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伦理运动_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伦理运动_经济学论文

经济伦理运动在西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经济论文,在西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伦理(Business Ethics )在西方是一个意义相当宽泛的用语,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一切伦理道德方面,其范围涵盖了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这一经济运作的全过程,其问题既涉及微观层面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更涉及中观的企业组织和宏观的政治经济体制。西方对经济伦理的关注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纯理论层面,而是面向实践,试图把握、分析和解决经济活动中现实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而提高经济决策和行动的伦理质量。在此过程中,企业界、学术界、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与良性互动体现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色。

现代西方经济伦理运动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肆意污染环境、忽视安全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这些不道德行为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并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这一运动和当时兴起的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遥相呼应,极大地唤醒了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动摇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所谓合道德性的信念。

60、70年代爆发的形形色色的企业丑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水门事件后,华尔街的非法股票交易、一些大企业的非法政治捐款甚至向政府工作人员行贿愈演愈烈,这促使学者们思考一些重大的经济伦理问题,如经济活动的道德内涵、经济立法的道德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地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价值观念和道德风气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一些在西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受到挑战,如关于经济与道德无关、经济活动只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观念,关于法律和市场万能的观念,关于企业只对其所有者和投资者负责、而不是对其所有的利害相关者负责的观点,关于经济学研究要保持价值中立的观念。

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伦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97年,著名的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出版了《经济伦理学百科辞典》,标志着经济伦理学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对经济伦理问题的讨论不仅改变了传统伦理学的问题域,而且对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也产生了很大触动。1998年,以沟通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开创性工作而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印度经济学家阿玛提亚·森(Amartya Sen )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因就是他通过经济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的结合,恢复了重大经济问题讨论中的伦理向度。

在西方经济伦理运动的演进过程中,企业界无疑扮演了核心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西方企业开始明确企业的价值观、信条和使命,制订企业经营管理守则和行为规范,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进行伦理道德培训,建立企业伦理官员和伦理办公室制度。1988年,由各大公司总裁组成的美国企业圆桌委员会把企业良好的伦理道德风气看作是首要的企业资产,并以此促进美国企业界的观念变革。进入90年代之后,西方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包括波音、摩托罗拉、惠普、壳牌、奔驰、菲利普等都花大力气进行企业伦理建设。1994年,欧美日三方企业界领袖在瑞士通过了《康克斯圆桌委员会商务原则》,呼吁全球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本着“共生”和“人类尊严”的理念,处理好企业与其雇员、客户、竞争对手、所有人或投资者、供应商以及所在社区的关系,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和市场的力量去规范企业活动。这一原则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伦理道德上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和民间机构在推动经济伦理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民间组织如美国的伦理资源中心、欧洲经济伦理网络、英国的威尔士亲王企业领袖论坛、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则经常就一些经济伦理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讨论,使经济伦理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鉴于很多经济伦理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答案,西方社会特别注重为各界人士创造一个共同交流和对话的环境与气氛。近年来,围绕经济伦理的交流与对话已从西方扩展到全世界。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经营、经济与伦理国际学会”继1996年在日本东京主办首届企业经营、经济与伦理世界大会后,今年7月将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第二届大会, 主题是全球化的伦理挑战。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改变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缓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建立起全球经济活动的道德底线,保证经济发展的伦理质量?这些问题将成为大会讨论的焦点。

标签:;  ;  ;  

西方经济伦理运动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