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教学方法_扁鹊论文

文本与教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策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是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寓言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的主要特点:一是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便于儿童阅读记诵,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正如著名儿童作家严文井所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他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二是寓意于“言”,“言”此意彼,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言”小意大,使深奥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到体现,让人领会。三是寓言大都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该怎么做或应该提防些什么。

有些老师在教学寓言和童话时,容易将这两种体裁混淆起来。寓言和童话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不同之处。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都给生物、非生物赋予生命,并构成故事;二是都采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它们之间的区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寓言重在“喻理”、“训诫”,为了让读者尽快领悟其道理,在编故事时,尽力删去一切可有可无的情节,使故事短小精悍,这样使结构显得非常单纯集中,训诫非常鲜明、突出,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童话重在用形象感染人,常用采用想象、幻想、反复的表现手法,力求使所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感人。二是寓言和童话都要告诉人们某些做人的道理。寓言的“理”,往往是显性呈现的,有的寓言在结尾处以简明的语言直接点明道理。

正确把握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教学特点、重点和难点,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要提高寓言教学的效率,必须根据寓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寓言教学的现状来看,不少老师也知道寓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中揭示出寓意,但如何引导学生从对“故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道理”的理性认识,缺乏具体的操作策略。

那么,在寓言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呢?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从抓思维训练入手。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寓言教学从形象的故事中抽象出一般意义道理的过程,与这一年龄段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程序。

《寓言两则》,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理清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由“故事”向“寓意”、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其操作程序如下:

一、抓住课题,揭示“揠”和“助”、“守”和“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

《揠苗助长》是紧紧围绕“揠”和“助”来展开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课题,启发学生思考:那个人揠什么,为什么要揠?(“揠”的目的是为了“助”)那个人是怎样“助”的?“助”的结果怎样?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有了初步认识。

同样,《守株待兔》是紧紧围绕“守”和“待”来展开故事的。阅读时可让学生思考:那个人“守”什么,为什么要“守”?(“守”的目的是为了“待”)那个人是怎样“待”的?“待”的结果怎样?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初步认识到,凭侥幸心理来获得意外收获,是不可取的。

通过以上感知、分析和综合,为下面深入理解故事进而概括寓意作了铺垫。

二、启发想象,揭示“人”和“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形象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抓住课文的思路和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揭示“人”和“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教学《揠苗助长》,可引导学生抓住“巴望”、“天天到田边去看”、“好像一点儿没有长高”、“急忙……往高里拔”、“一大截”、“禾苗都枯死了”等词句,启发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样巴望着禾苗长快些的?当时那个人的神态、表情、动作怎样?那个人是怎样助长禾苗的?他是怎样做的?当时又会想些什么?当他看到“禾苗都枯死了”时,神态表情又会怎样?

教学《守株待兔》可抓住“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白捡”、“乐滋滋”、“要是……那……”、“整天坐”、“再也没有”、“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启发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当他白捡到一只野兔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那个人是怎样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当他看到自己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时,他又会想些什么?神态表情会怎样?这样的想象,把学生引入了故事的意境,受到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同时为下面领悟寓意、概括寓意打下了基础。

三、揭示“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发展抽象思维

1.再读课文,搭好由“故事”到“寓意”的“引桥”。如启发学生思考:《揠苗助长》中的那个人,揠苗为了助长,结果禾苗不但没有长得快些,反而都枯死了,他错在哪里?如果给这个人起个绰号,你认为起什么绰号好?《守株待兔》中的那个人,不花力气白捡到一只野兔,后来就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不但没等到,反而田里的庄稼全荒了,他错在哪里?

2.从个别到一般,启发学生抽象概括。揠苗,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那人采用违反禾苗生长规律的办法想使禾苗长得快些,所以适得其反。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办事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个守株的人没有等到兔,反而田地荒芜,原因是那个人想凭着侥幸心理来获得意外的收获,因此只能是两手空空。你从中又受到什么启发呢?(要想得到收获,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

3.从一般再回到个别,强化对寓言的理解与应用。学完这两则寓言,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揭示的寓意解释有关生活现象。例如: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两则寓言故事中的人与事吗?可启发学生找到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如贪多求快,欲速不达)和“守株待兔”(如学习不努力,想得到好的成绩)的事例,通过交流和讨论,一方面加深对寓意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完成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二次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则寓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往往对寓意的理解是不同的。以《狐假虎威》(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课)一课的教学为例。目前对这则寓言的解读有三种不同的角度:第一种是从百兽的角度来解读,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由此所揭示出来的寓意是: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这种解读是最古老的“经典”解读,而且从来也没有人对这种解读怀疑过。第二种是从狐狸的角度来解读,寓言故事的开头有这么一段:“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从生命权的角度来看,老虎与狐狸是同等的动物,都有在森林里生存的权利,难道狐狸天生就是老虎口中的美食?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弱势的狐狸面对强势的老虎,只能靠智慧来战胜老虎。由此所揭示出来的寓意是:在危急的关头,必须学会随机应变。此时的狐狸,已从“倚势欺人”的丑恶形象一跃成为“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第三种是从老虎的角度来解读,从老虎的行为变化来看:开始“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当他听了狐狸“你敢吃我?”的话后“一愣”,当听了狐狸“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的话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后来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看到狐狸在百兽面前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此时的老虎只是“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直至最后,老虎也不知道狐狸是借着自己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是一只多么愚蠢的老虎啊!由此所揭示出来的寓意是:要善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弄清真相,不然,就很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这三种解读角度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为我们寓言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我认为,在不违背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前提下,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对寓意进行“多元解读”。事实上,有些寓言的寓意是固定不变的,而有些寓言的寓意完全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推陈出新”。

【教学设计举例】

(国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9课)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两会生字,会写9个四会字。正确读写“扁鹊、蔡桓公、理睬、肠胃、烫、几剂汤药”等词语。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齐读,质疑:由这些词语你想到什么人?(医生)

师:是啊!医生把疾病与痛苦从我们身边带走,把健康与快乐送到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医生而变得更加幸福。

师: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医扁鹊,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段传奇经历。

2.揭示课题:扁鹊治病。

3.关于扁鹊你知道些什么呢?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扁鹊的资料。

(2)教师小结归纳: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本文所指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四大诊法,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他所创四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

4.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给谁治病呢?(板书:蔡桓公)你对蔡桓公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蔡桓公的资料。

5.引导学生质疑。

师:由“扁鹊、蔡桓公、治病”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质疑,教师提炼:①扁鹊为什么要给蔡桓公治病?②扁鹊几次给蔡桓公治病?③蔡桓公的病治好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明确两点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课堂交流自学情况。

(1)同桌检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要求的,给同桌打上“☆”。

(2)学生自选段落,课堂赛读。

(3)课件呈现生字词:扁鹊、蔡桓公、理睬、肠胃、烫、几剂、汤药。

(指名读,师正音,全班齐读)

(4)识记生字:扁、鹊、蔡、睬、肠、胃、烫、剂、汤。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5)指名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揭示寓意

1.理清故事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你知道扁鹊怎么给蔡桓公诊断的吗?作为医生,都有给病人记录病情的习惯。如果扁鹊把给蔡桓公的四次看病经过都记录下来,那该怎么写呢?老师这里有一张“扁鹊专用诊笺”,我们今天就来根据课文的描述来写写看。

2.品赏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分别出示下列句子,在学生自主品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与生、师与生的多向对话,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结论,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加重,由肌肤到肠胃,而“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说明蔡桓公的无知和偏见的程度加深了。)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3.探究蔡桓公之死,揭示寓意。

(1)扁鹊是神医,可最后蔡桓公却因小小的皮肤病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呢?默读课文,用“______”划出蔡桓公病死的原因。

(2)课堂交流。

①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不相信自己有病。)

②“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认为自己没病,怀疑扁鹊给他治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医术。)

③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读出蔡桓公的很不高兴,很不耐烦。)

④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读出蔡桓公的非常不高兴,非常不耐烦。)

⑤像蔡桓公这种认为自己没病不愿接受治疗并怀疑扁鹊的治疗动机的人,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师板书:“讳疾忌医”,词意: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3)此时大家一定有许多感受,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师总结评议:对啊,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引起重视,病情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四、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老师读了《扁鹊治病》这个故事,想写一副对联,让我们共勉,我已写好了上联——叹桓公吃亏丧命在眼前。我想请同学们补上下联和横批。(学生补写)

2.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帮助我们健康地成长。

标签:;  ;  ;  ;  ;  

文本与教学方法_扁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