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南九市_清朝论文

北京城南旧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南论文,北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的城,都有城墙。你看“城”字造得就有“土”字旁,很有意义。城墙是护城用的,跟护城河用途一样。现在,北京的城墙早在50~60年代就拆除了。哪是北京城的边儿,许多人一下说不好。要是还有城墙在,何会这样?!

远在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墙是土的,明、清时期改成了砖包土墙。要是这城墙今还在,这北京城会有多气派。后话了。

没有城墙的北京再叫城,不合适了。北京城改成了北京。那北京市的“市”是什么?是北京的行政意义,不是集中买卖货物的地方。

城和市,是联在一起的,说不清哪个在前,大概市在前吧。做买卖的多了,人也一定多,成了“气候”就有了城。反着说也行。也可能差不多一起有的。老子、庄子、孔子许多思想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买卖”历来为人们不齿,但又不得不“买卖”,市发展的难处可想而知了。应该说“市”能发展成受人重视的行政区意义,并渐渐成为一种大时髦,是先人们料想不到的。现在有点模样的地方都改成了“市”,那差别可就大了。过去,叫“城”时,差别也很大。

北京城过去大。有内城,还有外城。明清时期,东城、西城叫内城,崇文、宣武叫外城。外城也叫南城,还叫城南,因为是在原城南面又新修的。南城也不都是新城区,崇文新,可宣武就老了去了,辽、金时期就是老城,只是战争彻底摧毁了。

城南有很多旧市,现在还留存许多叫市的地名,混杂在商业繁华的地段或街巷胡同里,让人琢磨这里有什么样的买卖。

城南旧市在哪儿?就在可数的几条干道两旁和它们旁边的胡同里。

北京自从有了内外城之分,城南就如院儿,内城就如庭。城南的几个城门,如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就成了入内城的外门,从这儿进入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就进了内城。所有这些门,连通着广大的华北地区。那连通这些门的干道的交通繁忙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市”也就伴着人流、车流产生了。可以说,城南旧市,市市相连,城南的发展与“市”的买卖分不开。“市”是城南社会历史的缩影,透过它,兴许能明白城南这个地方。

骡马市大街、菜市口和米市胡同

城南东西干道是明代建外城后的外城南大街。在牲口做主要动力的时候,骡马用途很大,明清时期北京就在菜市口东面的地方交易骡马,市场兴盛。清时这里设了骡马税局,专搞交易。车夫拉菜进城,在税局西边就卖了,路两边卖蔬菜的多,成了市场,明代那地方叫菜市街,清代又改叫菜市口。挨着菜市口,路南有个胡同,叫米市胡同,明清时有米粮买卖,现在仅有卖米粮的小摊了。

今天骡马市、菜市口、米市胡同都还在,只是没有骡马买卖,没有大车卖菜(还有小菜市场,原有的国营大菜市场,扩建道路时拆掉了),米市胡同两侧都是住家儿。

菜市口有名儿,不是因为菜,是因为清代这里是刑场——“秋决”的地方。数百年来,有多少人在这儿被砍头?戊戌变法六君子、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英雄们,就死在这儿。到清王朝覆灭,菜市口做刑场的历史才结束。这地方何以做刑场,交通方便,过往人多,能起“杀一儆百”的作用,离官城也远。

老戏词里说:推出午门斩首。你想,哪儿能呢?午门是紫禁城南门,是皇上出入和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能斩犯人?也就那么一听,别认真。

卖米的都是坐商——“贾”,钱挣得比卖菜的多,巷子里两边有整齐的大宅子,很好的铺面房儿。有钱的商人就建成会馆,也有多处。著名的南海会馆,现在改为康有为故居了。据说戊戌变法方案在这儿策划的,有名的谭家菜也出在这里。安徽泾县会馆是陈独秀、李大钊编《每周评论》的地方。卖米的地方,变成了政治场所,并不多见。今天,会馆只留着个牌子和老房子,住家都在静静地过日子,影响中国的政治波浪从细长的米市胡同消失了。

骡马市大街两侧,过去买卖牲口,是大买卖,有钱的人一定不少。现在留存在这一带的宅院是不是一个例证呢?有的宅院慢慢变成了会馆。尚存的湖广会馆就在本街东口路南,经修复,已成梨园票友的好去处。只是会馆以新补旧,让人觉着很不舒服。不过,能有这么个地方上演些老戏,总是好事。

今天的菜市口和骡马市大街,仍然很繁华,商业气息浓厚,车流不断、人流如梭,商场、店铺鳞次栉比。随眼望去,还有老房子、古铺面儿,在这闹市中显得那么沉静,好像瞅着这一带的买卖。

煤市街

前门大街西侧,现在有个街,叫煤市街。书上说,明朝这地方有买卖煤的集市,叫煤市口,到了清朝发展成了南北两煤市,民国以后就改成了现在的名。

在过去,北京人做饭、取暖都得烧煤,其实也有许多人烧不起,只能烧柴禾。那时,北京西山的煤矿开了。煤很重,西山到城里路又远,这运煤的活儿就得车拉或牲口驮了。此为明清时期北京壮观的一景。

现在,煤市街空留一名。可冬季取暖,北京城用煤量仍很大,产生的污染很厉害。有人说,就是从陕西引天然气,也只能解决1/10 的污染,还不可能全取代煤。看来,煤还得烧,烧含硫量低的。

珠宝市街和钱市胡同

前门地区的买卖,历来很兴旺,就在这地方,前门大街路西,有条街过去专买卖珠宝玉器,店铺众多。清代这街叫珠宝市。珠宝玉器是大买卖,伴着这个市,熔炼和兑换银两的钱庄、银号和金店给行了个方便。那时社会不平和,方便了,可并不觉得安全。宽敞些的珠宝市街能随便兑换银两?一般人不敢。

那去哪儿换?珠宝市街南边挨着的有个小胡同,细长、狭窄得少有。商人相中了这胡同,每天清早很多人在这儿兑换。瞧这金融场所!可这里比较安全些。现在,钱市胡同还在,安静,还透着历史沧桑,早就不是兑换银两的地方了。

珠市口

珠市口不是买卖珠宝的地方,是明代的生猪交易市场。清代,把“猪”字雅化,改成了“珠”。猪全身是宝,把“猪”改为“珠”也贴切,意味还深长,就是文化。

猪早就不卖了,其他买卖照做,商业现在仍红火。不光珠市口,珠市口东、西大街的商业也还兴盛。

天桥市场街

天桥市场斜街是老天桥的地方。在路口附近,是因过往的人多,地方较空旷,热闹起来的。杂技、说唱和各种摊商云集,是平民百姓喜好的游乐场所。这里产生了天桥八大怪,民间艺人成了天桥文化的代名词。天桥造就的许许多多的老艺人,是北京地域文化的一个代表。

现在,天桥还很热闹。人们试图恢复往日天桥风貌,大力营建,只是老北京味淡,民间文化味不足,为一些现代商品充斥着。不过我想,热闹劲儿不会比过去差。

肉市街和附近的市

离前门不远,有个旧市,叫肉市街,是因清、民国到60年代这里肉铺多,才叫起来的。买卖兴隆是个引子。为吸引人,这里先后兴起了饭庄,盖起了戏楼和剧场,造就了一些唱戏的名角儿。肉市街东面,有鲜鱼口街,过去早晚卖活鱼。现在哪儿都能买到,只要想吃。

肉市街南有布巷子胡同和果子胡同。布巷子里批发布的店铺多,叫布市;果子胡同卖水果、瓜子的店铺多,又叫果子市,这是北京两大果子市中的一个,另一个在德胜门。现在这么专业的市早没了。

草市和市场

西草市在天桥东北面,邻前门大街,现名为西草市街,清代叫草市,又叫柴禾市。过去卖干鲜草,喂牲口,拉运货物。现在有汽车加油站。两者道理一样。

西草市东街,在草市东,进草市,不过不是卖草,而是卖包装水果用的草包,可以说跟果子市是有关系的,不是巧合,是必然。

东、西晓市和大市胡同

它们都在天坛北面,地势较低洼的金鱼池附近。晓市叫过小市,因那地方空,成了旧物的交易市场,旧衣服多。南城多是些穷苦人,说来这小市也是个穷市,富人来这儿吗?清末改成了夜市,天亮前市散。市的味变了!小市联接着一个大市(今大市胡同),是北为大,还是什么?说不清。

说开了,那过去的大市、小市,就像今天的旧货市场。市没了,留下的人在哪生活,胡同也成了住宅胡同。

花市

花市大街因过去这里买卖花而得名,地名叫花市。花市的历史有200多年了。花市除卖鲜花,还卖绢花、纸花、绫花, 这里有许多做花的作坊,做出的花跟真的一样。现在,这里的制花还是个行业,有绢花厂,要找花的踪迹,依然可以找到。

因有花市,崇文区东北角花市一带,好像沾了花的光,有很多叫花市的街巷,似乎不时提醒人们,过去这一带是卖花的地方。

羊市口和小市口

花市南面,有羊市口和小市口两个地名,现在还用着。

羊市口,在路口附近,因过去胡同里卖羊肉,宰杀羊很多而得名。明朝的时候就叫羊市口。有南北两个羊市口街。这一带还是做买卖的多,不过如今不是专业羊肉买卖,大老远不可能闻到膻味了。

羊市口东有个小市口,也是明朝就有的。那时街上摆小摊的多,附近又有个关帝庙,人来往的多,穷苦人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由此可想到当时百姓的日子如何过的。现在,这里全是居民区了。

广渠门大街老市多,市市相连,市市不同,如蒜市、草市、榄杆市、柴市、米市、元宝市。

蒜市口

蒜市口这地名现在没了,可百姓中的老人儿还这么叫,是对历史的留恋,还是口传养成了习惯?!取代蒜市口的名叫磁(瓷)器口。两个名指的大致是一个地方,只是一个在路口东北,一个在西南。

蒜市口因此地街道两旁过去常摆蒜摊,让百姓叫起来的。明代形成的这处商业集市,到清代更繁荣,除卖蒜,还开了许多酒店(卖酒的店,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酒店——饭店)。志载,光绪年间这里有一座“望火楼”。楼,塔状,上有小木屋,很高,用以察火情,曾是蒜市口的标志性建筑,据说解放前拆了。

磁器口的名声大震,始于清光绪时蒜市西南路开了两家瓷器店,把蒜市名盖了,不过买卖没断,位置也只是隔条街而已。

东草市

民国时的地图上有东草市,与西草市相对。此地草市大概与地面空旷、杂草丛生有点关系。因草市,形成东草市大街名,后来街拓宽了,不起眼的草市,随着草退出城市生活的舞台,就被广渠门大街埋没了。

榄杆市

榄杆市这名始于明朝,当时叫“揽杆市”,清朝叫“榄杆市”,民国叫“缆杆市”。怎么对lǎn有三种写法呢?榄与杆组在一起有问题;揽与杆组合又说明不了什么;缆是拴船用的铁索或许多股拧成的粗绳,与杆字组在一起,看来有道理,况且明代这里在运河旁边。由此可以推知这市是买卖缆绳和船杆的集市。运河废弃后,这市也失去存在的意义了,空留了个榄(实为缆)杆市的地名,空荡荡地,叫得让人不知所云了。

柴市口

柴市口是明朝时这里有买卖柴禾的集市而得名。过日子,柴米油盐,柴不能少。不烧火,做不了饭。所以柴市口有“火神庙”。是庙生了柴市,还是柴市的兴起造就了“庙”,没法知道。如今,这地名没了。若还有的话,或许能给人留下点琢磨的东西。

米市口

米市口也是明朝有的地名,是这儿有米市叫起来的。米是不能少的,可想那时米市也不会小。那么,米是哪来的?一者漕运而来,二者陆运。应该说大米和小米都该有。米市口地名现在没了,可附近还留个细米巷,要说还有点儿想头。哪能什么都留下呢?

元宝市

清乾隆年间《清北京城》图中有这地名,现在没有元宝市的名,留了个元宝巷。元宝市据说是因做金银纸元宝的作坊得名。纸元宝是民间为死人做的阴间用的钱。从历史上,这一带衰落了,尤其到民国年间,居民生活贫困,多以卖枣、捡破烂、赶大车等为生。但现在早不是那样了。话又说回来,如谁以为这元宝巷带着财,可就大错了。

市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不光是表面上的交易场景,更是历史的、政治的。如果真能把北京城南的旧市定格、剪接,就会发现过去几百年北京的发展历程,知道现在许多事情的由来。

破旧立新,看怎么看法。要是北京到处是大马路(准确说是沥青路)、钢筋水泥墙和大玻璃窗,非把人的鼻子气歪了不可;留几个老地名魂不附体,算个什么东西呢?!

城墙没了,市再弄没了影,赤条条,无牵挂,也未必好。人还是要留点念想的,一点都不留,总不是好事。

标签:;  ;  ;  

北京市南九市_清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