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农村民营工业园发展探讨_农村论文

苏南农村私营工业园区发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工业园区论文,私营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1)01-0069-03

党的十五大以来,私营工业园区在苏南农村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和蓬勃发展,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私营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工业园区这种形式发展私营经济,除了有利于吸引大量的民间私人资本,使苏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新的动力源泉外,其积极意义还表现在:

1.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私营企业发展环境

苏南农村地区过去长期是乡镇集体企业的一统天下,私营经济遭受种种歧视性待遇,处于极不公平发展的环境中,私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近年来,虽然私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得到了苏南农村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大气候也对发展私营经济越来越有利,但不少地区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仍不如人意,歧视性的土政策依然存在,私营企业的负担过重,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妥善保护。兴建私营工业园区,不仅可以改善入园私营企业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冲破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束缚,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最适宜私营经济成长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

2.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往在乡镇集体工业的发展上搞“村办村有,乡办乡有”、“村村冒烟,处处点火”,致使苏南农村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生产要素低效配置,并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私营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不仅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而且为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联系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发展社会分工和协作,形成各种紧密结合或松散结合的企业群体,产生聚集效益与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行政成本。同时,还能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和整治。

3.有利于带动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苏南农村地区的人均GDP已超过2000,有些市(县)甚至已超过3000。按照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2000时,城市化水平应在75%左右[1](p.48)。但苏南农村地区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尚不到50%。农村城市化的滞后不利于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扩大农村的市场需求,最终将延缓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小城镇兴办私营工业园区,可以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向小城镇聚居、就业,搞活城乡流通,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小城镇的功能,使小城镇在苏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牵引作用。

4.有利于实现社区政府职能的转变

乡镇集体企业在实行大规模转制后,社区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私营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私营工业园区的管理上,社区政府一般只负责制定规划,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各种社会服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活动,并不直接经营企业或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一新型管理模式的成功运行无疑会对社区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产生积极影响。

二、制约私营工业园区发展的因素

私营企业向工业园区的聚集将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企业搬迁和进驻成本

老的私营企业和近两年由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而成的私营企业向私营工业园区聚集的难度较大。因为企业的厂房及其配套设施等固定资产在迁移时难以通过转让收回成本,损失较大,并且还需要在新址上进行再投资。这种资金代价,在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是一般私营企业难以承受的。至于外地民间资本,由于农村私营工业园区座落在乡镇和中心村,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体系、人员素质、政策的连续性等均远不如邻近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因而往往只把落户农村私营工业园区作为次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私营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本社区的新办私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本来源。

2.税费负担水平

较低的税费负担水平是吸引私营企业入园的重要条件。然而,目前苏南农村各社区政府债务包袱沉重、财源不足,不仅无力长期给入园私营企业较有吸引力的税收优惠,而且许多地方举办私营工业园区的主要动机是借地生财,开辟财源。社区政府为了在短时间内回收建园成本和获得盈利,势必会对入园的私营企业收取较高的费用。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即使考虑一定的税收优惠,入园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水平较之非入园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水平降低幅度相当有限,这无疑会减弱私营工业园区的吸引力。

3.外部经济收益预期

私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可获得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行政成本等外部经济收益。但是,由社会分工和协作高度发展所引起的聚集效益与规模效益却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因为,现阶段小城镇优秀人才稀缺,信息量少,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和协作存在着诸多困难。这种状况必然会降低私营企业主的外部经济收益期望值,影响其入园的积极性。

此外,私营企业主浓郁的乡土情结以及社区政府与私营企业在利益上的联系也会阻碍私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对私营工业园区的发展构成制约。苏南农村私营企业主大都土生土长,文化及管理素质偏低,发展意识不够强烈,他们习惯于在社区熟识的环境中生活和办事。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又与社区及其成员在经济利益上息息相关,若迁移到工业园区,就会减少社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因此,社区政府从其利益出发必然会对私营企业外迁设置各种壁垒。

三、对策和建议

私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实现苏南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加快私营工业园区的发展,可采用如下对策:

1.实行行政管理与开发相分离,使私营工业园区的经营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开发主体

目前,私营工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由社区政府一手操持,社区政府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园区发展上的急功近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效率低下等弊端。应参照国内外开发区的成功经验,社区政府作为出资者享有所有者的权益,除以本地区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身份负责行政管理外,不能再直接干预园区的经营活动。私营工业园区的经营实体作为经济上的占有者,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开发,在自筹资金、自清债务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并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2.杜绝乱收费,建立财政支持、技术指导和信息提供等服务体系

为了增强私营工业园区的吸引力,社区政府在加快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应坚决杜绝乱收费,废止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以降低私营企业入园的费用成本。此外,为了解决私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应建立贷款担保基金,对园内私营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为克服私营企业存在的信息不灵、技术水平低等缺陷,应利用网络设施建立信息中心,及时传递最新经济信息,帮助私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建立科技中心,邀请专家定期讲课,给予私营企业研究开发上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实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与滚动发展相结合

私营工业园区的建设应吸取过去乱铺摊子、浪费资源的深刻教训,走内涵式集约化开发的道路,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小片起步、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持之以恒、滚动发展的办法实行稳步开发。这既可避免一时招不进项目而闲置和浪费大量土地,又可在不大的面积中获得较高的效益。同时,私营工业园区的建设还应把环保作为软环境融入建设规划,严禁有严重污染且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进区,高起点地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尽可能地做到环保与园区建设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4.加大招商力度,以产业优势定位园区

应抓住当前内外资寻求安全投资场所的新契机,建立招商网络,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招商引资队伍,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招商手段,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逐步向专业化、商业化招商过渡。在园区定位上,私营工业园区应依托本地现有的产业基础,本着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原则,大胆吸引其他性质的投资主体入园,逐步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等具有产业优势的经济园区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群的发育,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调整行政村区域范围,合理缩并小行政村

目前,苏南地区行政村规模明显偏小。例如,在锡山市,人口不足1000人的行政村就有81个,占15.4%;村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在50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有245个,占47.5%[2](pp.282-337)。由于经济规模小,财源不足,再加上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行政管理费开支上又与大行政村相差无几,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小行政村不仅无力承担私营工业园区的建设,而且较之大行政村更具有阻碍私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迁移的倾向。调整行政村区域范围,扩大村辖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合理缩并小行政村,压缩村委编制,将有利于促进私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

收稿日期:2000-09-05

标签:;  ;  ;  ;  ;  ;  

苏南农村民营工业园发展探讨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