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中国出版业中更好地发挥林门的作用_国际市场论文

如何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中国出版业中更好地发挥林门的作用_国际市场论文

面对国际市场中国出版业如何踢好临门一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一脚论文,国际市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出版物出口现状

1.我国出版物出口额增加较快,但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出

版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物出口情况未见统计,从90年代以来的统计看,我国出版物出口的增长速度相当快,远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平均水平。1991年我国出版物出口额为2660万美元,1992年为3780万美元,1993年为5110万美元,三年的时间几乎翻了一番。1992年到1993年我国出版物出口平均增长率为38.6%,而同期出版物的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2.5%。

虽然我国出版物的出口额增长较快,但在出版物的国际贸易额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我国出版物出口额在出版物国际贸易额中的比例,1991年为0.24%,1992年为0.42%,1993年为0.44%。这个数字不要说与美、英、法、德等国家相比,就是与亚洲的新加坡、香港等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1993年,新加坡出版物出口额占出版物国际贸易额的2.3%,香港占3.8%,是我们的5~8倍。

2.图书出口机构不少,但真正开展出版物出口业务的却不多

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有图书出口机构33家,其中中央图书出口机构7家,地方23家,有图书出口经营权的出版社3家。在这30多家图书进出口机构中,除中央、上海、广东等几家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出版物出口外,其余多数进出口机构实际主要从事进口业务,出口业务几乎没有开展。

由于出口机构众多,且缺少必要的分工和协调,因此在出版物出口过程中,相互竞争现象严重,特别是出版物出口价格方面,自相残杀,国家受损。

3.出版物出版不及时,印装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我国出版物的出

口和出版界形象

我国一些出版社采用先征订后出版的方式来决定一本图书是否出版。这样有些图书国外已有订户订购,但出版单位却因征订数不理想而迟迟不开印,甚至取消出版。我国的某些定期出版物由于种种原因常常脱期,不能及时送到国外订户手中,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出版界形象,也影响了我国出版物的对外销售。

另外,许多出版社为节约成本,使用低廉的纸张,由印装技术较差的小厂印装,使出版物的印装质量很差,又多是平装本。有些出版物出口前要进行第二次装订后才能出口,印刷质量差影响了我国出版物进入国外发行主渠道和大图书馆。

促进我国出版物出口措施

加快我国出版物出口工作,扩大我国出版物在国际出版物市场上的份额,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加快我国出版物的出口,首先应对出版物的出口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明确:国际出版物市场也是我国出版物市场之一,出版物出口既是文化工作,又是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国内市场,一手抓国际市场,我国出版业的繁荣要建立在两个市场的基础之上。

其次,还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完善现有的出口鼓励政策

我国现有的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信贷、出口补贴等,已经对我国的出版物出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政策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出口信贷资金很少,如某图书出口公司年出版物出口额为2500万元,而用于出口的信贷资金仅有300万元,严重制约了出版物出口业务的发展。第二是出口退税手续太多,由于出版物的出口一般来说数额较小,批量较多,过于繁琐的出口退税手续使出口公司往往不能及时拿到返还税款。第三是直接的补贴仅对个别出口公司,多数出口机构没有,出口机构间不平等。

为此,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应会同财税部门、金融部门协调,简化出版物的出口退税手续,增加对出版物出口的信贷金额。

2.设立出版物出口基金

由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外经贸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共同出资,并从出版利税返还中拨出一定比例专款,设立出版物出口基金,主要对图书出口机构从事的中国出版物的海外销售进行资助,如对图书出口公司,视其出口业绩的好坏,给予不同的出口补贴,对图书出口公司在海外设立图书销售机构,参与国际图书贸易活动给予补贴等。

3.组织出版物的出口创汇工程

我国有许多出版物,如古籍类出版物、地方志类出版笔,少儿出版物、保健类出版物等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出版物的出口缺乏相应的组织与规划,不仅出口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自相残杀。为此,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可与全国古籍出版整理组织、全国地方志编纂组织等联合起来,成立以古籍出版物和方志类出版物为主的出口创汇工程,对所出版的古籍、方志类出版物统一规划,指定一家或几家出口公司为出口代理,负责其海外销售工作。为了便于进入国际市场,对这些图书在印制上要提高质量,并加上外文说明等。

此外,对少儿读物、中医药读物等也可组织出口创汇工程。

4.加快出版外贸人员的培养

出版物出口贸易的发展,有赖于出版外贸人才的增加和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现在我国出版外贸人员已达数千人,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出版外贸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出版人才的培养中,出版外贸人才的培养也还没有列入日程。为了尽快充实出版外贸人才,一是对现有的出版外贸人员进行外贸、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在印刷学院内开设出版外贸专业,招收外语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外贸和出版专业训练,培养专门出版外贸人才;三是在外语、外贸等专业人才中,择优进行出版知识培训。

5.加强外语版出版物的出版

扩大外文出版物,特别是英文出版物的出版,是增加出版物出口的途径之一。在这方面,德国、荷兰等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增加我国出版物的出口,在加强中文版图书出口的同时,应对非中文版出版物的出口给予扶持,如减征、免征增值税等,以鼓励外文出版机构,大的出版集团增加外文出版物的出版。

6.加强和改善对出口工作的管理

加强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行政管理,新闻出版署作为图书进出口的主管机构,应把推动我国出版物的出口作为重要工作。为此,可设立专门的负责出口机构、出口事务管理机构。二是行业管理,充实和加强版协的图书出口委员会和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并授予其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效的行业组织。

7.改革出版物的进出口体制

我们现行的出版物进出口体制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分离,进口和出口分离,即所有的图书进出口机构主要是从事出版物的国外销售,而不能从事中国出版物的国内发行。二是图书进出口机构的进出口权不均衡。一些机构,出版物出口量较大,但出口工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机构只进口而不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口工作。为此,可试行图书进出口机构从事中国出版物的国内发行业务,大的发行集团也可从事国际业务的试点,鼓励国内发行集团(如新华书店总店和少数大的省市新华书店)与进出口机构联合成立大的发行集团。还应把出口与进口结合起来。出口工作业绩好的总公司,赋予较大的进口权。

另外,今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我们可通过香港出版界在国际市场开拓发发行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出版物出口量。

背景资料 世界图书出口统计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物(包括图书、小册子、报纸和杂志)的国际贸易额,1985年为45.78亿美元,1993年为115.7亿美元,是1985年的2.5倍,1986年至1993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2.24%。

从出口额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图书与小册子的出口额高于报纸和杂志的出口额。如1993年,美国图书与小册子的出口额为17.83亿美元,报纸与杂志的出口额为7.65亿美元;英国图书与小册子的出口额为13.09亿美元,报纸与杂志的出口额为4.147亿美元;法国图书与小册子的出口额为4.88亿美元,报纸和杂志的出口额为3.866亿美元,德、意、荷等国也都是图书与小册子的出口额高于报纸和杂志的出口额。

从地区来看,出版物出口大国主要在欧洲和北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出口额也较高。1993年,美国的出版物出口额占出版物国际贸易额的22%,德国占15.1%,英国占14.9%,法国占7.6%,意大利占5.5%,西班牙占4.5%,荷兰占3.9%,亚洲,香港地区占3.8%,新加坡占2.3%,日本占2.2%,中国大陆仅占0.4%。

标签:;  ;  ;  

如何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中国出版业中更好地发挥林门的作用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