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育部门现状的调查研究_云南师范大学论文

全国高校教育系科现状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系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全国高校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高校教育系科现状调查研究”是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承担的重点项目“面向21世纪教育系科改革研究与实践”中的一项子课题,旨在研究九十年代以来教育系科在适应社会变革、服务基础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探讨教育系科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与发展性问题,把握教育系科进一步改革的现实基础。本报告是在对全国部分高校教育系科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样本概况

“面向21世纪教育系科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进行。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全国各类院校中教育系的现状、主要矛盾、存在问题以及90年代以来改革的主要经验与教训,问卷设计了11份表格和相应的7个问答题,利用1998年5月昆明全国教育系科主任工作会议之机,发出问卷29份,回收答卷23份,回收率为79%(注:参加会议的单位中,设有教育系的学校共29所,收回问卷23份。未收到的问卷包括北京师大教育系、辽宁师大教育系、西北师大教育系、河南师大教育系、贵州师大教育系、江西师大教育系等6份。 由于这些学校的教育系在全国或本省都有一定影响,因此缺少它们的信息,使本问卷分析有一定遗憾,而本问卷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未反映上述学校教育系的情况,特此说明。)。以每一份回收的答卷作为一个样本,在回收的23份答卷中,综合性大学样本2个,占回收样本数的8.7%;师范类大学样本21个,占回收样本的91.3%,全国教育系科主要设置在师范类院校。

表1 全国教育系科样本点的地区分布

地带样本单位个数

首都师大(北京)、华东师大(上海)、华南师大

东部沿 (广州)、上海师大(上海)南京师大(南京)

海省区 、天津师大(天津)、福建师大(福州)、海南11

师院(海口)曲阜师大(曲阜)、广西师大(桂林)

、河北师大(石家庄)

中部内 东北师大(长春)、华中师大(武汉)、安徽师大

陆省区 (芜湖)、湖南师大(长沙)河南大学(开封)、8

山西大学(太原)、山西师大(临汾)、内蒙师大

(呼和浩特)

西部内 西南师大(重庆)、陕西师大(西安)、新疆师大

4

陆省区 (乌鲁木齐)、云南师大(昆明)

从每一样本中所显示的信息看,回收的样本答卷中的信息都有一定的不完整性,个别答卷中所显示的信息甚至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信息质量,增加了信息处理的难度。此外,样本信息不反映历史状况,缺乏历史断面的对比信息,难以反映样本的发展特征。

从回收的23个样本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带省区有11个,占回收样本数的47.9%;中西部内陆省区12个,占回收样本的52.1%。其中部属院校有华东、华中、东北、西南、陕西等5所师范大学, 占样本总数的22%;地方院校18所,占样本数的78%。样本分布既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又兼顾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有部属院校,又把主要对象集中在地方院校,覆盖面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分析的框架思路和方法

1.框架思路

根据问卷中的表格和问答题的设计,各类院校教育系科现状分析涉及到各系科的办学层次和规模;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办学的人才、资金与硬环境条件;毕业生分配去向等定量信息以及面临的矛盾、问题与改革发展的经验等定性信息。任何事物的现状分析总是从抓特点入手的。根据答卷提供的定量与定性信息,经综合、归类处理,概括出样本间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以揭示全国各类院校教育系科的现状特征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科学总结出90年代的教育系科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教训。这些构成了全国各类院校教育系科现状分析的逻辑框架思路。

全国高校教育系科现状分析逻辑框图(注:图片中所说的表1—11、问题12—18,是指“面向21 世纪教育系科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现状问卷调查中设计的11个表格和7个问答题。)

2.分析方法

尽管回收的23个样本答卷属于“非全息”答卷,但由于样本个数的有限性,都将其作“全息”答卷处理。为此,统计中惯用的频数分布与比值、比率的计量方法将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以揭示教育系科现状中的一些基本数量的结构对应关系。为便于信息的综合处理,还借鉴层次分析方法的思路;对定性信息的思维加工与理论升华还常涉及比较、分类和归纳等方法。

三、高校教育系科发展的现状特征

对回收的23个答卷样本的信息处理和科学分析,关于全国各类院校教育系科的现状特征的认识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办学层次呈现出高层化和社会化趋势

1.办学层次的高层化

这里的高层化主要是指教育系科博士、硕士学历教育得到较普遍的发展。23个样本中,具有博士学历教育的有7所师范大学, 占样本总数的30.4%,分布着8个博士学位点。其中华东师大拥有2个博士点。教育系科博士生导师19人,平均每个点2.7人。博导分布不均衡, 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和南京师大三所院校集中博导13人,占教育系科博导人数的68%。8个博士点中在读博士62人,平均每个点7.8人,其中华东师大在读博士29人,南京师大12人,东北师大8人, 三所师大集中了在读博士人数的80%。具有硕士学历教育的有20所高校,占样本总数的86.9%,分布着全国66个硕士学位点,集中了208名硕士生导师,502名在校硕士研究生,平均每个点硕导3.15人,硕士研究生7.6人。 硕导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与硕士点分布相一致。全国高校教育系科硕士学位点设置以华中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大居多,三所师大硕士点总数达21个,占硕士点总数的1/3;硕导64人,占全部硕导人数的31 %; 在校硕士研究生190人,占全部硕士研究生的38%。首都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 南京师大、湖南师大、天津师大、陕西师大、福建师大、广西师大、云南师大等10所高校教育系科硕士点为3~5个,10所高校合计硕士点总数为36个,占硕士点总数的54%;硕导人数为99人,占硕导总数的47%;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219人,占硕士研究生人数的44%, 也是培养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骨干办学单位。(注:1998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新批准了一批博士点和硕士点,使全国教育系科博士点、硕士学位点的分布有了很大的变化。此表的统计反映1998年5月时的状况。)

表2全国教育系科博士、 硕士学位点分布(注:表内圆圈中的数字为学位点个数。)

学位点 样本单位

首都师大①华东师大②东北师大①南京师大①天津师大①

博士点 西南师大①华中师大①

硕士点 首都师大③华东师大④华南师大④东北师大⑦河北师大①

上海师大①南京师大③安徽师大①湖南师大④天津师大④

西南师大⑥华中师大⑧内蒙师大②河南大学②陕西师大③

硕士点 福建师大⑤曲阜师大①山西大学①广西师大③云南师大③

学位点个数导师(人) 在校研究生(人)

博士点 8 1962

硕士点66208

502

办学的高层化还反映在非学位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边远省区和个别内陆省区从本省实际出发,在办学层次上出现了“研究生班”的模式。陕西师大、福建师大、山西大学和广西师大等四所高校教育系科研究生班在校学生58人,从普通心理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不同专业角度培养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只有学历,没有学位,由于存在一定的办学效益,“研究生班”模式在这些省区还有一定的活力。“教育硕士”这一只有学位、没有学历的教育形式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作为培养中学骨干教师的重要举措也于1997年在十六所师范大学得以开办。

高层化过程中的硕士课程班的办学模式有较普遍的发展。23个样本单位中,办有硕士课程班的有18所高校,占样本总数的78%,在校学生数2968人。其中首都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南京师大、西南师大、华中师大、曲阜师大的硕士课程班学生人数均超过200人, 南京师大、西南师大分别达到400人规模。 8 所院校中在校学生人数达2396人,占在校总人数的80%,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硕士课程班”的相对集中化程度。

全国高校教育系科办学的基本层次仍然稳定在教育管理、学校教育与幼儿教育三个普高专业上。23个样本中设置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有16个样本单位,专科3个样本单位;设置学校教育本科专业的有18 个样本单位。设置幼儿教育本科专业的有16个样本单位,专科教育有9 个样本单位。此外,心理学本科专业也有10个样本单位,这些代表了目前高校教育系科办学的主流方向。

2.办学层次化的社会化趋势

所谓办学层次的“社会化”趋势,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指向,一是普高教育逐步向小学、幼儿、特殊教育等专业方向的渗透,由传统培养中师(教育学科师资的)目标开始转向为幼儿园、小学等方面培养人才。在23个样本单位中,办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有南京师大、云南师大,专科的有东北师大、河北师大、安徽师大、天津师大、福建师大等五个样本单位;二是普遍发展的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成人教育领域中,开办教育管理本科专业有18个样本单位,专科有3个样本单位;开办幼儿教育本科有3个样本单位,专科有15个样本单位, 教育管理本科与幼儿教育专科是成人教育发展的两个主导方向。其余相对离散。而自学考试又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专科和幼儿教育专科两个方向,开办小学教育专科自考有9个样本单位,幼儿教育专科自考有7个样本单位。

(二)普遍重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

23个样本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教育系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得到普遍重视,相应建立了固定与临时性的实习或见习基地。有19个样本单位实习对象以中师为主;12个样本单位安排小学和幼儿园实习;8 个样本单位安排有教育行政实习,由此而形成高校教育实习以中师、小学与幼儿园及教育行政实习为主的格局。

以普遍安排的中师教学实习为例,时间多则8周,少则4周; 一般5~6周时间。安排中师实习的19个样本单位中,安徽师大、西南师大等2个样本单位实习安排8周时间;而内蒙师大、广西师大则安排4周时间;华东师大、华南师大、湖南师大、海南师院等4所院校安排5周时间,其余11个样本单位安排实习6周。在学期安排上以第7学期为主,19个样本单位中有14个样本单位的中师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 约占安排样本总数的3/4,而安排在第8学期的有3个样本单位,个别样本单位如海南师院则把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

23个样本单位均建立了自己相应的固定或临时性的教学实习基地。有12个样本单位建立了40个固定的中师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南京师大固定中师基地5个,安徽师大、西南师大、河南大学、 曲阜师大和广西师大固定中师基地4个,其余2~3个。有7个样本单位建立了31个临时性的中师实习基地,其中西南师大临时基地多达10个。有13个样本单位建立了49个固定中学教学实习基地,8个样本单位建立了29 个中学临时教学实习基地。中学固定实习基地东北师大8所,陕西师大10所,南京师大6所,是建立中学实习基地最多的高校;其中陕西师大还有10所临时性的中学实习基地,而华东师大也有5所临时性中学实习基地。

以小学和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是普遍的作法。有16个样本单位安排有51所小学作为固定实习基地;11个样本单位安排46所小学作为临时性实习基地;有19个样本单位安排有68个幼儿园作为固定实习基地,9 个样本单位安排56个幼儿园作为临时性实习基地,23个样本单位中只有上海师大和海南师院没有小学与幼儿园实习基地,首都师大和曲阜师大没有建立幼儿园实习基地。基地建设与这些学校普高教育设置的专业密切对应。

(三)专业设置格局依旧,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

从博士点专业设置看,全国高校教育系科博士教育集中在“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五个专业上。由此而展开的专业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学论、教育社会学、中国教育史、教育哲学、德育原理、学校教育、发展心理学、课程论、教育学基本理论”等10个方面。

硕士教育专业设置较宽,20个建有硕士点单位提供的信息表明,硕士专业设置集中在“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中国教育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基础心理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15个方面,其中“教育学原理”是设点最多的专业,有11个样本单位设有“教育学原理”专业;“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也是硕士专业设置分布较多的专业。但与专业对应的专业方向展开面不宽,一些专业方向的设置与专业同名,几乎一个专业就是一个方向。

各样本单位普高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或自学考试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 心理学”等6个方面,专业设置过窄及其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系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考察分析,不平衡发展的特征十分显著。23个样本单位中,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个,其中两个设在华东师大, 一个设在东北师大;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经费信息不确切,东北师大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集中经费380万元。有9个样本单位设有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南京师大争取到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30~40万的学科经费。 首都师大、华南师大、湖南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内蒙师大、云南师大、河南大学等7所院校也分别争取到1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5个样本单位建立了21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华南师大、华中师大分别拥有3 个校级重点学科,海南师院、广西师大分别拥有2个校级重点学科, 这一信息表明,教育系科在相当多的院校不同程度的受到重视,纳入了学校重点学科发展的宏观规划之中。

与学科建设相对应的是各样本单位教育系科承担的科研项目也表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特征。华东师大、东北师大、河北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等5所高校承担着8项国际合作项目,其中东北师大经费30万元,陕西师大40万元,平均每一项目经费均在10万元以上。除安徽师大、湖南师大、新疆师大、山西师大、海南师院、山西大学等6 个样本单位外,其余17个样本单位均不同程度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的攻关工作。承担国家级课题任务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和南京师大,分别获取资助经费18和30万元;陕西师大承担7项,获取项目经费10万元;华中师大虽然仅有2个项目,但经费额达11万元,它们分别是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大户”。由于样本单位代表着各省级最高教育系科的学术水平,因而23个样本单位都承担着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显示了它们各自在本省的学术活力。其中南京师大承担省级项目60项,经费12万元;东北师大承担36项,经费32万元;云南师大承担5项,经费66万元;湖南师大承担17 项,经费10万元;华中师大承担13项,经费24万元;陕西师大承担五项,经费7万元;华南师大承担5项,经费5万元;河南大学承担4项, 经费4万元;广西师大承担4项,经费3万元。这些样本单位发挥了在本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核心地位。此外,它们也是市级和校级课题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中云南师大承担8个市级项目,经费4.6万元;华中师大承担11个市级项目,经费20万元。这些信息表明,为地方教育事业服务也是高校教育系科学术研究的宽阔市场。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主导去向受专业影响明显

23个样本单位的毕业生去向信息表明,全国高校教育系科培养的学生毕业去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现象。毕业生就业去向与样本单位的办学层次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中师、中学仍然是普高毕业生就业的主导方向。小学与幼儿园则是普高专科教育毕业生的主导去向。硕士以上学历教育的毕业生大多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党政机关以及科研机构就业。去经济部门或独立办学也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

表3 高校教育系科毕业生去向的样本频数比较(注:圆圈中的数字为该方向去向的样本反映数,横栏中的1、2、3、4、5 表示去向由多至少的排序。)

毕业去向 1

2 3

4

5

高校 ①

⑥ ⑤ ③ ④

中师 ⑧

⑤ ③ ① ①

中学 ⑤

④ ⑥ ① ①

小学 ③

③ 0

② ①

幼儿园

③ ③ ① 0

科研机构 0

① ① ③ ④

出版部门 ①

① ①

0 ①

教育行政 ② ② ⑥ ②

党政 ① ③ ②

经济 0 ① ① ①

独立办学 0

0

0

其它 0① 0

0

(五)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

全国高校教育系科的办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教育经费以及教学装备、管理体制等软硬条件。

1.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23个样本单位提供的师资队伍信息表明,727 个教师数据信息中教授121人,占16.7%;副教授264人,占36.4%;讲师265人,占36.4%;助教70人,占9.6%;其它7人,占0.9%,职称结构已呈现出“纺锤型”结构,以副教授、讲师占绝对优势。低职称的助教比例偏低,个别样本单位已经没有助教职称的教师,以教授、副教授、讲师为主。

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十分明显。121个教授中,博士23人,占19%;硕士38人,占31.4%;学士58人,占48%;无学位人员2人,占1.6%。264个副教授中,博士47人,占17.8%;硕士121人,占45.8%;学士92人,占34.8%;无学位4人,占1.5%。在265名讲师中,博士学位33人,占12.5%;硕士学位138人,占52%;学士学位94人,占35.5%。 而在727个在职教师总数中,博士学位教师103名(不包括国外学习博士),占总数的14.1%;硕士学位的教师327人,占44.9%。据此,近2/3 的教师已实现高学历化的转换。

表4 全国高校教育系科在职教师职称、学历情况

教授 副教授讲师 助教 其它小计

博士 23

47 330 1 104

硕士 38 121 138

30 2 329

学士 58

92 94

40 4 288

其它

24

00 06

合计 121 264 265

70 7 727

特别应指出的是23个样本单位教育系科负责人基本实现年青化高学历化和高职称化的变动。23名教育系科主要负责人中大于55岁的仅2 人,占样本数的8.7%;46~55岁的仅有5人,占21.7%;其余16名均为30~45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占69.6%。职称以教授、副教授为主,其中教授11人,占48%;副教授10人,占43.4%;讲师仅2人,占8.6%。学历以博士、硕士为主,其中博士5人,占21.7%;硕士10人,占43.4%。 这批高学历、高职称的年青人主持教育系科的改革与发展工作,为教育系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教师队伍数量作为教育系科办学规模的指标看,23个样本中,办学规模最大的数华中师大教育科学院,在职教工7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9人,讲师26人,助教3人;南京师大教科院57人, 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4人,讲师12人,助教4人。教师规模在40 人以上的还有河南大学、福建师大和广西师大三所院校。其余院校一般规模均在20~40人之间,山西师大仅13人;首都师大为8人(可能为不确定信息)。 即使象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样在学科地位和建设方面具显著实力的教育系科(院),教师规模也在20~30人之间(注:1998年9月, 华东师大教育系与华东师大公共教育学科教学部、华东师大教科所、上海教育学院等单位合并成为新的华东师大教育学系,使教师规模增加到70余人。)。按各样本单位提供的在校普高教育专业学生计算的师生比可以看出,各样本单位之间的规模效益是不平衡的。

2.单一依靠纵向投资办学的模式正在变化,各种不同形式的办学收入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系科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

关于办学经济来源23个样本单位提供的有效信息只有18个样本单位。18个样本单位中,根据经济来源的比例对应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上级拨款为主,这类样本单位上级拨款占主导地位,一般大于80%。如福建师大教育系科经济来源上级拨款占80%,而办学收入仅占20%。二是上级拨款与办学收入并重,这类样本单位上级拨款与办学收入在整个经济来源中占有相同地位,如华中师大、河南大学、陕西师大、曲阜师大等样本单位,上级拨款与办学收入在经济来源中的比例结构处于平分秋色的地位。三是以办学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这类样本单位中如华东师大、广西师大,上级拨款占30%,办学收入占60%,其它非办学或赞助占10%,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高校教育系科办学经济来源的情况。海南师院100%、东北师大99%、山西大学97%、河北师大95 %、天津师大90%、内蒙师大90%、新疆师大90%、云南师大85%的经济来源依赖于办学收入,使其办学的经费来源渠道几乎完全转向市场。从各样本单位反映的教育系科增加收入的经验看,主要渠道是靠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以及自考助学班或硕士课程班、研究生班、成教班,这种办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系科创收的主要形式。

表5 部分高校教育系科办学规模效益的比较

样本 在 职 在 校

单位 教师数 学生数 师生比

华东师大22 200 1∶9

华南师大31 340 1∶11

东北师大28 439 1∶16

河北师大36 330 1∶9

上海师大20 110 1∶6

南京师大57 218 1∶4

安徽师大37 190 1∶5

湖南师大23 2601∶11

样本 在 职 在 校

单位 教师数 学生数 师生比

天津师大33 240 1∶7

西南师大35 400 1∶11

华中师大74 410 1∶6

新疆师大27 150 1∶6

山西师大13 360 1∶28

河南师大40 240 1∶6

曲阜师大31 420 1∶14

广西师大43 300 1∶7

云南师大33 344 1∶10

3.教学科研装备条件正在改善

我们正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迅速发展的因特网络(Internet)技术发展趋势, 除海南师院缺信息外, 各样本单位不同程度装备了以486、586为主要机型的计算机。其中华东师大、上海师大、湖南师大、华中师大、云南师大、陕西师大、福建师大、广西师大、南京师大、东北师大等10个样本单位装备计算机规模变动在28~76台之间,最多的云南师大达76台,华中师大也有50台;各样本单位另一突出的设备是钢琴和手风琴或电子琴,除首都师大、上海师大、新疆师大、海南师院、曲阜师大未提供相关信息外,其余样本单位都不同程度配备了钢琴或相应电子琴、手风琴设备。河北师大钢琴多达30台,华南师大、湖南师大、云南师大、河南大学、陕西师大等样本单位拥有的钢琴数接近或超过20台。各样本单位相应建立教学实验室,云南师大的实验室设备价值 160万元;不少学校如河北师大、湖南师大、陕西师大和内蒙师大等还建起自己的微格教室,其中陕西师大微格教室投入达50万元。这些不完全的数据信息表明,高校各教育系科的教学硬件条件正在朝追赶现代教育技术的潮流和趋势发展。

4.教育系科的管理体制正在变革

在23个样本单位中,已经完成教育科学院建制的有11个,占样本总数的47.8%,它们是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师大、湖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曲阜师大和广西师大;维持系级建制的有11个样本单位,亦占样本总数的52.2%,它们是首都师大、河北师大、安徽师大、天津师大、新疆师大、山西师大、内蒙师大、云南师大、河南大学、福建师大、海南师院和山西大学(注:据悉,到1998年底止,又有天津师大、河北师大完全了教育科学学院的建制。)。学院下系级的设置各不相同,华东师大分设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学系和教育信息与技术学系,华中师大则设教育学系和心理学系。此外,教研室的建制也在变革,有的学校直接表明不设教研室,而一般样本单位教研室3~6个。教研室设置与样本单位开办的专业相关,其名称主要有教育基本理论或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公共教育、比较教育、教育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云南师大设立了“CBE教研室”(即计算机辅助教育教研室), 体现了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敏感与探索。

四、关于教育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针对高校教育系科改革与发展实际,现状调查问卷设计了6 个较为综合的问答题,集中体现在两个命题上,一是现实中存在困难及克服困难的有效经验;二是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法。对这两个命题各样本单位作了不同程度的理性概括回答。

(一)现实性问题与改革措施

关于现实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结构方面,普遍认为现行高校教育系科培养目标过时,模式单一;专业设置陈旧,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杂乱,内容重叠。针对这样的问题,各样本单位都做了些可贵的改革尝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朝着“上岗教师”素质教育目标模式转型;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是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

然而对于专业设置的构想,各样本单位尚未形成适应时代特点的新思路。在你认为教育系科应设置哪些专业的答题中,有的根据教育活动的类型划分专业,如设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有的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专业,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有的根据教育内容的性质划分专业,如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体现时代特征,也有人提出环境教育或环境保护教育专业与健康教育专业等,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现行专业设置相比较,新的思想不多。华中师大提出专业设置应该是“教育学专业+教育类方向(管理、学前、学校、特殊)+辅修专业”的基本模式;华东师大提出“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与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设置框架,这些代表了样本单位对专业设置的考虑。值得注意的是,云南师大提出了“淡化专业,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弹性方向培养人才”的设想。

为克服当前教育系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问卷中对各样本单位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的经验作了调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向21世纪,教育系科发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行的做法是“有选择地引进人才,有计划地培养人才,重用有才干的人才”,塑造一个“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环境。西南师大把师资队伍建设归纳为内涵十分丰富的五个方面,即“一引二稳三培四压五激励”,其中“培养”最重要。华东师大采取在前辈教授的指导下,选留一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建设一门课程,并强调教师要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教学。陕西师大以“留龙引凤”政策,以“传帮带”方式,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以教学恳谈会的途径来建设师资队伍。广西师大舍得将办学收入的钱投入人才资本,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出国进修;利益与贡献挂钩,鼓励青年教师上一线,特别是全校的公共课一线锻炼;实行教学评估督促制度,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些样本单位提供的信息代表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流方向和做法。

23个样本单位提供的信息还表明,师资队伍建设总是置于教学科研管理过程环节之中的。曲阜师大在教学上“强化制度,加强评估,及时奖励,抓好优质课”,在科研上“资助重点,提倡群体攻关,扶持青年”的做法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发展。华东师大则“分块分层,各司其职,教学科研双肩挑,鼓励青年教师,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使其保持在全国教育系科发展的学术领先地位。河北师大则实行教学、学术委员制度,加强教研室建设,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从办学收入中划出一定的资金对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实行物质奖励是各样本单位通行的经验做法。以人为本,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教育系科教学科研的主要途径,而制定规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则体现了“依法治教”的改革新趋向。

(二)发展性矛盾与对策思路

面对21世纪,教育系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各样本单位对此作了轮廓性的回答。南京师大认为主导矛盾是“传统模式的惯性与新师范体系的矛盾”,为此必须彻底走出旧模式;海南师院认为“师范生素质大面积提高与少数中学未来教研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和“教育科学的科学性与社会服务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为此一是要加大公共课改革力度,设置为中小学服务的“精品专业”;二是“中心学校”(指在教育学科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高校)突出科学发展,“周边学校”(指一般地方院校)则探索市场化道路,以实现校际间的合理分工;华南师大认为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是教育系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教育系的培养目标应放在“教师资格培养、中小学教育研究人员”上面;山西师大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老问题仍然是教育系面临的主要矛盾,为此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或参与教育实践的措施;云南师大认为“专业设置的计划审批与市场需要的灵活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和“课程体系的陈旧性与时代对教育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山西大学也认为目前教育系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社会的不断需求与教育系难以适应这种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立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去解决教育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大教育观出发,在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同时,不断向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方向发展,拓宽教育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建立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体制;华东师大认为主导矛盾是“专业理论研究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矛盾以及专业研究与参与教育决策的关系”,解决办法的关键在于“参与”政府教育决策;而湖南师大则归结于教育系科的“定位”问题,这取决于整个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些信息比较精炼地概括了面向21世纪全国高校教育系科发展面临的挑战,针对主要矛盾,不少样本单位呼吁国家对教育科学发展要“增加投入”,教育系科的培养目标要“重新设计”,专业设置要“调整优化”,管理体制要“改革完善”,教学改革要“深入开展”,以此来提高整个教育科学的学术水平,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使高校教育系科成为教育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基地。

标签:;  ;  ;  ;  ;  ;  ;  ;  ;  

我国高校教育部门现状的调查研究_云南师范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