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两种宇宙模式的比较看中西思维方式的互补性_科学论文

从两种宇宙模型的比较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互补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补性论文,两种论文,思维方式论文,宇宙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宇宙学是研究宇宙的起源、物质结构、物质的空间分布、几何特性以及宇宙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宇宙,最重要的是抓住宇宙的物质(构成宇宙的材料)、能量(宇宙演化的动力)、信息(宇宙物质普遍联系的重要方式)和演化规律(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转化),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

目前,广为人知的是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于1948年创立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此外,对于宇宙的生成、演化,中国从古至今的历代学者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较为成熟的定论当推中国元极学创始人张志祥研究员在深入研究中国太极图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所提出的“元极全息宇宙模型”。分析和比较这两种模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着极强的互补性。研究这种互补,可以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责任感,促进人类共同的科学事业迅猛发展。

(一)关于“元极全息宇宙模型”

早在距今2500多年前,我国杰出的学者和修炼家老子继承了“河图”、“洛书”的精华,在修炼的基础上,首次从理论的高度构建了“道”生宇宙的学说。它不同于宇宙“神创论”的观点,明确提出:宇宙起源于“道”,道即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原始物质,它具有能量,载有信息,也是宇宙发生、发展、演化的总规律。他描述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①。这里的“精”是指物质的精华即能量,“信”指信息。这种具足能量、蕴含信息的物质是先于天地(宇宙)而存在的宇宙原始物质,并且以混沌状态存在,宇宙从混沌中演化而生。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②正是这个意思。宇宙是如何演化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象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③明确地描述了宇宙发生、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复杂而统一的过程。根据老子的思想,可以将宇宙发展的总规律概括为“无──有──无”或者“混沌──有序──混沌”。正如他自己表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④当然,这里的“无”并非“空无”,什么也没有,而是“道”的一种存在状态。宇宙靠什么力量演化呢?老子认为,这种力量不是“神力”,而是宇宙原始物质自身的力量,是“道”的自然作用,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自化”⑤就是表述的这些思想。老子的这些思想,为中国宇宙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子通过修炼研究宇宙,也为中国宇宙科学的研究手段奠定了实践基础。

后来宋代道士陈抟创“无极图”,学者周敦颐又作“太极图”,他们对老子的宇宙理论进行了弘扬和发展,首次将宇宙学几何化,并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演化模式图。这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结合“太极图”对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规律作了叙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交焉。五行一阴一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南宋学者朱熹在“太极图”基础上提出了“气化宇宙”模式,对宇宙生成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天地初开,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的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去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⑥朱熹认为,宇宙的发展是无限的。他说:“太极之前,须有世界来,正如昨日之夜,今日之昼夜耳。……‘动静无竭,阴阳无始’。”宇宙天体有成有毁,循环无络,“不可说道有个始。”更为可贵的是,朱熹已经开创了用事实验证理论的研究方法。他说:“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源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又说:“常见高山有螺贝壳或生石中,此石旧日之士,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⑦他用这些现象证明天地是由水火、阴阳二气生成之道理。朱熹的气化宇宙论可与比之晚500年的西方康德的“星云假说”相媲美。

但是,无论是陈抟,周敦颐,还是后来的朱熹,都未能解决老子理论中留下的一个难题“二生三”中的“三”是什么?普善禅师继承了金元时期太一真人萧抱珍所创“太一道”的理论,并在修炼中发现了元极图即太极图的中央存在着一个皇极,从而对人们长期探索的“三为何”的难题给予了独特而又深刻的解释。由元极图(如图)可知,太极阴阳运化,产生“阴中阳”和“阳中阴”,是阴阳之精华,经极化而产生皇极,即“三”,是生化万物的基础。万物在皇极中生化,又返归于无极。普善禅师还在太极图气化宇宙的基础上,妙悟阴中阳、阳中阴之玄,创立新三元,认为“道”即是“元”,“元”又分为元气、元光、元音。三元经“无极──太极──皇极──无极”的运化演变,表现为宇宙“生──化──返”的物质无限永恒循环的总规律。至此,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完成。

今天,张志祥研究员据此提出了“元极全息宇宙模型”,并对这个模型作了科学的阐发。他指出:元气、元光、元音可用现代科学解释为物质、能量、信息。三元是宇宙的原始物质。“三元不生不灭,无增无减,极细、极微、极妙,具有能量,载有信息,不受时空限制,能出入有间无间,甚至无境,三元不是具体物质形式,而是具体物质的精微。”什么是“三极”?“三极是指元极图中的‘无极、太极、皇极’。‘极’者是指三元经生化返的极化达到全息、至和的一种稳态,为三元到一定层次的归根,也是下一个层次运化的起源”,“无极生太极、太极化皇极,皇极生万物,万物返无极。概而言之是‘生化返’,它是元极图揭示天地万物的极化规律。这里的‘返’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升华到了更高层次的标志。”“‘无’是无极全息整体,包含万物,形成混沌。故‘无’不是绝对的空无,实际上是一种存在状态,无以信息含蕴万有……‘有’是由‘无’经阴阳极化至和后的新体系,有是无的信息的展开和显化,为皇极层次,是‘无’的全息”。

张志祥研究员对宇宙物质、能量、信息,演化规律所作的完整系统的阐发,既是对从老子到普善禅师宇宙理论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对这个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与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相通。因此,中国传统的宇宙模型,通过与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相贯通而形成元极学的“元极全息宇宙模型”,已经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系统化、完整化、科学化的水平。

(二)关于大爆炸宇宙模型

1917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作的考察》一文,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原理,提出了“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爱氏认为,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间,物质分布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宇宙是一个自身闭合的体系,其体积有限,而边界无限,此后,天文观测发现了河外星系的光谱红移即宇宙膨胀现象。1932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提出了宇宙起源于“原始原子”爆炸的理论。1948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把核物理学和宇宙膨胀现象结合起来,创立了“大爆炸宇宙模型”,并得到了较多重要观测事实的支持,受到了宇宙科学界的重视。

大爆炸宇宙理论认为,既然现在的宇宙在不断膨胀,根据力学原理,必然在逻辑上得出一个结论,在空间上,昨天的宇宙一定比今天小,前天的宇宙一定比昨天小,以此类推,最初的宇宙一定是由密度极大,因而温度极高的物质组成的。根据计算,这种物质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14]倍,温度为开氏1.5亿度以上,这就是宇宙赖以起源的“原始火球”。根据核物理学理论,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化学元素、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原始火球”就是物质的混沌状态。由于火球内部的相互作用,由吸引为主转化为排斥为主,“原始火球”便突然爆炸,物质向四面八方飞散,宇宙开始了自己的膨胀运动。爆炸后的宇宙经历了一个从热到冷、从物质分布的密集到分布稀疏的演化过程。演化有3个阶段──基本粒子阶段,爆炸后第1秒钟内,宇宙物质主要以轻子和强子形式存在;元素起源阶段,爆炸3分钟后,由于物质密度逐渐减少,因而温度也迅速下降,中子与质子结合,形成原子核,再与电子结合,便形成少量化学元素,主要是氢和氦;实物形成阶段,爆炸发生1万年以后,随着物质密度和温度的大幅度降低,化学元素逐渐增多,形成实物,主要是气状物质,如星云,星云又演化为星系和星体。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实物形成阶段要经历2000亿年。之后,宇宙膨胀速度将逐渐减慢,并由排斥为主转化为吸引为主,随着由于吸引而产生的收缩,宇宙物质密度逐渐增大,因而温度也逐渐回升,最后又回到“原始火球”状态,尔后又开始一次新的大爆炸。宇宙演化是“脉动”式或“振荡”式的。著名美国科学家温伯格预言:“宇宙经历着一种振荡,其收缩和膨胀的时间永远彼此交替下去。”“有朝一日我们可以探测到宇宙历史的过去一些循环中的余留物,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⑧

大爆炸宇宙模型得到了大量天文观测事实的证实。一是,目前人类观察到的200亿光年的空间范围里,十几亿个河外星系中的绝大多数都发生光谱红移即天体退行运动,说明宇宙确实在膨胀。二是,1965年,科学家发现了在宇宙温度为3K(即──270℃)的物质背景处发出微波辐射,这与大爆炸学说的预言相一致。三是,大爆炸学说曾预言,宇宙初期形成的氦元素应占25-30%,由于氦的稳定性,所以直到今天宇宙的氦含量仍应保持这个比例。科学事实表明,这一预言也是正确的。

当然,同现有的任何宇宙理论一样,“大爆炸宇宙模型”也存在着理论困难,如少数天体光谱紫移等,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不详述了。

由上述两种宇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对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归根的描述是极为相似的。

两种模型虽然各自扎根于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土壤中,且各具特色,但都对宇宙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可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互相辉映,互相补充。

然而,两种模型的形成、创立,无论在实践手段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元极全息宇宙模型来源于修炼实践,产生于直觉思维,又在修炼中得到悟证;大爆炸宇宙模型来源于观察和实验,产生于逻辑思维,又在观察和实验中得到实证。这种在差异中达到同一,这种“不谋而合”的奥妙,恰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互补作用的反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研究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固然重要,但从差异中看到同一。从不同中看到互补,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试以两种宇宙模型为典型,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互补性。

(一)“内求”与“外探”的互补

“内求”、“外探”均指科学实践的手段。中国人与西方人探究自然规律的手段是不同的。中国人认为,人与天(自然界)是相应的。人是自然界长期运化的产物,人体是“小宇宙”,因而,人体内储存着自然界或称“大宇宙”的信息和功能。人只要专心修炼自身,就可以挖掘潜能,开发智慧,充分展示本已存在体内的多种功能,如“内视”、“遥视”、“遥听”、“感知”、“致动”等人体原始潜能。开发人体潜能,不但能认识自身,而且可以通过自身认识宇宙。我们把通过修炼,由“小宇宙”认识“大宇宙”的方法称为“内求”法。元极全息宇宙模型,就是“内求”法的产物。历史资料表明,老子、陈抟、周敦颐、朱熹、普善禅师,都是修炼家,他们都有很高的功力。在功能态下,他们不但可以“听”到宇宙的“音”,“看”到宇宙的“象”,而且可以感知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在描述宇宙原始物质及其演化规律时,反复使用“惚兮恍兮”、“恍兮惚兮”这些词,正是表明,他是在炼功中“看”到的宇宙景象。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认识自然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手段实现的。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近代科学的奠基者开始,自然科学就将自己的根深植于观察、实验的土壤之中了,牛顿认为,“物质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认识自然界,“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是“勤恳地探索事物的属性,并且用实验来证明这些属性。”⑨现代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也说:“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实性’,也正在于此。”⑩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大爆炸宇宙模型,从根本上说,当然也是观察和实验的产物。观察和实验是西方的科学传统。我们把通过观察、实验构建理论,又通过观察、实验证实理论的方法称为“外探”法。

“内求”与“外探”两种方法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因而存在着互补作用。“内求”法的长处在于,对自然界认识的直接性、快捷性和真实性。修炼者在功能态下,能够直接感知自然界,并迅速作出反映,立即领悟自然界的本质或规律,而不需进行反复的思考、体会和理解。这与“外探”法有本质的差别。但是。“内求”法所得到的认识常常带有模糊性和难以言表性。“道可道,非常道”,正是表明老子对宇宙原始物质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苦衷。

“内求”法的不足正是“外探”法的长处。西方科学借助于实验,可用将自然过程纯化、强化、典型化的手段进行观察,经过分析、研究,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不但具有确定性,而且也易于同别人交流。虽然现代科学在对微观领域规律的表述中也遇到了语言和概念的困难,而且哥本哈根学派的科学家也常为此苦恼,但这种困难同“内求”法的困难本质上不属同一种困难。所以,他们还是部分地借用旧术语清楚地表述了新理论。可是,因为西方科学过分强调观察和实验,因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又日益显示出实证性的局限性。凡是构建一种理论,都要求以观察、实验为依据,而在微观和宏观领域却常常不能或很难做实验(如天文学);可以预料,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中,能够做实验的部分将越来越少,不能够做实验的部分会越来越多。因此,仅仅靠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又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一不足,恰恰需要“内求”法加以补偿。如果将现代科学的手段拓宽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局面。元极学主张,无中生有,有中返无,有无的高度统一,才能展示事物的全貌。从“无一有”关系上考虑问题,“有”就是可以做实验的部分,“无”就是不能或至少在目前还不能做实验的部分。这犹如胡适所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而其中的中介就是修炼。修炼实质上也是一种实验和研究,这是将实验仪器、实验对象、认识主体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的实验(包含观察)。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

从思维方式上看,元极全息宇宙模型是直觉思维的产物,它与“内求”法相对应;大爆炸宇宙模型是逻辑思维的结晶,它与“外探”法相对应。这两种思维方式是互补的。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思维。它没有固定的思维程式,思想自由创造,自由想象,用思维的自然性、直接性、非逻辑性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对象。中国的许多思想家们,如老子、庄子都主张,任何深刻的思想和理论,都不能通过简单的、逻辑的、理性的过程获得,而要通过直觉顿悟去获得。老子认为,必须泯灭一切主观思虑,消除一切主观概念,使思维处于“致虚”、“守静”的自然状态,才能在“静观”中“闻道”。这同西方人认为任何思想和理论都是从一定的前提达到一定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逻辑结果的观念是大不相同的。

排除主观杂念,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逻辑思维难以做到,而非逻辑思维较易做到。因为前者必须以已知推论出未知,后者则要求从“空白”顿悟未知。正因为在认识前提和认识结果中排除了既定的主观成分,所以通过顿悟认识的自然界具有更可靠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直觉思维的根本优势。但是,如果把这种方法推向极端,甚至排斥逻辑思维,排除后天知识,则是错误的。实际上,直觉思维需要逻辑思维作必要的补充。具体地说,直觉思维的结果必须通过逻辑思维的加工、整理和定型,才能消除“内求”法获得的理论的模糊性、随机性,才能使思维成果变成明晰的、稳定的理论,便于别人理解和掌握。同时,直觉思维的结论是高度浓缩的思维结晶,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必须用逻辑方法加以论证,才能令人信服和接受。老子及老子以后的宇宙论,长期以来只被人们看作“玄学”,而不被看作科学并得到公认,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逻辑论证。

逻辑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方法。没有逻辑思维,便不可能有现代科学。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任何一个结论都必须依赖一定的前提;没有前提时,也要假设一个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爱因斯坦在他的科学活动中深深地感到了这种束缚。于是,他提出一个全新的命题:“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他说:“一切概念,甚至那些最接近经验的概念,从逻辑的观点看来……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在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语言表述中所出现的各种概念,从逻辑上来看,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它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11)这说明,在科学研究中,除了逻辑思维外,还必须有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作补充。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逻辑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的话,那么,直觉思维就是一种非线性的思维,立体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思维。它不是从对事物细节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其结论也是综合性的,或非分析性的命题。非逻辑思维比之于逻辑思维更符合自然界的客观实际,因为客观自然界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表面上似乎孤立的事物,实际上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纽,或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客观事物必然要求人们的思维综合化、整体化,不仅要看到部分,更要看到整体,因而不仅要学会分析,更要学会综合,故综合性、整体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将愈显示出它的优势。所以,也正由于直觉思维是一种“顿悟”式的、整体性的思维,其结论往往是综合性的,相比之下,由逻辑思维经过一系列逻辑程序得出的结论,有理有据,分析入微,往往有很强的说服力。象大爆炸宇宙模型,即便是一种科学假说,也中令人信服的。但是,西方人从逻辑思维中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重视分析,轻视综合,重视细节,轻视整体。因此,我们应该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整体性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元极学与现代科学的互补

元极全息宇宙模型是由张志祥研究员创立的元极学的一个部分。元极学是一门涉及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既古老又新生的自然科学。既然元极全息宇宙模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之间存在着互补性,那么,就整体而言,元极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也必然是互补的。

有些专家学者提出,要使元极学现代化,必须做好“翻译”和“就位”两件工作。所谓“翻译”,就是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将元极学的传统表达方式,翻译成现代人易于把握的形式,将元极学中一些多义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的概念翻译成现代人易于理解的单义性、确定性和明晰性的概念。所谓“就位”,就是要在现代科学领域里为元极学找到自己的位置或结合点,其中数学化是一个必要条件。这项工作是相当艰巨的,其中包括发挥元极学独特的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的优势,创造适合现代科学的新概念、新术语。当然,在翻译和就位工作中也要防止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作到既不失元极特色,又要使元极理论现代化。要实事求是地把握好这个“度”。

我们知道,现代各门自然科学在它们的前沿几乎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预示着科学的新突破,或者说,预示着科学革命的来临。在这些困难面前,许多西方科学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看到了希望,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还预言,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美国科学史家F·卡普拉著有一本叫做《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书。作者把印度和中国的宗教文化称为“东方神秘主义”。我们不去讨论这个名称是否合适,单就书中的许多观点而论,作者是颇有见地的。卡普拉认为,现代物理学与东方传统文化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在科学手段上,“科学研究的实验阶段对应于东方神秘主义的直接洞察。而科学模型及理论对应于以各种方式解释这种洞察。”在思维方式上,“我们把科学和神秘主义看成是人类精神的互补体。一种是理性的能力,一种是直觉的能力。它们是不同的,又是互补的。”“只有相互补充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采用中国古人的说法,神秘主义者懂得道的本而不知其末,科学家则知其末而不知其本。但是这两者对于人都需要。”卡普拉指出:现代科学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改变科学家的“机械世界观”,树立“一体化”的宇宙观。“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我们的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许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元极学为打开“变革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参见《元极学概论》。

注释:

①②③④⑤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章和二十五章、第四十章和三十七章。

⑥⑦《朱子语类》,卷一、卷九十四。

⑧〈美〉温伯格:《引力论和宇宙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⑨《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⑩(11)《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标签:;  ;  ;  ;  ;  ;  ;  ;  ;  ;  

从中西方两种宇宙模式的比较看中西思维方式的互补性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