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_自由贸易论文

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_自由贸易论文

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自由贸易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的新局面

四个引人注目的自由贸易区

日新自由贸易区。日新自由贸易区是1999年12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日时首先提出来的。其后,经过两国产官学的共同研究,两国政府2001年1月开始谈判,同年10月达成了协议,2002年1月双方正式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连携(注:“连携”一词为日本语,其含义一是合作,二是联合。“经济连携”在词义上更倾向于经济联合的意思。)协定”。根据协定,日新两国贸易额的98%以上实现了完全的自由贸易,其中新加坡进口的100%、日本进口的94%,都实现了零税率。该协定不仅是一个旨在促进日新两国间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贸易协定,而且还涉及到了服务贸易、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IT产业与信息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观光旅游、中小企业、广播电视、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这样,日新两国将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首,在广泛的领域开展全面的经济合作,从而享受到比传统自由贸易协定更大的好处。由于这既符合日新两国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双方都认为与自由贸易协定相比,把该协定称之为“新时代经济连携协定”更为恰当。

日韩自由贸易区。日韩自由贸易区是1998年10月金大中总统访日时首先提出来的,也是东亚最先引人注目的双边自由贸易。1999年,日韩双方以民间研究机构为中心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一时出现了“日韩自由贸易热”。然而,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韩国对日贸易赤字增加,再加上历史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的影响,韩国国内出现了反对日韩自由贸易的呼声,许多人认为日韩自由贸易不合时宜,市民运动也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不得不暂时搁浅日韩自由贸易。尽管如此,日韩两国都没有放弃既定的目标,作为走向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双方已于2001年12月达成了日韩投资协定。2002年1月25日,“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经营者论坛”发表了“尽快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共同宣言”,呼吁两国政府尽早开始谈判,在两年内达成协议,缔结经济连携协定。3月22日,小泉首相访韩时与金大中总统会谈,双方决定建立产官学共同研究会,在2003年夏季拿出实现两国经济连携的研究报告。鉴于日新、日墨和韩智自由贸易都是在政府间共同研究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日韩两国开始政府间的共同研究,标志着日韩自由贸易区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0年11月25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就提了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希望籍此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振兴东亚经济。中国建议不仅受到了东盟各国的欢迎,而且由于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建议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其久已期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同日,10+3领导人会议还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投资地区、定期召开东亚首脑会议、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工作小组等达成了共识。会后,中国和东盟很快成立了经济专家组,进行了共同研究。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批准了经济专家组的研究报告,同意10年内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中国与东盟经济部长及官员就此制定谈判细节,以尽快实现自由贸易区的利益。

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日本对于其以制造业为中心进行了大量投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的东南亚,也急于开展自由贸易。2002年1月,小泉首相访问东盟五国,在同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领导人会谈时说明了日本对东盟外交的“新理念”和“小泉构想”,正式建议成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受到了东盟五国的欢迎。所谓日本对东盟外交的“新理念”,就是在“福田主义”的基础上,日本和东盟进一步加强合作,作为“坦率的伙伴关系”,要“共同行动共同前进”。所谓“小泉构想”,就是以“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连携协定”为样板,包括自由贸易在内,与东盟在广泛的领域缔结“一揽子经济连携协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中国、韩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立一个“共同行动共同发展”的东亚“共同体”。

各国积极发展双边自由贸易的动向

日本。除日新、日韩自由贸易外,日本还打算在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以日本—新加坡经济连携协定为样板,与东盟各国一个一个地签署经济连携协定。其中,与泰国的正式协商已经开始了。另外,日本还在积极推进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巴西、南美南部共同市场和瑞士等的自由贸易也持积极态度。就日美自由贸易区而言,在80年代后期,日美两国就曾酝酿过,只是由于日美贸易不均衡再加上担心两个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结盟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双方当时才没有采取联合行动。然而,世纪之交,在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美国政府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的“外交问题评议会”又重新提出了“日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鉴于美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和投资对象国,日本对与美国的自由贸易也非常重视,因此,以农产品自由贸易为首,尽管两国都有不好解决的难题,但近年来双方一直在进行积极的研究。2002年5月9日,在日美第二次经济次官会议上,双方已相互交换了关于两国自由贸易区的立场和看法。

新加坡。新加坡是东亚对双边自由贸易最积极的国家,在日新经济连携协定签署之前的2000年,新加坡就已分别与新西兰和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国的谈判也正式开始了,并争取尽早达成协议。2002年2月,吴作栋总理访问泰国时就新泰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吴作栋还参照中国和香港一国两制的做法,说“要和泰国长期构筑‘两国—经济体制’”,泰国总理他信也表明了两国要在亚洲率先实现自由化的积极姿态。

韩国。韩国是东亚最先建议自由贸易的国家,韩国在1999年暂时搁浅日韩自由贸易以后,就迅速把双边自由贸易的首选对象定为智利;在智利之后,还有可能与墨西哥达成协议。目前,韩国政府正在排除国内各方面的干扰,与日本政府一起积极地推进日韩自由贸易。在东亚地区,除日本外,韩国对与新加坡和泰国的自由贸易也持积极态度,现在受中国和日本的影响,也有意建立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泰国。泰国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是最近才引起世人关注的。2001年9月—2002年1月,泰国曾先后三次主动向日本建议自由贸易,现已开始了正式协商。泰国对与新加坡、韩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格鲁吉亚和捷克等国的自由贸易也持积极态度。其中,与美国的自由贸易是2001年12月他信总理访问美国时提出来的,经美国同意,双方从2002年2月已开始就自由化的品目和日程进行了具体的协商。2001年12月,由泰国提议,泰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已同意2002年在印度举行高级事务性会谈,讨论5年内建立五国自由贸易区的问题。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原先并无开展双边自由贸易的打算。然而,受日新经济连携协定以及泰国积极姿态的影响,印度尼西亚政府2002年1月已开始讨论了与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目前,印尼政府虽然还没有下定决心,但考虑到日本是其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再加上新加坡和泰国对日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为了避免落伍,有可能主动向日本提出自由贸易的建议。菲律宾总统阿罗约2002年5月20日访日,在与小泉首相的会谈中也交换了对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看法。

东盟。1998年10月,东盟就与CER(澳大利亚、新西兰间经济紧密化协定)达成了自由贸易的共识,并成立了以菲律宾前总理比拉塔为主席的研究会。根据该研究会2000年10月提出的研究报告,2001年双方经济部长会议已就缔结经济紧密化合作协定进行了进一步的协商。东盟和CER正在协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在2005年前;文莱、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2010年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在2015年前。分别比APEC的时间表提前了5年、10年和5年。现在,东盟不仅积极接受了中国和日本的建议,对与韩国的自由贸易也持欢迎态度,而且还积极坚持其十多年来的一贯主张,希望在与中日韩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其夙愿已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

综上所述,由于东亚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双边自由贸易,东亚就出现了双边自由贸易的新局面。鉴于第四次10+3领导人会议已就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因此,以双边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契机,东亚正迅速改变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方面的落后状态。与此同时,由于日新自由贸易区、日韩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向都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因此,双边自由贸易就成为走向东亚经济联合的过渡,是当前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东亚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世界范围内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根据WTO的通报,截至2002年4月,全世界向关贸总协定和WTO通报的自由贸易区共有162个。其中,大多数都是以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双边自由贸易。例如,2000年6月,欧盟就已与27个国家和经济联合体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当时还有5个正在谈判;智利已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达到了9个,当时还有6个正在谈判。

双边自由贸易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与一些国家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失望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自乌拉圭回合后,WTO新一轮谈判迟迟未能开始。面对西雅图会议失败的事实,一些贸易自由化要求强烈的国家,就对WTO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失去了信心和兴趣。鉴于WTO的成员已达140多个,俄罗斯、越南等国还在继续申请参加。随着WTO成员的增加,世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的过程将越来越体现出“混合舰队”的特点,自由化的步伐必须按时速最慢的船来确定。关贸总协定的8轮谈判一次比一次困难,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关贸总协定1947年成立时只有23个成员国,前几轮谈判大都很顺利,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然而,随着成员国的增加,谈判就越来越困难了,第六轮肯尼迪回合谈判历时3年多,第七轮东京回合历时5年多,第八轮马拉圭回合谈判历时近8年。所以,按多哈会议的精神,即使WTO新回合的谈判能够如期开始,但要比乌拉圭回合更快地达成协议却并非容易。然而,在当前新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已大为缩短,其中制造业新技术的有效保护期间一般也只有18-24个月。在全球性谈判尚未达成协议之前,许多技术就往往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了。这样一来,一些国家就开始认识到“在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WTO已未必是最好的舞台了”。于是,双边自由贸易就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了。

东亚在经济联合中落伍的危机感日趋强烈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北美和西欧不仅实现了经济联合,而且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向南北美统一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发展,欧盟在加紧东扩的同时,又与许多国家和经济联合体缔结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相比之下,在东亚地区,除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外,东亚范围内的经济联合却毫无进展。结果,在北美和西欧区域内经济合作特别是区域贸易和投资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日本以及韩国和东盟都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落伍之感。于是,在日韩、日新自由贸易协定提出的前后,日本就有人再三呼吁: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只有日本、中国和韩国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经济集团或经济联合了!

东亚经济联合的时机开始成熟

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和相互投资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区域内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东亚金融危机本来是由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投机基金的兴风作浪所引起的。然而,在危机期间,美国和IMF的援助却很不充分,条件也很苛刻。相比之下,由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使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避免了沉重打击,日本也通过“新宫泽构想”提供了3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从而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现在,以“清迈协议”为基础,通过货币互换,区域内的金融合作正在深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关系日趋密切,入世后还将进一步扩大与各国的经贸往来。这样,就在日本与东亚各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区域内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0+3领导人会议才一次比一次开得成功,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气氛也越来越好了。10+3、三个10+1和中日韩领导人定期会晤,不仅为各国首脑提供了相互见面和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机会,而且还为东亚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开辟了新的道路。由于东亚多边自由贸易的困难性,因此,从易于着手的双边自由贸易起步,并通过双边自由贸易促进区域内自由贸易,就成为各国的现实选择和东亚经济联合的基本形式,这也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必由之路。

日本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战略的调整

日本作为东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与东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集团化趋势以来,东盟各国就曾期待日本牵头建立东亚经济圈。但由于战后以来日本一直是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惠者,因此其贸易政策的基本方针一直是坚持关贸总协定和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日本一直未采取经济集团化战略,东亚经济联合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然而,以WTO西雅图会议的失败为转机,在世界范围内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和东亚经济联合时机开始成熟的情况下,日本痛切感到了在经济集团化方面的被动和不利,深刻反省了“WTO一边倒”的战略失误,提出了“继续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中心,同时开展双边、区域内和多边自由贸易”的“新通商政策”。今后,日本将以“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连携协定”为样板,包括自由贸易在内,与东盟在广泛的领域缔结“一揽子经济连携协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以及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东亚共同体”。

东盟积极姿态的推动作用

东盟不仅建立了东南亚自由贸易区,而且以马哈蒂尔关于东亚经济圈的建议为标志,东盟十多年来还一直主张东亚经济联合。因此,中国和日本的行动虽然出乎东盟的意想之外,但东盟的态度非但不被动,反而还很积极。东盟不仅欢迎与中国和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建议,而且还希望以这两个自由贸易区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其期待已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东盟对双边自由贸易持积极态度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希望日本能够回到亚洲并把对外经济关系的重点放在东南亚,以确保其在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引进外资中的有利地位。第二,为了在金融危机后重振经济,东盟不仅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而且也需要中国的大市场,与中国的全面合作势在必行。第三,同时发展与中国和日本的双边自由贸易,建立东盟、中国和日本的三角关系,有利于东盟在对大国的关系中保持平衡,减少中日两国对东盟的竞争和威胁。第四,东盟各国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不及日本,今后还将面临中国的竞争,但其热带农水产品却有较强的竞争力,希望通过自由贸易来进一步扩大出口。

中国积极姿态的催化剂作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空前提高了。特别是在东南亚,尽管日本投资企业多达1万多家,但在当地扎根的华人有5000多万人,他们不仅掌握着各国的经济命脉,而且与当地社会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日趋密切的情况下,中国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特别是中国主动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后,不仅在东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而且对日本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从实际情况看,在中国提出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之前,尽管日本已开始了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谈判,对日韩自由贸易也很积极,但对于与东盟以及东亚的自由贸易,却还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为此,东盟各国曾多次抱怨日本对区域内经济合作的消极态度。然而,由于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走在了日本的前面,因此为避免被动,日本在中国和东盟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一个多月,不仅迅速制定了“行动计划”,准备以5-10年为目标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而且还正式提出了“小泉构想”,决定以双边自由贸易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对于日本态度和战略的迅速转变,日本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是中国的积极姿态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美国态度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曾强烈反对马哈蒂尔的建议并警告日本不要单独行动,这是日本没有采取集团化对抗战略进而导致东亚经济联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自第四次10+3领导人会议就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以来,面临东亚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局面,美国非但没有表示过异议,而且还积极与东亚各国发展双边自由贸易。美国态度的这种变化,与WTO西雅图会议失败以后,美国通商政策迅速出现重视双边主义的倾向有很大的关系。“9.11事件”以后,由于美国需要东亚各国在反恐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就更不可能像10年前那样直接反对东亚各国的联合行动了。另外,在美国积极推动南北美统一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情况下,由于东亚自由贸易区已是大势所趋,并且对WTO和APEC有重要的补充、推动作用,因此,美国也希望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在实现东亚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

三、我国的对策

遇到了比WTO更为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全力以赴地应付入世后的冲击和挑战,从实际情况看,尽管APEC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亚太地区2020年前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我国从大阪会议起也连续采取了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和扩大开放领域的政策措施,但国内媒体却从未警告过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冲击和挑战。现在,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比APEC和WTO更为咄咄逼人的双边自由贸易正迎面而来。诚然,与WTO是一个全球性自由贸易组织相比,APEC和10+3都只不过是一个论坛或对话的场所。从遵守国际贸易制度和国际竞争规则方面讲,入世确实是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然而,若就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而言,WTO现在是全世界140多个国家齐步走,将来还将是170多个国家齐步走,因此,WTO框架下的全球自由贸易的时间至少也将比APEC晚10年或20年以上!至于双边自由贸易,由于它是两个国家间的联合行动,因此贸易自由化的时间快则1年,慢则10年左右。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其建立的目标虽然是10年,但一方面,由于东盟10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悬殊差别,我国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自由贸易的时间表却很有可能是今后5年左右;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最初曾计划以5-10年为目标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式,面临日本的挑战和竞争,我国将不得不对东盟各国采取高姿态和更为主动的态度。所以,全面正视双边自由贸易的冲击和挑战,已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事了!

调整对外经贸战略。迄今为止,我国一直是在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下,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关系和贸易往来。在自由贸易方面,我国基本上是按WTO、APEC和10+3的框架,重视世界和区域内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然而,在世界和东亚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东亚各国贸易政策和经济联合战略的调整,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我国也不得不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对外经贸关系和经济联合战略了。为此,首先应根据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的实际需要,参考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以东亚很有可能提前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前提,认真思考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以做到心中有数并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在继续按WTO、APEC和10+3框架全方位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同时,以东亚自由贸易区为目标,优先发展双边自由贸易。第三,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首,优先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在东盟之后,可以考虑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以及南亚、东北亚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第四,在与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基础上,适时发展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由于这既是多边自由贸易,又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自由贸易,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根据日本的东亚战略和东盟各国的态度,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已为10+3领导人会议所认可、中日韩自由区贸易很可能被纳入到东亚自由贸易区框架内的情况下,可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采取中日韩合作,共同促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方针。第五,警惕台湾的动向。近年来,台湾台独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在双边自由贸易方面也是这样。2001年12月,当台湾和大陆一起加入WTO时,台湾当局就说“要适应潮流,与有关国家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日本舆论认为:台湾试图利用活跃的“经济外交”来提高其国际地位,这势必引起中国的警惕。对于台湾上述急不可待的分裂活动,如果我们在双边自由贸易方面缺乏明确的战略和积极的对策,就有可能被台独势力钻空子。所以,绝不能掉以轻心。

标签:;  ;  ;  ;  ;  ;  ;  ;  ;  ;  ;  ;  

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_自由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