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民族性与民族文化安全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民族性与民族文化安全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家文化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性论文,中文化论文,进程论文,国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1)03-0338-07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使民族国家的主权安全面临威胁。各主权国家在制定其国内、国际政策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直接威胁着各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独立性。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要迎接挑战,沉着应对。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形势极其复杂,要求我们加倍注意保持民族特色,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一、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国际社会中也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显著趋向。文化全球化是指各民族国家冲破以往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在文化领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和频繁,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随着交通、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旅游业得以大幅度拓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中。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各种观念在相互碰撞中重新整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全球化。跨国贸易、出境旅游、通过卫星转播电视节目使得生活方式全球化成为现实。从世界名牌时装到各国特色餐饮,从花园别墅住宅到私人豪华轿车,新的生活方式迅速在全世界传播,时尚流行到处扩散,追赶时髦的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遵循的是一套国际流行标准。不仅如此,跨国婚姻也在逐渐增多。这一趋势表明,人们的处世心态逐渐开放,敢于尝试别的民族的生活方式。跨国公司和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发展,也在带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走向趋同。

“文化跟着贸易走”,西方国家卖出的不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和软件。世界著名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经营的四样产品总称BMVP,四个大写字母分别代表图书(Book)、音乐制品(Music)、影像制品(Video)和新闻(Publishing)。这些文化产品早已超越了其表面价值,成为西方国家输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工具。美国利用技术优势以及好莱坞电影、流行歌曲等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向其他国家的人们传播其生活方式、通俗文化、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使别国人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发生怀疑和动摇。由此可见,他们所讲的“全球化”只不过是“美国化”的代名词。美国电影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它以极强的渗透力占据了全球60%左右的市场。美国不仅要在经济、军事、技术方面保持其超级大国的绝对优势,而且要在政治、文化方面实现其统治全球的霸权野心。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里写道:“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1](P326)“当人们更多地注意全球问题或全球文化而减少对传统的、地区性问题或文化的关心时,也许有些文化就会感到面临着威胁。”[1](P327)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进行的。有“第四媒体”之称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对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网络传播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迁。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使文化交流更加直接和简便。文化交流主要是一种知识、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交流。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控制和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战略性技术。网络总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而信息的内容是经过人们筛选、编辑、制作的。这里就有个为谁服务的问题。网络传播起源于美国,它是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相辅相成的。这种全球化模式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美国色彩。由于网络技术的西方化内蕴和网络传播历史的西方文化渊源,使得依托网络传播的文化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交互性,变成了不对等的和单向度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占领和控制全人类精神生活的制高点为目标,借助网络传媒这一工具,向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大肆倾销它们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就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我们把这种通过媒体侵略他国文化的行为称作“媒介帝国主义”一点也不为过。在网络时代,那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和边缘状态,保存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文化的现代化这对矛盾长期困扰着它们。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历史延续和文化独立的标志。语言虽不直接等于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但是语言优势可能被用来传播价值观念,谋求国家利益。英语的传播如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当今世界上大约有6万种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70多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有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约有16亿人以某种方式使用英语。全世界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储存,互联网上80%以上的内容是用英语来表达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的发展,互联网的推广普及,英语这只“语言杀手”在全球化时代真可谓是所向披靡,威力无穷。美国的电视、广播电台、电影直接把英语传播到四面八方。其他国家的学生则通过报考TOEFL、GRE获得到美国等讲英语的国家留学的机会。英语教学对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默默”产生着影响,英语传播造成了文化认同和文化同化的现象。对于美国来说,英语已成为其推行“文化霸权”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把英语的这种霸权称为“语言帝国主义”。

从文化理念看,经济全球化由于知识经济、信息革命而得到迅猛的发展,导致了改变民族国家观念的“全球主义”思想的形成。全球主义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意义上民族国家的界限将日渐式微。究其实质所谓“全球主义”是为帝国主义打的美丽的幌子。发达国家不仅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各国文化实行渗透,借助大众传媒、采用全球卫星技术、互联网络、商品战略、跨国公司垄断等方式,在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后现代的消费主义方面占领文化市场,进而输出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文化全球化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无孔不入,冲击着主权国家所固有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语言文字,并内化为深层的心理意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入侵,造成了对落后国家的文化体系、整体价值观的破坏和动摇,并培植了新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通过全球性的文化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在全球的文化霸权地位得到了加强。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保护主义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决定了它既有时代性又具民族性。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而存在和发展,以民族为根基,依托的文化也因民族而异,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文化成为文化在空间上存在的基本形式,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以民族关系的形式而显示。文化的民族性指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特色、风俗习惯、情感素质、审美方式、思想内容、语言思维等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简言之,它是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体现和反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之中,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理的普遍性,同一民族中的每个个体均能从其民族文化中获得精神寄托和心灵共鸣;它具有与民族共存亡的超时代性,不会因时代的更替而泯灭,除非它所依托的民族不复存在。

客观上讲,任何文化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是同一文化的两个方面。文化的个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文化的共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世界性特征,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的全球化主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特征得到强化,文化的“个性”特征变得弱化和消退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悖论的缓慢过程,它决不意味着世界多样化的文化转眼之间就会完全融为一体。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冲突与融合的矛盾发展过程。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基础的力量强弱不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存在,导致了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处于被“同化”和“弱化”甚至衰落的边缘。因此在全球化中保护文化的民族性,已成为各民族国家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中电子图书馆、电子出版物、远程教育的出现,文化全球化也加快了步伐。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统一性和共通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英语语言霸权正在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对于以信息接受为主的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全球网络的互联有可能造成对本国文化的冲击和弱化。如果这些国家不及时采用高技术手段保护和宣传本国的文化艺术,那么就要在文化全球化中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有些民族语言和文化甚至有可能消失。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保护并发展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

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不少国家采取民族保护主义的文化政策,通过多种途径,控制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扩张,企图挽救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从而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一方面,制定积极的对外政策,通过国家权力限制外来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加速发展本民族的信息传播力量,控制文化领地。法国政府为维护法语和法兰西文化的纯洁性,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便制定一条禁止在广告和政府文件中使用外来语的法令。不仅禁止用英语在法国做广告,而且还控制在法国放映英语影片的数量。法国总统希拉克2001年3月20日在巴黎大学索邦分校本部的一次研讨会上呼吁人们抵制英语日益增强的优势地位。他说:“面临着英语这个在全球占支配地位的语系的力量,其他人必须联合起来,集中他们的力量——以便恢复机会平等,让他们的声音响彻全球。”新加坡在实施20多年英语教育后,再度掀起“说华语”运动,以恢复儒家伦理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的规范。在第三世界国家,英语的普及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苏丹都限定英语只能在学校内使用,此外还有十多个国家都开始限制英语的使用范围。

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和淡化民族国家的界限,但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存在,它就会自觉地维护和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各主权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旅游业在全球的繁荣为各民族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和动力。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费朗加利先生总结近年来旅游的新趋势时说:“人们现在旅游需要的不仅是阳光、沙滩,更需要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秀山异峰……。”传统人文景观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通过具有本国特色的人文古迹,既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增强本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的凝聚力。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化保护主义,并不等于文化保守主义,它决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全球化作为一种时代潮流,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民族国家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护民族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意气用事地对全球化说“不”,它不是主张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而是主张不同文化之间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注意防范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同文化要得以长存,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它能否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做出特有的贡献,并有益于其他文化。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必然随之向纵深发展。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无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都不应该以扩张求自存,也不能以封闭求自保。只追求回复自身固有的模式,不参与世界文化建设的民族文化会最终走向衰落。相反地,一种明智而积极的态度是:在开放的世界中,以宽广的胸襟,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并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开发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益资源,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它冲击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冲破了各种社会之间的藩篱,显示着人类文明进步中“同”的一面。但是,当我们谈及全球化的政治和文化层面时,就不可避免地看到其“异”的一面。而且,这两者常常成为一种悖论。从文化层面来讲,全球化进程中处处充满着文化的全球性和民族性的矛盾和冲突。全球化并非直接意味着世界大同。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掌握着全球化的主导权,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决定着全球化的西方殖民主义本质。正如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资中筠所言:“无庸讳言,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方向和速度的制定者。”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权势,进而是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上落后的各主权国家的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独立性正在面临被同化的现实威胁。

随着网络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变得不可逆转,回避和抗拒这一潮流是不现实的。客观上讲,全球化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由于经济上的不发达决定了我们在全球化中的被动地位,因此挑战大于机遇。在文化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在审慎参与全球化的同时,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终究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一)发扬光大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的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等都因其独特的民族魅力而享誉世界。所有这些都足以引发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人类文明已步入信息时代,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尚未完成,经济上的不发达,导致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不断受到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因此要想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我们的文化就必须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那些用于开放、交流和善于开拓创新的民族文化才更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面前,我们只有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推动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网络传媒与语言工具并用,反击文化帝国主义

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以因特网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步伐,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网络技术被西方国家用来传播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看到网络作为媒介的工具价值,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的新思路,在全球化进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民族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软件系统,使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于各种软件之中,从而达到既发展信息产业又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针对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落后国家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产品倾销和文化观念渗透这一帝国主义行径,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自己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民族性的重要内容。因特网不能只是英语国家的俱乐部,也不能只是美国文化的倾销市场。汉语和中国文化也应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2000年11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推出纯中文域名注册服务,以“.中国”,“.公司”,“.网络”结尾的中文域名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带来了方便。正如该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恒院士所说:“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向ICANN提出异议,中文域名和完全的ASCII(英文)域名不同,它有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在其中。中国要争取参与中文域名的国际标准的制定,我个人认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获得成功。”

(三)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和某些理论家预期的相反,信息革命并没有造成‘非中心化’或国家间的平等,而如果说造成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恰好相反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大大加剧了。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在政治和文化上表现为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主权的压制和消解。正是国际关系中存在着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化主权的被侵蚀与被同化。因此,我们主张谋求建立科学正义的国际文化新秩序。中国将与第三世界的其他国家一道为抗拒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而斗争,以此来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一种特殊的安全,其目的是要防止他国文化对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评判标准的重塑和改变。它没有直接的武力冲突,也没有直接的对立与对峙,因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无形战”。所以对于“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不可能用武力加以制止,而只能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手段,宣扬本国文化、保护本国文化、倡导本国文化,确保本国文化在本国人民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四)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贯穿于古今中外的文化之中,而世界的文明进步正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结果。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没有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交流,就不会有当今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在全球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向纵深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世界文化是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对民族发展的共同愿望使各民族认识到必须放弃偏见、开放文化,在彼此理解、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化机制。各民族应放眼世界,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世界文化才能在统一和多样中取得新的进步。这里有两点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一,热爱本国文化,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不要妄自菲薄,谨慎参与全球化,防止一味地强调与“国际接轨”而迷失了民族自我;其二,尊重他国文化,正确把握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关系,不要妄自尊大,更不要因循守旧,切勿陷入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

我们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由于全球化而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文化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各主权国家的民族文化应该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

标签:;  ;  ;  ;  ;  ;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民族性与民族文化安全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