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出版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未来出版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未来出版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文│杨瑞勇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和各种便捷式移动阅读器的广泛应用,读者“畅游”海量信息后“胃口”将更“高”“精”,必将对出版物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内容为王”在未来出版中的重要性将日益放大、凸显。伴随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竞争日趋激烈,出版机构在未来发展中相互可替代性越来越强,对出版编辑者“编校与创作一体”要求将越来越高。

[关键词] 网络信息技术 阅读习惯 出版质量 出版机构可替代性 编校与创作一体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包括出版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对出版行业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基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读者阅读习惯的发展变化以及出版行业的特有属性,笔者就出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读者“畅游”海量信息后“胃口”将更“高”“精”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和各种便捷式移动阅读器的广泛应用,读者随时随地可以在信息大海中自由“畅游”,几乎能任意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从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养成角度来看,由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快速、便捷、高效,读者自然而然喜欢在网上“畅游”,尤其是从“90后”这一代人开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使用网络,久而久之,网上“畅游”就成为了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且绝大多数人将此固化成一生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物极必反。当读者长时间“浸泡”在信息海洋中,时间久了就会想“上岸”,这时肯定有部分读者想阅读纸质图书,尤其是思想内容质量高的经典图书。此时他们会慢慢发现思想内容质量高的经典纸质图书,才是他们钟爱的纯天然有机“精神食品”。

(3)建立了溢洪道回填材料温度应力-应变的近似数学模型,且利用该模型对溢洪道的温度应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出,一般情况下开裂主要取决于温度、类型和含水量这3个因素。在春季期间形成的裂缝保持开放,并且当上层水位上升时,可能会形成渗漏。

二、内容的重要性在未来出版中日益凸显

“内容为王”在未来出版物中的重要性将日益放大、凸显。“内容为王”早已成为了出版行业的共识甚至是全社会的共识。当前随着出版行业转企改制的深入推进,出版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大大推动了出版行业的发展,对出版行业乃至国家整体文化产业都是一种利好;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比如这些年业界流行的“渠道为王”“营销为王”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出版物内容的重要性。但是依笔者之见,当前流行的“渠道为王”“营销为王”等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恰恰随着出版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后真金方现。最终能在市场上赢得读者的还是那些思想内容质量高的精品力作。在未来出版行业,出版物内容的重要性不仅不会弱化,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还将日益放大、凸显。“内容为王”将真正成为现实。

郑君之死,是我从有关他的讣告上得知的。本来,死亡的原因是讣告的一个要件,然那个讣告没有他死亡的原因。后来,我得知他是死于其逆子的刀下。

古代的“学问大家”几乎都是“兼任”“编辑大家”。从理论上来说,文字一出现就会随之产生“文字编辑”人员,当然,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肯定是当时的“智者”“圣贤”“学问大家”等社会高端知识精英人员。从广义上来说,我国古代先贤如孔子、左丘明、吕不韦、司马迁、班固、司马光、解缙、张廷玉、纪昀、章学诚、魏源等,都是当时的“学问大家”“学术泰斗”“知识精英”,同时,他们也是当时的“编辑大家”。同样,古希腊先贤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其实也都是当时的“编辑大家”。

三、出版机构未来可替代性日益增强

传统品牌实力强社机遇与挑战共存,传统品牌实力弱社更容易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但同时也更容易成功“逆袭”。精品立社强社是出版行业的共识。网络信息高速发展变化,对传统品牌实力强社和品牌实力弱社来说,既是利好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因自身基础好、起点高,传统品牌实力强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地位,十分有利于做大做强,与其他出版机构进一步拉大差距,导致“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因自身基础差、起点低,传统品牌实力弱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落后、劣势地位,不利于做大做强,容易与强社进一步拉大差距,同样导致“马太效应”弱者更弱。因此,传统品牌实力弱社在未来发展中更容易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传统品牌实力弱社合理兼并、资源有效整合、科学调整主业主攻方向以及战略资金注入等得力措施,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传统品牌实力弱社在未来发展中“弯道超车”的概率及其成功率大大提高,也因此更容易成功“逆袭”。

当前出版编辑者更加侧重事功“编校”,在专业学术研究与作品原创上呈现弱化趋势。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品种数量很大,这一方面说明近些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很快,充分体现了出版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丰硕成果。但另一方面,由于出版品种数量巨大,必然导致出版编辑者工作量大幅增加,尤其是随着市场化日趋激烈,出版单位任务考核指标层层加码,很多编辑一年要发稿数百万字,实事求是地说,要保证图书出版质量达标也不容易。当前大部分出版编辑者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要首先考虑完成出版单位任务考核指标,再要挤出时间从事专业研究与创作作品很难,客观上逼迫出版编辑者更加侧重事功“编校”,这也必然导致出版编辑者在学术研究与作品原创上呈现弱化趋势。

四、未来对出版编辑者“编校与创作一体”要求更高

读者“畅游”海量信息“胃口”“高”“精”后,客观上助推了未来出版物内容重要性必将日益凸显。信息网络时代之前,读者只能阅读纸质图书,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限制,绝大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很多想看的书看不到。读者在精神需求方面经常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此时其“胃口”就谈不上“高”“精”了。信息网络时代以来,读者“畅游”海量信息后“胃口”变得越来越“高”“精”了。当他们“回归”阅读纸质图书时,因为在网上“见多识广”“眼花缭乱”,一般的图书肯定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更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只有那些质量高的经典图书才是他们钟爱的,这在客观上助推了未来出版物内容重要性必将日益凸显。

近现代的编辑名家几乎都是学术大家,很多编辑名家在入行编辑之前已是著名学术大家。比如,与近现代新闻出版编辑有密切关联的严复、张元济、蔡元培、陆费逵、梁启超、王云五、章锡琛、邹韬奋、叶圣陶、胡愈之、周振甫、赵家璧等前辈,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著名思想家、理论家或某领域的知名学者,其中很多前辈在进入新闻出版编辑行业之前就早已在学术上成名成家。张元济先生出身书香世家,清末进士,进入商务印书馆之前早已名满天下,先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陆费逵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不仅有一整套教育改革理论和思想,著有《教育文存》《青年修养杂谈》《妇女问题杂谈》等,亲自编纂各类新编教科书,由其创刊并主持笔政的《教育杂志》是中国第一个教育专业刊物。邹韬奋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记者和出版家,早年他在上海职业教育机关兼职时就开始涉足写作、翻译之事,自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后,亲自采写大量评论、散文、杂文等,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叶圣陶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其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之前,就开始创作发表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首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奖者周振甫先生不仅是资深编辑家,也是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通过以上列举的大量事例我们不难发现,从古代到近现代的“编辑大家”,要么是他们在入行编辑之前已是著名思想家、理论家、学术大家;要么他们既是思想家、理论家、学术大家,同时也是编辑大家。

依靠书号维系自身作用和价值的出版机构将越来越无出路。从专业角度讲,我国出版机构基于学科门类、社会分工,国际上大部分出版机构也基本上按此分类、分工的,尤其是科技类出版机构表现更加明显。由于学科门类差异大以及各专业出版社长期在本专业领域的精品积累和形成的品牌优势,各专业出版机构之间的可替代性不强,甚至有些专业出版社之间根本没有可替代性,只能出版本专业领域(职能范围内)的图书产品,自己专业领域(职能范围内)的图书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不了,导致有些专业出版社“理所当然”“垄断”相关领域。但在未来发展中,随着出版机构兼并、资源整合、战略资金加入等因素不断强化,出版机构涉及学科门类的能力将大大拓宽,吸引各学科高端作者和高水平编辑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出版产品总量的能力也不断加强。只要人才、资金、管理、制度支持到位,较快形成专业领域优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新品牌形成的周期将大大缩短。同时,原有优势品牌弱化的周期也将大大缩短,促使出版机构不仅能够把自己优势专业领域的图书产品做好,以前自己没有能力涉及的其他专业领域的图书产品也能做好。当然,这对所有专业出版社是共同的机遇与挑战,必然导致出版机构在未来发展中相互可替代性越来越强、竞争日趋激烈。从管理体制角度讲,随着我国出版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未来发展中,条块、部门、学科门类、出版职能范围等框框将会逐步弱化甚至被打破,未来出版机构的可替代性将逐步增强,依靠书号维系自身作用和价值的出版机构将逐步被弱化、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

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在以上提到的三种模式中,是运行起来最为持久和有成效的工作模式,不仅仅能够完整地传承相应校园文化,还能在师生的共同工作中,为相应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实质,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标。

出版编辑者“编校与创作一体”在未来将要求更高。当前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巨大,总库存量也肯定不小,其中有相当部分品种、印数质量不高,甚至没有必要出版,这对社会有限资源是一种浪费。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环保、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标准、要求日益提高,未来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必将大幅下降,同时对出版产品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伴随出版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出版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出版机构为了留住读者、赢得市场,不断提高图书产品质量、减少品种、印数、库存、节约成本等措施是其必然选择。

要应对以上的变化与发展,拥有更多高水平作者、编辑资源最为关键,也是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学术对话,是真正赢得作者尊重、最终赢得稿源的关键要素。因此,未来编辑一要能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学术对话,二要真实了解读者和市场需求,三要不断丰富自我专业理论研究与原创作品成果。这也是未来编辑人员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古代“学问大家”几乎都“兼任”“编辑大家”的趋势必将“回归”,出版编辑者“编校与创作一体”能力要求在未来必将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皮后锋.严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汪家熔.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传·张元济[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蔡元培.蔡元培自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周其厚.中国出版家·陆费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解玺璋.梁启超传[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6]俞晓群.中国出版家·王云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章雪峰.中国出版家·章锡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陈挥.中国出版家·邹韬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商金林.中国出版家·叶圣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于友.胡愈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11]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2]芦珊珊.中国出版家·赵家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标签:;  ;  ;  ;  ;  ;  

关于未来出版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