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_曾广清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节能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20世纪8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进入我国,近年来,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1]。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设计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减少资源的占有率来提高其使用效率,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引言

在绿色建筑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采用符合当地产业,设备、材料和劳动水准的技术,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等特点进行设计,保持当地的文脉和传统[2]。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景观等各专业的紧密配合,协同设计,建立综合平衡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从集成优化的角度,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创新。整体提升建筑的功能效率。以下通过项目的典型案例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来讨论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探讨与分析。本工程为陕西北部某供水工程水利杻纽管理站(获得2014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境内.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6274m2,总建筑面积为8641.0m 2,地上四层,主要设置办公、宿舍、活动、会议、餐厅、厨房等房间。建筑高度16.4m,容积率:0.54,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从选址、人均用地、景观绿化、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合理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和技术应用,达到工程绿色环保的目的。

设计在选址及指标上,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土方量的同时,提高现有场地使用率。在声环境方面,通过前期选址和隔音材料的使用,经实地测试满足规范要求,合理控制了室外噪音污染。经室外风环境模拟,该区域内距地1.5m高度处风速均小于5m/s,保证了人们在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度,以及建筑物室内良好的通风情况。在景观绿化上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日常围护费用。停车场选用透水草皮砖,整体绿地率大于30%,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比的30%,合理的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和美化环境,而且调节了环境的小气候。场地出入口距建筑物仅200m,单体出入口设计无障碍设施,在保证其充分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的建筑布局,提高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降低了环境负荷。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区照明、排风热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达到工程完建运行中低碳环保的目的。

设计中,对建筑体形进行充分优化,将办公区体型系数和宿舍区体型系数控制到0.4以内,降低了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的大小。主体建筑正南北朝向布置,不仅在冬季获得更多的日照,同时也减少了夏季的太阳辐射量,使建筑物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在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上,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中空断桥铝合金窗、保温屋顶及种植屋顶,保持了建筑室内具有更适宜的温湿度,降低了建筑自身能耗。在自然通风技术上,宿舍区域中庭的设置,加大了区域内的自然通风量。室外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合理的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从水系统利用方案、节水器具、系统节水技术、雨水的景观利用等方面的分析,因地制宜的制定节水方案,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保证其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陕西北部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给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方式进行给水使用,冲厕、绿化、景观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设计将生活污水及雨水经收集处理后循环使用,回用水可用于景观绿化,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在节水器具上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实现了末端节水。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主要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性构件判定、建筑形体选用、建筑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等方面的分析,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

建筑物造型简约,无装饰构件,对建筑物的造价进行了控制,体现了其经济效益。现浇砼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使用量占砂浆总用量不低于50%,结构的优化设计,达到了节材的效果。建筑采用了以下可再循环材料:铝合金型材、门窗玻璃、玻璃幕墙、石膏制品等,加大了可再循环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降低了环境负荷。

(五)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环境质量主要从室内声环境、建筑照明数量与质量、天然采光、建筑可调节遮阳、自然通风、气流组织等情况,体现建筑内部空间的优化设计。

建筑南北立面开窗面积较大,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主体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满足国家和当地节能设计要求,有效的提高了室内空间的温湿度。宿舍区中庭的设计使天然光线能照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室内背景噪声符合规范允许的二级要求,满中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建筑物外窗(建筑幕墙)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幕墙)总面积的30%,外窗的气密性等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4级,外遮阳采用出外墙400宽混凝土遮阳板,合理的设计提高了建筑的自然采光及通风效率,改善了室内环境质量,有利于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二、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难点及重点

(一)上述案例分析中存在的技术难点,由于水利项目建筑周边环境特殊,模拟计算较为复杂。而“绿色建筑”因其特殊性,使其比一般建筑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其风险主要体现于水利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及在水利项目上缺少绿色建筑设计经验,有可能使得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些许差异。因此需攻克绿色水利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研究适合水利行业“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措施并加以推广。

(二)绿色建筑的回报相对滞后于投入。而绿色建筑体系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使开发商受益,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因此推动绿色建筑设计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以及建筑师自身的先觉意识也是重要的关键。

三、结语

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是社会改变的必然模式和结果,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3]。绿色建筑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下,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存,有助于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新.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J].建筑学报,2006。

[2]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曾广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浅谈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_曾广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