在世界得以弘扬。

构建“东方列宁学”,是我国列宁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理论界,一贯重视对列宁及其学说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人民出版社,1921年即在上海出版了列宁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的中译本。1924年,为悼念列宁,北京出版了《列宁纪念册》及他的《论粮食税》一文的中译本。解放以后,人民出版社于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和第2版,还出版了《列宁文稿》和两个版本的《列宁选集》。由于党的重视,理论界对列宁及其学说的研究不断加强,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列宁及其学说的研究走向了新的阶段。笔者查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和《全国报刊资料索引》,1979年以来,国内学者撰写和发表的研究列宁及其学说的论文达1680多篇。在这个期间,国内出版的专题研究列宁及其学说的著作达50多种。198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思想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研究列宁思想的学术专著。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体系》,是一部系统地阐述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著作。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传》,是一部研究列宁生平、事业和思想的大部头著作。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列宁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和反驳“西方列宁学”观点的专著。199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是一部系统地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著作。199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主义论纲》,是一部系统地研究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的力作。

1993 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主义研究》和199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是两部对列宁学说有许多创造性认识的专著。上述有关著作和论文,排除了社会主义运动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左”的影响,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地、客观地阐释和评价了列宁的许多思想观点。特别是《江汉论坛》1991年第2期发表的《论列宁主义的东方意义》一文, 就列宁学说同东方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以及它对当前东方人民实践的指导意义,作了独到的、深刻的论证和分析。事实说明,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人们把列宁学说作为科学来对待,我国理论界已经和正在把它作为科学来对待。可见,构建“东方列宁学”,是这个事物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东方列宁学”的含义和精神

如前所述,所谓“东方列宁学”,指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地说,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下列两点:

第一,在东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视野下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在整个20世纪里,东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同西方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从经济上看,西方国家于19世纪中叶有的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有的即将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20世纪初,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可是,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因素十分微弱。直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及其以后,资本主义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世纪初,俄国虽然步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但是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至于东方的其他国家,20世纪初,仍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从政治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英、法、美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于17世纪或18世纪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到20世纪,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但总的来说是在逐步走向进步。在这些国家,人民群众享有形式上的民主权利,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政治斗争。可是,在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20世纪初尚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人民群众遭受着封建专制主义的残酷统治。从文化上看,西方国家由于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也相应地增多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无疑也会随之提高。可是,在俄国,据1920年的统计,文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至于东方其他的国家,这方面就更落后了。列宁的学说,是在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土壤里生长的,所以同俄国的实际以及东方其他一些国家的实际相适应。

东方国家的理论界,特别是中国的理论界,应该在东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视野下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或者说应该从东方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1921年春以后,列宁主张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实行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和城市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在政治上则实行工人阶级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以及各项事业的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或者说中央集权的制度。这些主张也许同西方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也许在西方的社会主义者看来,这些主张是难以接受的。可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者和东方的理论界不能不看到,俄国、中国这样一些国家,小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由这种状况走向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能不采取利用小农经济和利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不能不采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在这些国家,由于缺乏民主传统,又由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比较低,实行直接的选举制和由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尚不具备条件,所以只有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对国家政权和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或者说中央集权的制度。可见,在东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视野下,列宁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二,站在东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基地上去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以这一理论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是,在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不久,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抛弃了,他们制定的正确路线被歪曲了。20世纪初,列宁则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为现实,即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初步地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事实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性不是在西方而是在东方首先得到了证实。80年代以来,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偏离了方向,滑向了资本主义的轨道。在这些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抛弃了,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被葬送了。然而,东方的中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了考验,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东方继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事业在东方继续发展着。当前,作为东方的社会主义者和理论工作者,在认识和掌握列宁学说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东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基地上。也就是说,一定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西方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界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的界限,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心去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中国的理论界和理论工作者,一定要珍视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成果,珍视广大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每一个进步,以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决心和信心去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只有这样,才能够领会列宁学说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作为东方人民对列宁学说认识和理解的“东方列宁说”,或者说作为东方科学社会主义者的“东方列宁学”,必须具有下述品格和精神:

其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前所述,列宁的学说,对当前东方国家人民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构建“东方列宁学”,旨在加强对列宁学说的研究,进一步发掘列宁思想宝库中的财富,即发现更多的具有现实价值和作用的理论观点,用以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一切科学的学说共有的品格和精神,“东方列宁学”一定要具有或者说更应该具有。譬如,研究和发现列宁晚年关于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一定要将其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和发现列宁关于租让制的思想,一定要将其与中国建立“三资”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和发现列宁关于国有企业按商业原则办事的思想,一定要将其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和发现列宁关于粮食税的思想,一定要将其与中国发展农村经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了这种种的“结合”,才能既推进理论研究,又促进实际工作的进展。

其二,反对“左”的思维习惯。列宁逝世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左”的思维习惯。沾染了这种思维习惯的人,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革命领袖人物的思想任意拔高。长期以来,在列宁学说研究中,这样的问题不少。“东方列宁学”反对这种“左”的思维习惯,主张根据历史事实真实地认识列宁的学说,还列宁学说本来的面目。譬如,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没有提出区别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一国首先胜利”论,他关于十月革命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四月提纲》的内容和精神是什么,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关于国有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列宁关于战时非常措施的指导思想等等,“东方列宁学”都将科学地予以说明(注:在这些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文:《评二十年代联共(布)对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误解》,《苏联东欧问题》(北京)1988年第6期; 《论二月革命后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论列宁的〈四月提纲〉及有关著作的思想》, 《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97年第6期;《对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国有化思想的探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94年第6期; 《关于列宁战时非常措施指导思想的几个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而且,它将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以保证从此以后不再出现任意拔高列宁思想的问题。

其三,提倡讨论和争鸣。构建“东方列宁学”,旨在把列宁的学说作为科学来对待。任何科学,都是在讨论和争鸣中发展起来的。“东方列宁学”也提倡讨论和争鸣。讨论和争鸣,一是可以在有关学术会议上进行,二是可以在有关学术刊物上进行。开展讨论和争鸣,最重要的条件是自由与和谐的氛围。产生这样的条件,依赖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以贯彻执行,杜绝以往曾出现过的“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的现象。还要反对学阀作风,营造前辈与晚辈、知名专家与普通理论工作者互相尊重、各抒己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学术环境。当前,中国理论界就列宁学说讨论和争鸣最多的问题,一是关于“一国首先胜利”论,二是关于列宁主义形成的时间。随着研究的进展,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引起讨论和争鸣,是不可避免的。

其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列宁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着的。用这种观点看待列宁的学说,或者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列宁的学说,一是可以发现,列宁的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譬如,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上、在世界社会主义进程的顺序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可以发现,列宁学说自身也是不断发展着的。譬如,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没有考虑到无产阶级国家需要建立常备军,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他则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没有考虑到苏维埃国家需要发展市场和商业,1921年10月以后,由于实践的需要,他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三是可以认定,列宁的学说需要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真理,需要发展是它作为科学和真理的自然要求。

三、“东方列宁学”的任务

科学的“东方列宁学”,必须研究和回答以下重要的学术理论课题:

第一,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说明列宁学说与东方问题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很长的时期里,人们把列宁学说看成为适应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说,不符合实际。但是,如果把列宁学说看成为于俄国产生的、仅仅适应于俄国的学说,则窄看了列宁学说的作用,也不符合实际。实际上,列宁学说产生的社会条件,不仅仅俄国具有,东方其他的国家也具有。列宁提出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途径的理论,不仅适应于俄国,也适应于东方其他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所以说,列宁学说是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在这个方面,中国理论界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地形成了共识。以后,应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地说明列宁学说与东方问题之间的关系(注: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著:《列宁主义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48、110—129页。)。

第二,必须研究和说明列宁学说的政治性质。列宁学说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可是,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实际、切合生活实际、适应于生活实际的学说,还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过于激进的学说,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所谓说明列宁学说的政治性质,就是指研究和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在列宁学说中,十月革命以后的内容占主体地位。深刻研究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关于苏俄各项经济政治措施的思想产生的具体条件,是正确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他的经济政治措施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以及最终的形态,研究其实际社会效果,则是正确说明这个问题的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国内正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所以应加强对此的研究,正确地、科学地说明列宁学说的政治性质。

第三,必须研究和说明列宁学说与斯大林政策之间的关系。列宁学说与斯大林政策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存在着。斯大林作为列宁事业的继承者,领导苏联人民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过激的政策和措施。他领导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较多的缺陷。现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改变他那种社会主义模式的缺陷或弊端。这样,准确地说明列宁学说与斯大林政策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根据中国理论界的共识,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这样看来,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承接关系。当前中国理论界对这种关系的研究非常不够,很少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以后,应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第四,必须深刻研究和正确说明列宁学说各个方面的内容。把列宁学说作为科学对待,最根本的要求是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个学说的内容。如前所述,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建设上的“左”的倾向,人们对列宁学说中许多内容的认识不符合实际。直到目前,“左”的倾向造成的后果还远未消除。更直接地说,人们对列宁学说的认识从总体上看尚未突破20年代最后几年形成的思维定式。虽然,近几年中国有的学者就列宁学说的若干重要内容提出了新的见解,但是,他们的研究未形成气候,理论界未就这些问题形成共识。因此,当前应对列宁学说进行深刻的研究,真正合乎实际地掌握它的内容。笔者以为,当前应着重研究下述问题:

(1)苏维埃俄国三个时期列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国内战争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高度肯定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他的理论与实践,低估新经济政策时期他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甚至以为在列宁的思想上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暂时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近几年以来出现了一种相反的偏向,即肯定后者意义而低估前者意义的偏向。怎样正确地认识三个时期列宁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注: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2)列宁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就是“计算和监督”,即认为在全国所有的企业建立了由工人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的制度,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内战争时期,他在有关著作中强调,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即认为只有消灭了三大差别特别是阶级差别,才算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他提出,社会主义已经走进了俄国人民的生活,凡是被人民称赞为“比旧制度好的”,就是社会主义的事物。他的观点,体现了他认识社会主义的某种科学方法。应该怎样掌握他的科学方法,需要加强研究(注: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0—424页。)。

(3)列宁关于苏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及相互关系的思想。1918 年,列宁即在有关著作中提出,现时的俄国存在着5种经济成分, 即宗法式的、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他再一次强调这个问题,认为这几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研究。在他看来,当时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小生产和私人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既反对国家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针对此,苏维埃国家应采取的政策是把私人资本主义引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可是,这样的关系将保持多长时间,以后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应研究列宁这方面的思想(注: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188页。)。

(4)列宁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发展苏俄的社会生产力,是十月革命以后列宁一贯坚持的思想。1918年春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告一段落,他即提出把发展生产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提到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首位。在以后的国内战争过程中,当出现和平喘息时机时,他又及时地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国内战争结束以后,他领导党和国家政权实现工作重心转变,终于走上了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为了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他主张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以粮食税和自由贸易等作为“动因”和“动力”。他这方面的思想,值得进一步地研究和深刻地掌握(注: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176页。)。

(5 )列宁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中央领导班子建设的思想。列宁后期就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就党的中央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如他提出,必须增加党中央委员的人数,使中央委员会的力量较强,从而能够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因个别领导人的性格缺点和其他偶然因素造成的分裂危险。他认为,增加的党中央委员,应该是工人党员或农民党员,只有这样党才能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决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他这方面的思想,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深刻掌握(注: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著:《列宁主义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257页。)。

(6)列宁关于国内发展战略的思想。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列宁,始终以世界社会主义胜利为己任。在十月革命以前以及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里,在他的思想上,世界革命战略居主导地位。可是,他在逝世前夕,却把国内发展战略提到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认为在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主要的任务是巩固苏维埃政权,把国内的建设事业搞好,以国内建设事业的发展去影响国际革命。他这方面的思想,应该深入研究和切实掌握(注: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详见拙文:《十月革命与列宁战略思想的两次转变》,《东欧中亚研究》(北京)1997年第5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东方列宁主义”的概念_十月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