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言文字规范化经验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启示论文

藏语言文字规范化经验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启示

周 净

(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云南丽江 674100)

摘 要: 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多用于纳西族宗教领域。随着丽江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被广泛运用于店铺招牌和旅游产品,但在应用过程中东巴文乱用、滥用现象突出,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规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中的典范,基于对藏语言文字规范化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研究的初浅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东巴文;规范化;藏语言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是用图像的方法写成,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惟肖惟妙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粗具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笔画既简单,则众字相似,容易相混,须有分别;既欲其简,又欲其别,造字的方法很朴质,其技巧令人深思。”经后世学者李霖灿、方国瑜整理,学界对东巴文有了基本的共识,东巴文属于一种象形文字,纳西语本名称“森究鲁究”,意为“木石标记”。东巴文作为表达纳西语言的一个符号,共有2120多个字,专供纳西族祭司“东巴”使用,故被称为“东巴文”。随着丽江民族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依托旅游市场,利用东巴文的具象美,社会应用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应用领域更为广阔,新词术语层出不穷,许多商铺招牌及旅游产品都乐于用东巴文进行装饰,让游客以视觉性的效果感受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多用于东巴教,人们用一种宗教文化来表达世俗文化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现仅有的2120多个字无法对现代事物进行表述,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字义不明、乱用、滥用等现象,应当对其进行有效规范,净化东巴文社会用字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 东巴文社会用字使用情况

纳西族东巴文是仅限于使用在东巴教中的文字,使用范围较为狭小,能够真正懂得使用此文字的人极为有限,只有纳西族东巴祭司或少数学者才能释读。但如今东巴文随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得以复兴,为了让全世界游人感受到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被广泛应用于招牌和旅游产品,作为醒目的标识吸引世人眼球,但由于使用者不了解东巴文,不熟知纳西语语法,致使东巴文在应用过程中错误百出。现将以店名招牌为例,对东巴文社会用字错误率高的几种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一)字典式单字对应翻译法

图1

(二)借音与直译相混的翻译法

图2

(三)直译与意译相混的翻译法

图3

(四)乱用东巴文

图4

(五)新造东巴文翻译法

图5

(六)东巴文的翻译引起歧义

图6

(七)东巴文符合纳西语语法规范,但与汉语意义不相符

图7

二 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问题及意义

(一)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问题

东巴文作为一种文字元素的表现形式,其传递着事物的信息,但在现代社会中,用仅有的2120多个字东巴文标注现代语言已力不从心,以致出现东巴文社会用字错误率极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提出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蓝莓酒是一种以蓝莓为原料发酵酿造的新兴果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研究表明,蓝莓酒因含有多酚化合物而具有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激活其他抗氧化剂和抑制细胞内氧化酶活性等作用[3],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防癌、抗癌、抑制炎症等保健功能[4]。本文以浙江余姚市舜南休闲农庄蓝莓种植基地产蓝雨蓝莓果实为原料,以加工成色泽、香气、滋味具有蓝莓酒典型性为主要目标,研究不同酿造工艺对蓝莓果酒风味物质的影响,筛选出蓝莓酒的最适酿造工艺,即低温浸渍预发酵工艺对蓝莓果酒风味物质的影响,得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

1.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尚未引起相关党委和政府的重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相关党委和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人们对东巴文进行过三次规范:第一次规范约20世纪20年代,丽江坝区长水中村东巴和泗泉,鉴于东巴文的结构原始,复杂和写法各异,曾邀约附近东巴们酝酿讨论,想统一和规范象形文和标音文,并曾制下一套字汇木刻;第二次规范于21世纪初,丽江市古城区政协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纳西东巴文宣传广告用字规范手册》(内部资料,未刊稿),但因多种原因未能普及推广;第三次是云南省原民语委办公室主任和丽峰研究员与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共同进行的东巴文国际标准化项目,截止目前还未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JTCI/SC2/WG2)的认证。这三次东巴文规范没有以官方为主导形成合力推进实施,且未达成共识,无法推广。

2.东巴文社会用字没有指定翻译机构。东巴文是纳西族先民独创的象形特征明显的古文字体系,是一种兼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且纳西语语法状况复杂而丰富,借助字典也难以完成翻译。字典中的字词属于静止的、离散的材料,而东巴文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意等形式进行活用的,其用法灵活多变,仅靠几本字典就能掌握。一些广告公司对东巴文社会用字的应用多借助于李霖灿的《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和方国瑜、和志武的《纳西象形文字谱》,找出相应的字词简单拼凑而成,不考虑其语法语义的组合。这种简单的字典式翻译方法不仅没有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还有可能造成歧义,应依托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翻译而且认证。

3.东巴文社会用字监管机制的缺失。对东巴文社会用字监管机制的缺失是导致东巴文乱用、滥用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未对东巴文社会用字正确性作出监管,使其处于无人监督和规范的真空状态,任何机构或商家不论对错可随意使用东巴文。

4.未树立正确使用东巴文的意识。树立正确使用东巴文社会用字的意识,能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程度。只有少数人能真正读懂且应用东巴文,大多数人却无法辨识东巴文社会用字的正确与否,在这种侥幸心理的促使下,乱用、滥用东巴文的现象产生。相关部门应对不尊重民族文化,不尊重历史的行为给予积极引导。

(二)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意义

加强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是真实传承纳西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一是有利于东巴文的推广和应用。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新词术语层出不穷,其中东巴文误用、乱用及滥用现象愈演愈烈,市场上自行编造翻译东巴文的“构造法”,使其翻译出现严重错误,这不仅是对纳西族文化的一种误导,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乱用东巴文造成的歧义看似搞笑,但其行为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亵渎,有可能引起同其他民族的隔阂与矛盾。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进行规范化,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歧义及不规范用字,将有利于边疆稳定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 藏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实践及经验

3.在标准体系下的规范多样化。任何规范化都不是一尘不变的。在藏语言文字的规范中,官方使用的政治新词术语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使用。民间对新词术语的使用则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表达不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众都能接受即可。如吸尘器,官方最初以“清除灰尘的东西”进行规范,但最终借用了民间的说法“电动扫把”进行推广。

(一)藏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实践

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在五省区,即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人口约有540多万。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行使用的藏语言文字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通过印度梵文创制的,其中结合了藏语的语言特征,通过微调后得以形成和发展。现行藏文属于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和4个元音。藏语分为三大方言区,分别为拉萨、康巴、安都。

在初中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其教学方式的缺乏,导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音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认知发生偏移。导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跟随应试教育的脚步,对音乐框架及知识进行呆板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性及主观性,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及总结,使整体教学过程偏向呆板化。

总之,在酒店的设施设备飞快进步的同时,个性化服务是酒店进步发展的趋向。个性化服务的实施需要酒店全体员工的努力和配合,才能提供超出顾客预期的超值服务,个性化服务需要全员参与,服务人员要有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意识,管理人员更应该积极配合并参与员工实施个性化服务的工作。酒店本身也应建立一套完备的个性化服务机制,并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服务品牌,赢得固定的顾客消费群体,带动更多的潜在顾客。

1.历史上对藏语言文字进行了三次厘定。公元8世纪两次,公元9世纪一次,当时由国王松赞干布发令,组织藏语言文字专家进行规范整理,然后再由国家发文向民众告知厘定结果,强制执行。藏文在公元8世纪时就已经很规范了。对藏语言文字的规范首先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然后再延伸至民间的术语规范。佛经翻译完成后,由专业的审定人员在翻译末尾写上“一校”“二校”“三校”“四校”“特别标准”等字样,其中有些经书末尾还会标注校对者的姓名。

2.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受到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大量新词术语井喷式地出现,如不及时对其进行规范整理,则会被汉语借词所取代,随之,藏语会被汉语所同化,藏语言文字也会被肢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藏语言文字新词术语进行规范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频繁的经济、文化沟通中,需要人们自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

对于试样5,因为初始裂纹长度相对较大,在加载到23kN时,试样韧窝所占面积基本与钝化区相当,明显地,该试样已经加载超过临界点。对于试样6,加载载荷为24.1kN,此时韧窝所在的延性开裂区扩展更多,延性开裂特征明显。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判断试样4在23kN载荷下处于临界断裂状态,对应为起裂载荷。

2.利用科学技术对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民族语言进行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文化创意的形式,把一部分极具代表性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译为藏语文。开发藏文输入法,利用现代化手段对藏语言文字进行信息化推广。

4.加大人才实施战略。当下所处的新时代是知识、经济飞跃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是科技、人文相融合的时代,要把人才作为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西藏自治区的人才实施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请进来,利用“援藏干部”这一契机,广纳人才,着眼创新体制机制;二是送出去,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工作者继续深造,抓紧做好培养语言文字方面的人才。

● 围绕轻量化应用的产品创新有可能改变现有数据中心的硬件架构。目前的标准方案是服务器和存储集群+分布式运算,用户通过客户端PC进行界面交互和展示,由于轻量化应用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软硬件系统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英特尔近期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物联网平台的软硬件相结合产品,包括应用程序接口管理和服务创建软件、智能网间连接设备以及可升级IA处理器等。英特尔认为物联网平台旨在统一并简化物联网的连接性和安全性,提供一个可重复的软硬件构建单元基础,将有助于将物联网试验项目推向大规模部署。

(二)藏语言文字规范化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新要求

2.藏语言文字新词术语规范化的原则。藏语言文字新词术语的规范不是无章可循,是以“寻”“借”“造”为原则进行规范。能在典籍中寻找到的词汇则直接使用,不再进行繁琐的考究,此种方法称之为“寻”。如不能在典籍中寻找到的词汇,则借用了印度梵文或英文,如杯子叫做“glass”,此种方法称之为“借”。如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使用时,则根据事物的意义、形状、特点、内涵造字,造出的新字不能产生歧义,要顺口,易记忆,还需与近义词相区分开来。如百事可乐,民众以此饮料的特点把“黑色的”“冒气泡”的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称之为“百事可乐”。

1.藏语言文字新词术语规范化工作的制度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大量新词术语,藏语言文字对新词术语的表述层出不穷,如不及时进行规范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出现障碍。西藏自治区新词术语翻译规范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新词术语进行规范和整理,并对市场上社会用词进行清理与整顿,现规范程度已达到90%以上。首先,由区县各地展开调查,收集新词术语,专家组进行规范审定后,报由国家藏学研究中心终审,最终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按统一标准执行,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已规范过的新词术语进行推广使用。

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中的典范。鉴于此,笔者先后到西藏自治区藏语言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西藏自治区编译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珠峰研究院进行访谈调查,在认真总结藏语言文字规范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启示。

(2)新《行政诉讼法》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此条明确地提出了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但根本问题如前所述,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仍以不可调解为原则。

(三)藏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藏区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对藏语言文字进行规范,有利于藏区之间的互通交流。藏语言文字使用区域地广人稀,主要分布在五省(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各地有不同的方言,大方言区有三个,小方言区则不计其数,相互间的交流存在地域差异,现约定俗成的以拉萨方言为通用语,类似于汉语普通话。

2.设立专门规范藏语言文字的机构。不论是古今,藏语言文字的规范都是以官方为主导进行的。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上层对藏语言文字的规范十分重视。专门管理藏语言文字工作的“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于1988年成立,2003年更名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下设文字规范处和语言文字管理处。其机构的历届领导都由自治区主要领导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指导藏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对藏语言文字的新词术语进行审定、推广等一系列职能。自治区于2005年成立了新词术语藏文翻译规范委员会,负责对藏语言文字的新词术语进行规范和审定。藏语言文字的审定是按照逐级审定的流程进行,区县一级审定后,上报西藏自治区新词术语委员会进行审定,最后交由国家藏学研究中心审定。现行的藏语言文字规范以拉萨话为标准音进行推广。

3.完善本民族的语言体系。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在社会转型时期,民族语言无法含盖对所有新词术语的表达,而对其进行规范,既保留了本民族语言中的传统,又吸收了其他语言中的一些成分,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还完善了本民族的语言体系。

(四)推广藏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机制

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民族特征逐渐消亡。对民族文化来说,如何使民族文化保留的时间更持久,被同化的速度更加延缓,其既要留存下来,还要活态传承,且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弹性空间等,这都是全世界民族学者探讨的一个话热门题。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始终要坚持一个原则,学习是前提,使用是核心,发展是生命。保护语言文字,首先要进行学习,有了学习的群体,才能以点带面地进行传播。语言文字是解答民族文化的载体,要有其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否则这种文化会处于濒危,甚至消失。一种语言文字如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失去生命力,没有了其存在的空间。

1.双语教育。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汉藏双语并重实施的理念。以九年义务教育制双语百分百的形式推广双语。西藏自治区教材编译中心进行了藏文教材编译,专供五省区使用,对藏族学生实行九年义务制双语教育,加大青少年对本民族语言及文字的使用。

3.通过立法对藏语言文字进行规范与管理。对藏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立法保障。西藏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并颁布了《 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言的若干规定(试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工作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2002年5月对1987年颁布的《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审议通过并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言的若干规定》。2011年11月拉萨市发布了《拉萨市社会用字管理办法(试行)》。

2.体现文化的连续。要依据东巴经古籍文献对社会用词进行规范,体现文化的连续性。因东巴文的象形意义比较深刻,是否能把社会用字以一种文字标识进行规范。如饭店、餐馆、烧烤店全都译为其成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象征文化进行体现。

4.创造语言生态环境。在西藏人口分布中,95%以上都是藏族,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受主流文化的同化程度较低,藏语言文字使用范围广泛,上至80岁老人,下至小学在校生都能读写(民众中还有一部分是文盲,会说藏语,但不懂藏文),历史上,藏族自治区曾颁布过法令,要求藏族必须使用藏语,时至今日,藏族以一种文化自觉的行为活态传承着藏语言文字,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

四 藏语言文字规范化调查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实践中,应始终秉承纳西族文化的精髓思想,以藏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与经验为启示,推进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工作,促使纳西族文化的良性传承。

(一)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原则

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对准确传递信息、保证人际互动、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其进行规范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东巴文承载了纳西族历史与文化,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存至今,已成为了一种历史忆迹。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进行规范时,学者们要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决不能造字,但也不能过度弘扬,避免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那么对于职业体育课程而言,就必须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尤其是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职业特征,因材施教,展开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有意识地依据专业、工种特点设置问题情节,启发、引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体力与智力有机结合。

谁知,杨力生不说这话,杨秋香火气还小点,一说这话,杨秋香气得几乎晕倒在地。“你……你……”她缓了一口气,很快眼里似喷火一般,大声嚷起来:“杨力生,你是不是不打算和我过了?要是不打算和我过就早早说话!”

3.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藏语言文字进行推广。新闻媒体是发布舆论的重要窗口,对民众的社会价值观具有导向性。借用新闻媒体对社会覆盖面的广度和影响力的深度,大力推广藏语言文字,在民众中产生文化自觉意识,把传承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3.依靠民间大众的力量。深入民间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民众认同的规范性成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研究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兼容性,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听取不同的意见,规范的成果应得到大众认同。如以政府或某个机构单方面强制进行规范则可能会引起反弹,使民众反感。

(二)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研究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东巴文应用领域有所扩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针对当前社会上乱用、滥用东巴文的现象,在规范东巴文社会用字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借鉴藏语言文字规范化成功经验,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提出以下几点初浅的意见: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在纳西族聚居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东巴文社会用字的规范工作,明确其重大意义,把规范使用东巴文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市、县(区)、乡镇规范东巴文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既定时间点完成规范工作,并从政策、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二是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督察事宜,建立定期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三是建立社会公众参与、部门联动的东巴文社会用字日常监管机制。

通过对调查样本数据统计和计算后得出,我国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在规模化饲养和散养条件下分别达到59.41%和42.22%。其中,10头以上奶牛、100头以上肉牛、500头以上生猪、2 000只以上蛋禽、10 000只以上肉禽规模化饲养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0.45%,46.54%,62.07%,44.84%,78.62%。4头以下奶牛、50头以下肉牛、50头以下生猪、2 000只以下蛋禽和10 000只以下肉禽散养机械化水平分别为57.22%,28.10%,37.71%,29.90%,47.05%,详见表3。

2.成立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专家委员会。以官方为主导,成立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专家委员会。一是召开论证会编撰规范用字表,通过其认真研究和审定,从源头上杜绝东巴字使用不规范现象;二是东巴文社会用字必须由规范专家委员会翻译或核准,其他机构或个人不得擅自翻译东巴文社会用字。以“定点翻译、定点制作、定人审查”的形式,不断提高东巴字使用规范率。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该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定位,即全球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绍兴市作为实施长江三角洲开发的一个战略主体,国务院在该规划中明确部署,绍兴要充分发挥其传统文化和产业化优势,努力建设成为新型纺织、生物医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城市〔1〕。该规划明确了绍兴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增强,绍兴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坚定不移地深化外向型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关键依靠人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外语人才。

3.建立规范东巴文社会用字的法律机制。一是认真贯彻新《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关规定;二是制定相应的条例和法规,如制定《东巴文字使用条例》,或把此内容列入《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中,尽快出台东巴文字、纳西语、纳西拼音文字应用管理办法或进一步完善《纳西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建立规范东巴文社会用字的法律机制。

4.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经验与做法。一是在认真总结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等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二是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制定政策法规、培养专业人才及创新型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东巴文作用的具体体现,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进行规范。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规范使用东巴文的氛围。一是要多渠道、多形式的积极宣传推广规范化的东巴文社会用字。在党委机关、中小学生、民众、标识东巴文的机构中发放东巴文社会用字双语普及读物,形成规范使用东巴文字的意识,净化东巴文字的使用环境,为丽江旅游城市塑造良好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品牌影响力。二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对已规范过的东巴文社会用字进行宣传和推广,防止杜撰。三是充分发挥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收集、整理、规范新词术语,积极开发东巴文字标准应用软件,把与当前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名言名句以现代性的手段进行对外宣传,渲染正确使用东巴文字的氛围。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着力构建一套从提出、审查、惩戒相结合的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防止不规范的东巴文社会用字的传播。总之,促进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是东巴文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纳西族文化的表现。东巴文在现代化语境的强烈影响下,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重视力度,通过多种路径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工作进行推动,促进东巴文自身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正确使用东巴文的文化社会。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编撰.纳西象形文字谱[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54,57.

The Enlightenment of Tibetan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to Dongba Script Pictograph

ZHOU Jing
(Lijiang Dongba Culture Institute, Lijiang 674100, China)

Abstract: Dongba script pictograph manuscripts are written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ethic pictograph, which is normally used for Naxi relig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Lijiang, Dongba script is popularly used for shop signs and tourism products, which inevitably leads to massive misuses. Regulation thus becomes extremely important. As the regulation of Tibetan language has set a good example in China,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relevant regulations on Dongba script compared to Tibetan language.

Key words: Dongba script;Regulation;Tibetan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 H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28(2019)04-0107-05

DOI: 10.13963/j.cnki.hhuxb.2019.04.026

收稿日期: 2018-11-02

作者简介: 周净(1982—),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责任编辑 张永杰]

标签:;  ;  ;  ;  

藏语言文字规范化经验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