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大趋势_哲学论文

走向生活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大趋势_哲学论文

走向生活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论文,主义哲学论文,总体论文,走向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等当代西方哲学流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其崭新的视野、崭新的概念和崭新的理路,不仅冲击着西方哲学长达两千多年的理论模式和理论内容,而且也搅动着西方文学、艺术、宗教和伦理等各种文化形式。这股引起西方文化深层震憾的哲学思潮,究竟怎样理解和表达着它发生于其中的现实生活?这些肯定异质、追求多元的哲学流派,究竟怎样汇集在一起?它们发展的总体趋向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成为从根本上把握后现代主义哲学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关键。

一 面对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纷繁复杂的理论表述,人们往往感到扑朔迷离,但是一个贯彻于各种理论中的基本原则却清晰可见,即反对始于古希腊哲学、经笛卡尔和康德等人明确建构的主客二元论。伽达默尔关于“游戏”活动、艺术真理和理解是自我存在等问题的论述,德里达关于摧毁语音中心论或逻辑中心主义的论述,罗蒂关于否认观念作为自然之镜的论述等等,都清楚而坚决地“破坏了他们认为是西方智力传统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论。”〔1〕二元论作为在主体与客体分离对立中提出和解决哲学问题的理论模式,被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看成西方传统哲学步入迷途之源。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寻求现象背后自在实体的本体论,反思人们思想观念的抽象认识论,以及把人们引向命定论的决定论等等哲学观念,都是以承认客体自在性和观念自明性的主客二元论为前提的。二元论不仅为人们设定了一个确定的客体,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人们去追求客体的本质与规律,进而达到对客体的控制与征服。二元论既是思辨形而上学的基础,也是把人类社会引向异化境地的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的基础。所以,要推翻束缚人们思维的西方哲学传统,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破除二元论。

后现代主义哲学如此坚决地反对主客二元论,是西方哲学在当代发生的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是在西方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基础上,西方哲学为提出一种新思维方式而作出的理论抉择。更明确地说,它是西方哲学对西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移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概括。

事实上,作为西方哲学主流的哲学流派,从来都以不同形式思考着如何回答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连被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的西方传统哲学也是如此。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分有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四因说,洛克的观念论和康德的主客双向建构认识论等等,实质上都是在以主客二元理论模式表达着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是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丹尼尔·贝尔看来,前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通过机器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这两种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人作为主体同自然作为客体的主客二元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成了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主要任务。

当哲学把理论焦点聚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时,哲学实际上面对着以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为目的的生产世界。在生产世界中,自然作为征服对象,不仅是确定的实在,而且有独立于主观的自在规律。只要人以明晰的观念把握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就可以通过物质力量实现获取利益的目的。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不过是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并且反映了生产世界的本质关系。进一步说,传统哲学的历史观也同生产世界的本质要求相一致。传统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规律、社会本质关系和内在结构,这不过是以生产世界为基础而产生的对待人与社会的态度和观念。其目的在于控制作为对象的人和社会,以使生产能在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中进行。

进入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主要矛盾由人与自然关系转变为人际关系。丹尼尔·贝尔认为这种转变是深刻的本质性转变,它使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这是一个物质财富匮乏问题基本解决的富裕社会,是一个如何协调人际关系,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达成人际交往、沟通、共识的信息社会或交往社会,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第三产业,并且获得越来越多闲遐时间的社会。

在后工业社会中,西方哲学不再专注那个以获取财富为目的,具有征服和控制性的生产世界,而是转向了人际交往的生活世界。用胡塞尔的话说,这是一个别人和我一样都是主体的周围世界,是一个如何把别人当成我一样去理解和交往的日常世界;用马尔库塞的话说,这是一个把自然不是作为征服对象,而是作为人的生命环境和社会不可分割构成部分的整体世界。

应当指出,西方哲学家如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等人,在讨论生活世界时并没有认为它在现实中可以同生产世界相分离。而是认为生活世界乃是哲学和人类精神视野的一种转移,或者说是理论思维对现实世界某一方面关注的转移。事实上,生产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现实世界两种基本维度,是人类生活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展开,它们在现实中是同一个过程。只是何种关系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这两方面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突显与隐退。

当以人际关系为主要矛盾的生活世界出现在后现代主义哲学视野中,传统哲学二元论的理论模式就立即暴露出它的种种缺陷。因为,作为征服对象和控制对象的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哲学视野中退隐出去了,所以,主体与客体二分对立的思维方式就失去了效用。哲学只有从客体自在性和观念自明性的主客二元论中超越出来,才能理解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生活世界。于是,以主体间关系(即人际关系)为内容的新理论模式,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二 以个体交往为主要内容的生活世界,缺少一个具有稳定本质和规律的自然对象,于是传统哲学在思考生产世界时所能捕捉到的确定性、外在性一下子就消失了。相反,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野里,由个体自主交往活动而构成的生活世界,处处是个性、异质、多元、偶然、分延、循环、变动和选择,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等二元论模式中的范畴再也无法说明这个没有实体也没有中心、千变万化而趋向无限可能的世界。于是,摧毁传统哲学理论模式,重新理解和重新阅读作为现实生活主要方面的生活世界,成为各派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共同任务。

哲学解释学把作为人类意识活动本质的理解从传统认识论中提取出来,认为“理解从来不是一种达到某个所给定‘客体’的主体行为,而是一种达到效果历史的主体行为。”〔2〕效果历史是主体的视界融合,是不同主体在传统与成见中对符号或文本意义达成的一种约定和共识。它处于不断地生成与创造的可能性之中,并随着语境、心境的变化而重组和升华。这样,哲学一直在主客关系中研讨的,以把握客体确定本质为目的的认识论问题,便转变为在主体间关系中展开的、以捕捉不断生灭的意义为目的的理解论问题。于是作为传统哲学主要内容的认识论首先被移入一个相对的、不确定的世界之中。

后结构主义对语音中心论或逻辑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质上试图从否定实体自在性与观念对客体反映的自明性出发,从根本上取消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合法性。由于客体自在性被否定,语言中的客体在场性就不攻自破,因此,无底棋盘上的游戏就只能是以自身为根据的无实体支撑的无限变异和不断分延的过程。在游戏中不是玄思那外在于游戏者的实体,而是游戏中生生不已的意义。阅读与写作都不是简单地认知对象和描写对象,而是拆构、重建和创造,是读者和作者生命潜能的发挥与升华。

新实用主义保持老实用主义注重实际功效的传统,直面生活过程阐发生活实践的非二元性或具体性。罗蒂对新实用主义原则作了三种概括〔3〕:第一,实用主义只是运用于真理、知识、 语言和道德这样一些观念的反本质主义,即放弃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心与物的二元论区分。第二,实用主义否定主客二元对立,但不否认真理的存在,不过实用主义所说的真理与人的价值评价和道德信仰是统一的,因此,实用主义反对价值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区分,真理“都是对各种具体可选择物的相对引人之处的思考。”〔4〕第三,在理论研究中, 理解与解释是一种趋向自由的对话,它不受来自客体本质与心灵镜象的制约,对话是对无限生成着的意义的追求,作为一种无止境的可能性,人们在对话中放弃了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目的的追求。

总之,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在摧毁主客二元论的共同斗争中,通过不同侧重点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对客观本质的玄思走向了对经验现象的体验与理解。这样一种变化使后现代主义哲学同传统哲学呈现为十分不同的面貌或特征。伊哈布·哈桑概括了后现代主义的十一种特征: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和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和参与、建构主义、内在性等等〔5〕。他认为这些特征最基本的是不确定性和内在性。 “所谓不确定性,我指由下面这些各种不同概念所共同勾勒的一个复杂范畴: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散漫性……”,内在性则被解释为:“传播、相互作用、交往和相互依赖”等等〔6〕。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正是表征了生活世界同生产世界的不同特征,这进一步说明后现代主义哲学走向生活世界的总体趋向。

三 从后现代主义哲学提出的理论问题和阐发的理论观点,即从它的理论内容上看,转向生活世界的趋向就更加明显可见。

翻开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的理论文献,一个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对语言问题的关注代替了对观念问题的沉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学转向。人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始于弗雷格,并由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等人进一步推进。其实,分析哲学的语言学研究并不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转向。分析哲学虽然把语言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它们是在传统认识论框架中展开对语言的研究,它们提出的问题是使语言明晰、准确,以便象数学那样精确地把握对象、建构科学知识。因此,分析哲学的语言学研究是在主客二元论框架中展开的,在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上都同传统哲学没有本质区别,并且其目的仍然在于趋向科学世界,实质是现代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在观念论或哲学理论上的要求。

具有哲学变革意义的语言学转向发生在分析哲学之外。当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把语言看成人的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试图通过对语言问题的研究而把握生活世界时,这时语言学研究才突破了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论传统。包括福科、德里达和罗蒂等人在内,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语言学问题同观念论问题有本质不同。观念论以主观同客观分立为前提,并以澄明观念把握客观本质为目的;而语言学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世界,因为语言是表达、对话、交流,是人们之间交往、沟通的过程,面对语言人们理解到的不是本质而是意义。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所关注的语言是日常语言,而不是那些以表达主题化概念为使命的科学语言。

从科学语言到日常语言,标志着哲学从对科学世界和生产世界的迷恋转向对生活世界的关怀。这点在后期维特根斯坦那里表现最为清楚不过。伴随观念论向语言学的转向,哲学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转变:从实体论转向存在论,从认识论转向理解论,从绝对论转向相对论,从决定论转向选择论等等。

伽达默尔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基本关系并不意味着世界成为语言的对象。倒不如说,认识和陈述的对象已经包括在语言的世界中。”〔7〕这就是说,语言是观念世界和实存世界的统一, 面对语言就是面对作为统一整体性的现实生活,就是面对主客未被分裂的生活世界。因此,日常语言学转向的同时就是实体论的消退。

如果作为客体本质的实体不再被追问,那么以更有效达成主体观念和客体本质统一为宗旨的认识论也要被冷落。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展开于人际间、人与自我意识或自我创造物之间的理解问题,而不是指向客观对象的认识问题,即认识论转向了理解论。

认识论追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理解论追求的是在语言与符号中领悟意义。本质是外在的和确定的,而意义则是内外难分的、生灭不定的。本质可以被看作同人的价值评价无关,而意义则无法同人的价值评价分开。认识论力图排斥人的情感、意志、本能,主张从传统、成见和时间间距中超越出来,以便建造出一个普通的、绝对的知识世界。理解论则充分肯定人的情感、意志和本能等被视为非理性因素在理解中的作用,认为传统和成见不可超越,时间间距不仅不能湮没意义,反而能使意义更加丰富,承认这些因素就是肯定了不确定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相对的生活世界。

一个没有实体、在多元变化中的相对世界,表现在历史观上就是一个选择、创造、没有统一模式的非决定论世界。伽达默尔把历史解释为“效果历史”,德里达把历史看成创造性的解读,都是在强调历史的选择性,历史决定论被消解了。

四 后现代主义哲学在理论问题和理论内容上的深刻变化,必然要反映在它的理论形式上。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形式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它因回答问题和阐述内容不同而引起概念名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达方式的变化。在传统哲学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是逻辑演绎,在逻辑推论中揭示概念间的因果联系,而达到对客体或观念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进而保持着哲学论述的客观性;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意义阐释,力图突破因果联系的说明,在不确定性中给出种种可能性的理解与解释,尤其注重并明确肯定各种阐释的价值评价性,突出了哲学论述的主观性。

理论形式的变化还表现在“元语言”的消解,使哲学从专业化走向泛哲学。在传统哲学中特别在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科学主义哲学中,哲学语言由于同日常语言的不断分离而日趋专业化,其实质不过是哲学思维按照科学思维模式,在对某种抽象主题专门思考中而不断地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进入了一个以抽象概念展开着的哲学世界,实质是科学知识世界在哲学上的表达。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论述中,我们看到非专业化的哲学倾向日趋明显。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把哲学的深层问题表述于对艺术经验和艺术发展史的批判中,福柯在研究欧洲精神史中阐述了他关于理性观念的反思。在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中,虽然能看到大量元哲学语言,但那些元语言是作为消解对象而被论述的。正是在这部震撼英美分析哲学的著作中,罗蒂提出:应当消解哲学同文学的界限,实现二者联姻。并进一步主张:哲学不是类似科学的体系哲学,而应当是同各种文化层面和文化形式平等交流的对话哲学。

哲学以对话形式出现,使其失去了知识基础地位和理论指导功能,这正是罗蒂等人的明确主张。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把哲学看成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让哲学象教师一样去指导其他文化形式,是哲学模仿科学思维的一种幻想。哲学给出的种种概念和命题,不具有离开人们主观选择的绝对客观性。它给出的原则和方法也没有一般适用性。费耶阿本德指出:“理性不再是指导其他传统的力量。它本身只是一种传统,它要求进入舞台中心的权利与任何其他传统同样多(或同样少)。”〔8〕这里的理性是指科学理性或按科学模式建立起来的理性哲学。 费耶阿本德进一步的主张是:哲学、科学以及其他学科都是一种传统,它们所使用的不同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地位和根据。不同方法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所以,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性的自由展开,方法应是多元的,理性、科学和传统哲学既没有基础地位也没有统治其他文化形式的权力。

哲学的崇高地位和神圣功能都被剥夺了,它仅仅成了一种文化视野,一种同其他学科有平等地位的理解方式和言语方式。这样一种哲学是文化中的哲学。它从文化巅峰上的坠落,使当代文化变成了“后哲学文化”。但后哲学文化不是没有哲学的文化,而是一种新哲学在其中发挥新功能的新文化。哲学的新功能是“教化”,是在同其他文化形式乃至同生活世界的人们进行对话中,通过对生活意义的捕捉和阐释,使个体、社会或人生达到自我升华。

五 全面走向生活世界,虽然这是由后现代主义哲学来完成的,但是它的开端却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维柯提出要建立新科学,要通过语言、艺术、神话来理解人;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等人把维柯的主张贯彻到狂飙运动中,他们反对科学理性对人类文化的统治,提出从整体上理解人生,主张用审美理性来超越主客二元的科学理性,进而使哲学能真正关心人、教化人;狄尔泰则更明确地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

这说明,当哲学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个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上时,它并没有忘记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关系的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这不仅因为人际关系作为现实在不断地昭示和引起哲学的注意,而且还因为哲学追求整体的本性,人际关系作为人们最切近的关系也要不断地进入哲学的视野。当人际关系没有被作为主流的哲学关注时,不是它被哲学忘记了,而是因为它没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未被哲学作为主要问题加以思考和阐述。

在欧洲文化为自然科学的成就而沉醉,一心专注生产世界或人与自然关系之际,能同时涌流着维柯等人关心生活世界、进入生活世界的哲学思潮,这说明哲学趋向生活世界有其不可避免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一旦遇到适宜的现实条件就会得以展开。以人际关系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后工业社会,正是哲学展开趋向生活世界文化逻辑的现实基础。

如果承认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关系,肯定它们展开的生产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那么,不仅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仅注意人与自然关系和生产世界是片面的,而且后现代主义哲学仅注意人际关系和生活世界也是片面的。

全面的哲学理论应当既注意人与自然关系和生产世界,又注意人际关系和生活世界,应当在主客关系同主体间关系的统一中展开哲学理论模式。然而,应当毕竟是一种理想,它必须有其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才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当哲学从对生产世界的沉醉中清醒过来,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时,遇到许多新奇与困惑,难免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思考这个身在其中却有几分陌生的生活世界。

从现代社会生活去考虑,富裕的生活和越来越多的闲遐时间,不仅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而且也使人们腾出更多精力去思考那些日益突显的人际矛盾。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生活世界各种问题的热衷和关注,不仅是哲学思考世界必然要展开的逻辑环节,也是现实生活对当代西方哲学提出的要求。只有现实世界既消除了物质生活贫困也赢来了人际关系和谐,哲学才能有可能将自己的视野从单向度的关注转为双向度的展开,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人与人,才能得到哲学公平而全面的关怀。

注释:

〔1〕约翰·W·墨菲:《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意义》,转引自《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二版序言,十字路出版公司, 1989年版。

〔3〕罗蒂:《实用主义的后果》,转引自《社会与思想》,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4〕同上书,第24页。

〔5〕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 转引自《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第125-131页。

〔6〕同上书,第119-120页。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8页。

〔8〕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年版,第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走向生活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大趋势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