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严安胜

严安胜

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中心卫生院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结肠息肉患者共116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58)和对照组(n=58),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开腹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采取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83%远高于对照组的68.97%,并发症发生率为8.62%远低于对照组的29.31%,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安全性也比较有保障。

关键词:胃肠镜;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

胃结肠息肉是我国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内科疾病,具体是指患者胃部和结肠部的黏膜组织往内发生隆起变化,随着病情发展其很有可能转变为胃癌、肠癌,因此对这类疾病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1]。本文通过对照性实验研究分析了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结肠息肉患者共116例,纳入标准:经CT、B超以及胃镜等方式检查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无麻醉药物禁忌且具备各项手术指征;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器官性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或临床资料有缺失的患者。在患者了解实验内容并自愿签署实验意见书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58)和对照组(n=58)两个小组。实验组中有男性39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32-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4.8)岁;病程在1-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1±1.8)年;单发性息肉患者43例,多发性息肉患者15例;息肉直径长度在0.4-3.1厘米之间,平均长度为(2.3±0.7)厘米。对照组中有男性37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33-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9±4.2)岁;病程在1-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3±2.1)年;单发性息肉患者45例,多发性息肉患者13例;息肉直径长度在0.5-3.4厘米之间,平均长度为(2.4±0.9)厘米。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后结果为P>0.05,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应的临床检查并叮嘱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服务。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开腹切除手术进行治疗,主要步骤如下: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并帮助患者保持平卧位,根据B超结果确定手术切口位置和大小,而后切开腹部直至腹腔完全暴露,将息肉沿胃肠壁纵向切除,若有蒂息肉则结扎后一并切除,若有恶变息肉则根据情况对胃结肠进行全切,最后逐层缝合腹部切口。

实验组患者采取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进行治疗,主要步骤如下:对有蒂息肉的患者选择高频电凝电切方式,沿内镜活检孔插入高频电金属相关圈套器并将息肉套牢固定,使用钛夹夹定息肉的蒂根部,待息肉颜色变为紫色后则通电进行切除处理;对无蒂息肉且息肉形态不规则的患者选择氩粒子凝固术,设定氩气钢瓶的流量在1-4升/分钟之间,热凝深度控制在2-3毫米,而后经活检孔放入氩粒子探头,在距病灶4厘米处进行电凝直至病灶色变全部清除;若患者手术创面有明显出血症状则使用甲肾上腺素冰盐水进行喷洒;若患者息肉体积过大则可以分次进行切除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情况。②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表示患者息肉无残留,切口愈合状况良好,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表示患者息肉无残留,切口愈合状况较好,临床症状有较大改善,无效表示患者息肉有残留,切口不愈合且临床症状有所恶化,总体有效率=(治愈+显效)/患者例数*100%。③观察对比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数据输入SPSS24.0软件进行计算,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使用%格式和 格式表述且分别通过X2值和t值检验,若两组数据之间对比结果为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结果为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数据如表1内容。

3.讨论

胃结肠息肉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常常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传统的开腹切除手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术后需要的恢复时间较长,很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且后期复发概率较大,因此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比较有限[2][3]。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针对胃结肠息肉疾病的临床研究也不断深入,目前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型术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具有手术操作准确、对患者侵袭较低以及预后效果较好的特点,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热极灼除、氩粒子凝固、激光以及高频电切等不同手段,通过各种物理效应以及生物效应可以有效达到清除息肉和防止复发的临床效果,并且手术过程中使用内镜辅助也可以有效预防感染,降低手术风险,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4][5][6]。

从本次研究的各项数据来看,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则远低于对照组,这说明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清除患者胃部和结肠部的息肉组织,同时手术的安全性也比较有保障,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专家的研究报道也是一致的[7]。

综上所述,对胃结肠息肉患者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安全性相对也更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兴畅.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31(11):163-163.

[2]李兴泉. 胃结肠息肉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26(42):171-171.

[3]李喜俊. 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2x):174-175.

[4]王秀全. 对行胃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消化道息肉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186-186.

[5]李春娴,罗彩艳,王培玉,等. 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3):137-138.

[6]李永善. 经胃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4):158-159.

[7]李丽,姜瑾,李伟华.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6(49):137-138.

论文作者:严安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严安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