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石智珍,程记伟,白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神经内科 上海 200062)

【摘要】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在院住院治疗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清除自由基及活血药物等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后,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Bidx14d)。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效果、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致残率,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丁苯酞;脑梗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125-02

急性脑梗死(actu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是由于多种不同原因引起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的疾病[1],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长期以来,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无重大进展,目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一度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时间窗仅为4.5h[2-3]。近年来,多项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结果发表,虽然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时间窗由3h延长至6h(前循环),但针对我国目前医疗卫生的现状,仍有大部分患者不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取栓治疗。因此,改善患者预后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丁苯酞是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脑保护制剂,基础研究证实其可通过阻断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以改善脑组织局部微循环[4]。本研究通过比较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与传统内科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梗死诊断标准[5],且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2)年龄18~80岁(包括18岁和80岁);(3)发病后48h内入院接受治疗;(3)首次发病或再次发病(本次人组前无神经功能缺损遗留);(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5~20分。(6)人组前均未使用动、静脉溶栓。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疾病者;(2)血液病及恶性肿瘤者;(3)精神障碍无法合作者;(4)丁苯酞注射液禁忌证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等临床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调控血压、血脂、血糖及支持对症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50299)25mg,静脉滴注,每天2次,间隔6小时以上,每瓶控制时间大于50分钟。

1.3 评价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14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同时用药期间严密观察临床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指标。

1.4 疗效评价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作为评分标准(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6]。(1)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100%,残障程度0级;(2)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89%,残障程度1~3级;(3)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残障程度大于3级;(4)无效:NIHSS评分减少小于18%或增加,患者死亡。显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检验其正态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安全性评价

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2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治疗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41%。2组均 未见过敏反应、出血倾向。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患者常遗留各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非常大损失[7]。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脑组织局部缺血的严重程度、大小、部位及发病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血流中断后,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能量供给障碍,细胞膜出现去极化,缺血中心区的脑细胞迅速坏死,如果缺血不能迅速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也会逐渐坏死。研究表明,此过程主要与兴奋性氨基递质功能增强,细胞内钙超载,大量自由基生成,线粒体功能异常、炎症激活等多种病理环节有关[8]。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不同于坏死区,坏死区为完全缺血导致神经元,半暗带仍有部分血液供应,神经元虽损伤,但若开通供血血管,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部分功能,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9]。但由于溶栓需要一定技术支持和设备要求,一般基层医院不能满足[10]。同时受到“时间窗”的限制及公民对卒中的认识不足,使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溶栓治疗[11],抗血小板药疗效确切,但彻底恢复血液供应、逆转神经损害能力有限,主要用于防止病情进展及二级预防,其他如抗凝、降纤等治疗大多因适应证狭窄、安全性差等并不适用于大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12]。因此,就我国目前医疗现状来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药物治疗仍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2010年我国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指南》中将丁苯酞胶囊作为脑梗死急性期的推荐用药。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的脑保护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消旋-3-正丁基苯酞,具有保护线粒体功能,同时也可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少花生四烯酸形成,抑制谷氨酸释放改善线粒体功能等多个环节,明显改善缺血区微循环[4],从而缩小脑梗死后的缺血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卒中后脑缺血的临床症状[13]。

本研究中,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 mRS评分改善程度较传统治疗更明显,治疗组显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值得临床借鉴,但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还有待进行进一步深入观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娑娑,龚涛.重症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3):179-182.

[2]彭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2):73-75.

[3] Chang H,Yoon SS,Kwon YD. Categorized hospital charg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ccording to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J]. Neurol India,2013,61(6):633-638.

[4] Zhao-zhong C,Yi-pu F. Effects of DL-3-n-butylphthalide on arachidonic acid release and phospholipase A_2 mRNA expression in cerebral cortex after middle cer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J].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2000,35(8):561-565.

[5]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6]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18-383.

[7] Qureshi AI,Ali Z,Suri MF,et al.Intra-arterial third-generation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eteplase)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Neurosurgery,2001,49(1):41-48.

[8] 陆征宇,董强.脑缺血后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和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3,7(3):34-37.

[9]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188.

[10] Suwanwela N,Koroshetz WJ.Acute ischemic stroke:overview of recent therapeutic developments[J].Annu Rev Med,2007,58:89-106.

[11] Marrone LC,Marrone AC.Thromblysis in an ischemicstroke patinent on dabigatran anticoagulation: a casereport[J].Cere-brovasc Dis,2012,34(3):246-247.

[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等.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 http://xdyy.jourserv.com301-318.

[13]苏军,张世琼,曾光华,等.甘露醇、甘油果糖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7):408-409.

基金资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课题批准编号:2013XK161Ⅱ)

论文作者:石智珍,程记伟,白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石智珍,程记伟,白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