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华南地区居住模式的超高层住宅设计分析论文_张国荣

广东呈斯意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516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的不断提高,超高层住宅进入良性发展的机遇期。然而从已建超高层住宅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针对华南地区居住模式,分析了超高层住宅设计中的不足与改进对策。

关键词:超高层住宅设计;华南地区;居住模式

我国规范将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称为超高层住宅,层数大致为30层以上。超高层住宅可以解决城市人多地少、土地稀缺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有利于创造更加宽松的空间环境,例如高层视野更加开阔、交通噪声减小、通风效果好等优点。然而超高层住宅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包括心理上的不适感、传统邻里交往模式的丧失、交通出行不够便捷等,这给超高层住宅提高居住舒适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华南地区的居住模式对超高层住宅设计进行了分析。

1 华南地区超高层住宅居住模式分析

1.1 高容积率带来的困惑

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对高层建筑提出美好设想,通过向空中发展腾出土地空间构造园林景观,也就是实现高层低密度的愿望。然而现实并未朝这个理想的方向发展,高层住宅却成了高层高密度的象征[1]。根据容积率概念,得到下式:

(1)

式(1)中表示容积率,表示总建筑面积,表示用地面积。再有建筑密度与的关系是:

(2)

式(2)中表示建筑底层的总面积。另有与的关系如下:

(3)

式(3)中表示建筑的平均层数。联立(1)~(3)可得到下式:

(4)

关系式(4)表明,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和平均层数呈正比关系,在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建筑层数可以起到降低建筑密度的作用,这也说明勒·柯布西耶的设想是合理的,问题在于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根据刘华钢[2]的研究,广东地区毗邻港澳,地理气候条件、居住习惯都与港澳相近,尤其香港超高层建筑发展的早、规模大,因而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于是就将香港典型的居住模式搬了过来。但后来人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平面密集布置多个户型的塔式建筑,总有一半户型的日照和通风不理想;二是在旧城区大量建设超高层住宅,景观不协调;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香港与内地除了气候、居住习惯相似以外,人多地少的矛盾比内地要尖锐的多,那样建设实在是没有更好办法的办法了,因此盲目照搬是不合适的。虽然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了不少调整,然而这种影响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当然,香港超高层住宅建设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下面会讨论到这方面的情况。

1.2 居住出行便捷程度不够

超高层住宅出行完全依赖电梯,但是电梯设计不当,例如电梯运行速度过慢,再加上较长的侯梯时间,会给高层住户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会因此减少出行次数。还有一个问题是活动设施不足,如某些超高层住宅小区位置较偏,小区内游乐设施很少,户外公园面积又小,人们自然会感到无处可去,呆在家里是最无奈的选择,而华南地区居民的传统习惯是喜欢户外活动,所以因为出行不便而不得不改变居住模式,理应成为超高层住宅设计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1.3 邻里交往空间缺失

根据相关方面研究,邻里户数超过100户时,邻里间相互沟通机会就会下降到几乎为零,而超高层住宅户数往往超过200户,甚至多达600户以上,这样邻里间几乎没有相识的机会。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邻里交往的重要性,华南地区人民热情好客,也喜欢交往,然而超高层住宅公共景观空间缺失,交往对象的不确定,人们随机交往仅限于短暂停留期间礼节性的打招呼,没有长时间沟通和交流,情感传递必然受到制约,这就是超高层住宅设计中亟待改善的一个方面。

1.4 其他影响居住模式问题

通常,超高层住宅规模体量都比较大,但很多设计千篇一律,不仅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环境面貌,而且降低了识别性。正如有人说过,城市建筑没有标志性,人们会失去方向感,并因此产生失落感,城市也会失去吸引力和归属感。识别性环节设计不合理显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它问题还有日照不足、高层风以及环境卫生问题等。

2 基于超高层住宅居住模式改进的设计对策

2.1 降低建筑密度

早期超高层住宅的高密度降低了居住的舒适性,恶化了生活环境,所以降低建筑密度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塔式住宅一梯八户、一梯十户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代之以一梯四户、一梯六户乃至一梯二户的户型平面。随着平面密度的降低,建筑群体组合形式更为丰富,并通过单体拼接方式来均衡容积率下降所带来的问题,例如采用蝶形平面。合理布局也是高容积率、低建筑密度的关键,例如某超高层住宅位于市区,但采用了单体面靠基地外围,将内部环境集中成大型庭院的做法,虽然容积率已达4.0,但建筑密度不到15%,绿地率却超过了40%。

2.2 改善邻里交往空间

由于超高层住宅内部的封闭性而造成邻里交往的困难,因此打破这种封闭性有利于活络邻里交往的氛围。打通部分楼层空间形成若干组团,并在组团内设置活动场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作用就相当于传统住宅中的庭院。传统住宅通过设置院落来为人们提供交往空间,而且有别于开放式花园,院落空间功能更多,私密性更好。除了通风、采光、造景这些基本功能以外,院落还是沟通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传统院落注重人情交往的特点可以为超高层住宅设计提供一些借鉴。虽然现代社会家庭关系、人口数量等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伦理、人际交往关系也无法复制,但院落文化依然有助于解决现代居住环境中的交往问题,满足住户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要将院落空间应用于特高层住宅中可采取抽象或隐喻的手法,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做法:一是扩大阳台空间,并延伸至厅、房,将阳台作为住宅的边庭或侧庭。该做法最为常见,即便小户型只要处理得当,也能成为理想的空中庭院。二是打通饭厅、餐厅与旁边功能房的间隔,通过置换空间的做法形成一个大的院落空间。设置饭厅、餐厅围合也可以,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就是了。三是设置入户花园,即通过入户花园将起居、餐厅和前院联系起来。四是通过挖减建筑体量方式获取院落空间,例如惠州一座超高层公寓就采用这种手法,在建筑立面上形成两层通高的院落空间,改善了日照和通风条件。五是在超高层住宅中公共交通空间设置公共院落空间,延长邻里交往的停留时间,通常每隔两层设置这样一个空间,住户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小叙,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六是在避难层设置公共院落空间,通过增加绿化、提供活动设施,提供人们交往及老年人活动、孩童玩耍的场所。

2.3 完善建筑功能

超高层住宅正向功能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例如目前超高层住宅的裙楼大都开设有商业、娱乐、文化、健身、管理等方面的设施,一些甚至设有金融、医疗等设施,这种变化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凝聚力。而且一些新建超高层住宅采用了智能保安管理系统和酒店式服务模式,安全性和服务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这也是超高层住宅设计中值得关注的动向。现在超高层住宅设计中普遍采用底层架空的做法,这其实是源于香港的一种处理手法,其好处在于将区内景观与区外景色相互交融,在景色的流动中丰富了表现层次。地下室等空间的合理利用也可增添难得的吸引力,例如小区会所设于地下空间,但通过顶板开口处理方法获得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另外,超高层建筑由于高度高,普通高层住宅电梯速度难以满足要求,所以采用更高的运行速度是必要的,同时还应增加垂直交通电梯的数量。

2.4 提升住宅标志性

超高层住宅除了注重立面秩序的严谨和形体、材料表现到位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筑的标志性,因为它会影响城市的吸引力,这方面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鉴[3]。例如位于九龙尖沙咀的名铸,总高64层,与周围建筑相比形成鹤立鸡群的效果,其标志性体现在平立面特征和屋顶造型上。平面形状为长条形,两端为圆弧。塔楼立面被两层避难层分为三段,中间部分为上下贯穿的玻璃幕墙,屋顶设置展翅构件。在夜晚华灯初起、群楼璀璨的背景下,名铸依然以其展翅的灯光设计与周围建筑相识别。除了名铸,凯旋门下的君临天下、海明轩、宝翠园、晓庐、御峰、柏景台等超高层住宅,都展现其独特的标志性,不仅视觉可达,而且通过整体和局部造型、立面与材质选用方面做到良好的标志性。

3 结语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居住建筑向超高层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然而,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才是发展超高层住宅的最终目标。高容积率高建筑密度是前些年超高层住宅建设中的误区,现在各界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步做了改进,然而其他影响居住效果的不足仍然值得关注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文佳.超高层住宅中的院落空间设计研究[J].住宅产业,2011(11):45-47.

[2]刘华钢.广州地区塔式高层住宅设计的发展[J].华中建筑,2013(9):62-68.

[3]周伊利.香港超高层住宅标志性解读[J].住宅科技,2014(11):06-13.

论文作者:张国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基于华南地区居住模式的超高层住宅设计分析论文_张国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