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_油价论文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原油价格论文,走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回顾

在世界石油工业140多年的历史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过5次油价的剧烈变动。最早的一次是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中东战争造成世界石油减产,原油价格每桶3.11美元猛涨至11.65美元,上涨3倍多;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底至1980年底,两伊战争造成石油减产,世界原油价格由每桶13.34美元上涨至每桶43美元;第三次是1985年底至1986年10月,由于世界原油需求锐减,原油价格由每桶28美元暴跌至每桶6.8美元;第四次是1996年10月至1998年12月,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石油需求下降,原油价格由每桶23.5美元下跌至10.6美元;第五次就是1999年初至今的这一次石油价格波动。本次石油价格波动始于1999年2月,当时原油价格每桶约为10美元,为近30年来的低点。以后又逐渐上涨、有涨有落,2000年全年布伦特原油平均价为28.53美元。

1999~2000年世界石油价格的暴涨及回落,有多方面的原因及深刻的历史背景。据分析,此次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1999年3月达成的减产协议,日产量因此比上年减少430万桶;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快于预期,特别是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经济的强劲升势及日本“后泡沫时代”的结束,导致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增幅加快及石油市场供求失衡。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国际投机资本的凶猛炒作是此次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一直被国际投机资本所控制,石油在世界经济升温的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国际垄断资本期货炒作的最佳商品。此次国际石油价格骤升及骤降的主因便是国际市场上数万亿美元游资的兴风作浪。

二、200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进入新千年以来的第一个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原油价格连续4周上扬。2001年1月份的第4周,总部设在维也纳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处宣布,本周该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为每桶25.41美元,比前一周的24.25美元上涨了1.16美元。1月15日,英国伦敦市场北海布伦特原油每桶26.02美元,美国纽约交易所期货价每桶30.05美元,亚洲市场俄塔克原油每桶26.25美元。1月26日,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为每桶29.78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也达到每桶26.97美元。

对2001年全球原油价格的进一步走势,众多研究机构都相应作出自己的判断,“看涨”与“看跌”的不相伯仲。笔者认为,2001年第一季度,国际油价将由2000年底的低位快速回升,至相对高位后横盘;2001年全年石油平均价格应在25~30美元之间,波动幅度比2000年将明显减小。作出如此判断,是基于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全球石油供需状况、产油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原油产量政策等因素。

首先,世界经济2001年增长趋缓将抑制油价暴涨。据世界银行新近预测,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由2000年的4.1%下降至2001年的3.2%,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由2000年的5.3%下降至2001年的5%。而据亚太经合组织预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由2000年的5%降至2001年的3.2%。世界经济增速下降大大降低了全球油价飚升的可能性。

其次,世界石油需求持续上升将使石油价格维持相对高位。据国际能源组织估计,2000年世界原油平均日需求量为7580万桶,而供应量仅为7296万桶,缺口近300万桶;预计2001年世界原油日需求量将比2000年至少增加190万桶,达到7770万桶,而供应量仅能上升到7472万桶。需求的持续上升并超过供给量,是拉动国际油价向上攀升的重要力量。

第三,石油输出国组织及产油国的限产政策制止油价下行。2001年1月1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部长级会议决定,从2001年2月1日起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50万桶,即由1月17日的日产2670万桶(不含受联合国制裁的伊拉克的230万桶)减为日产2520万桶。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1%左右,石油储量为全球的79%,因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减产行动,从长期看将会导致全世界燃料价格上涨,对2001年的全球石油价格将起到制止下滑的作用。

综合看来,2001年及其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国际原油价格,将因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保价、全球原油消费上升等因素而在较高价位上振荡。

三、维持高位的国际油价对我国的影响

(一)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大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仍为石油净出口国,从1993年开始,我国沦为石油净进口国,且净进口量日益增大(见表1),特别是2000年净进口量比上年增长0.338亿吨,增长幅度高达92%。

(二)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油品价格的影响

国内外石油市场的接轨,使国际原油价格涨跌对我国油价波动的联动作用加强。1998年6月份,国家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国内原油价格随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每月调整一次,但成品油零售价格却仍然实行指导价。面对国际石油市场剧烈的价格波动,国内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两者出现倒挂,导致国内炼油企业出现行业性亏损。鉴此,1998年11月、1999年2月和5月,国家先后3次调高国内成品油出厂与零售中准价格。经过调整以后,汽、柴油的提价幅度分别达到33%与28%。1999年7月,国家计委决定今后国内成品油基准价将依据国际市场价格每月调整一次,这使国内外石油价格完全接轨,也使得我国经济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加深。

2001年2月5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下调成品油价格,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二次抽价调整。此次油价以公升为单位全部降到3元以内,如90号汽油由每公升2.76元降至2.63元,93号汽油由每公升2.96元降至2.82元,97号汽油由每公升3.08元降至2.94元。虽然油价下调,但由于油价2000年涨幅较高,因而目前的油价仍比1999、2000年同期高出很多。据悉此次调价是根据国际市场近期油价及国家调整成品油价格的最新要求等因素进行的。

(三)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由于石油是工业社会应用最广泛的基础能源,一旦基础波动,经济的相关产业都会受到影响。1999年以来的油价上涨,对世界各国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如对大量依赖进口原油的印度、泰国、菲律宾以及韩国等国的影响较大,而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响程度稍小。即便如此,来自美国的数据也表明: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将导致通货膨胀上升0.5%,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0.5%,经常项目逆差增大。2000年的高油价也使欧盟各国通货膨胀率超出了欧洲中央银行预定的2%,在2.4%,欧元大幅贬值。

2000年的中国经济,是否因国内外石油涨价而受影响呢?影响程度如何?专家们测算,调价后的2000年第三季度,国内石油价格上涨使劳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从绝对数来看,2000年全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因此而上涨约2000亿元,即在全部的工业总产值中,将包含有石油涨价带来的2000亿元价格泡沫。国内石油调价(升)抑制了社会需求增加,部分抵消了扩张性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的作用,致使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少增长近1个百分点。2001年初国内油价虽然下调,但价格基数仍然较高,相当于上年同期的120%以上,因而2001年我国物价仍有较大的上涨压力。2000年我国经济的回升得益于若干经济复兴的因素,如恢复性因素、外部性因素、政策性因素等,这些因素推动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而2001年在石油价格相对较高、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均有可能下降,除非有新的力度极强的扩张性政策出台,否则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将会低于2000年,重新跌落至8%以下的增长通道。

石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我国在步入石化工业时代的同时,也就步入了石油短缺时代。有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对石油的需求量还将迅速上升。到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石油供需缺口将达1亿吨,占消费总量的40%;到2020年缺口将上升到2亿吨,占消费总量的50%。这些制品当然主要依靠国际石油市场。而据美国能源部、标准普尔DRI、国际能源机构IEA等估计,2005~2020年间国际油价大致处于每桶20~30美元之间。因而,从中长期看,国际油价及国内油价可能长期在高位徘徊,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滞胀压力。

四、我国应对高国际油价的若干对策

(一)近期对策:采取规避风险的策略,降低高国际油价对国内经济的损害程度

高油价除了对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等原油生产行业有利外(2000年该行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净增583.4亿元),对整体国民经济造成损害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减少高国际油价对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近期内可采取如下对策:

1.利用期货套期保值,规避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在净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逐年上升的形势下,我国应尽快建立面向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风险采购机制”。为防止2001年国际石油价格的再次剧烈波动,国家应从全年的石油进口量中划出一定比例,由专门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运作的大型国际贸易公司,通过到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高抛低吸”和从事期货“套期保值”以及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建立多角化的战略联盟等风险投机运作方式进口石油。国家应协调有关部门如财政、银行等支持石油的“风险采购”。

2.建立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国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并控制过高油价的产生。因我国企业承受高石油价格的能力较弱,国内石油价格如果完全放开并与国际接轨将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较高的“石油风险”,所以2001年内国家计委等政府部门应阻断国际石油价格骤涨或骤跌对国内石油市场的直接冲击,建立石油价格国际传递的“缓冲机制”,避免可能的国际石油危机对国内居民心理及实质经济的严重损害。

(二)中期对策:增加国内石油产量,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提高应对国际石油冲击的能力

我国已连续14年保持世界第五大产油国地位,但石油消费量现今已比产量高30%,加快油田开发与生产,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时不我待。我国沿海、近海一带石油开发已有较大进展,如渤海油田绥中36-1二期工程,新建7个平台,将于2001年12月底投产,高峰年产量406万吨;秦皇岛32-6油田,新建6个平台,预计2002年10月投产,高峰年产量338万吨;蓬莱19-3油田,2004年全面投产,高峰年产量将达1300万吨。为了继续增加国内原油产量,应大力动员科研部门、采矿、金融等多种力量共同协作,联合攻关,改造老油田,开发新油田,推进石油工业的“第二次创业”。

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现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早在1970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能源政策与保护法律(EPCA)》,并正式授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目前这一体系已日臻完善,仅其中的石油储存周转量就可维持全美3个月的需求。我国目前的石油储备仅能维持一周的需求。未来5年内,我国应借鉴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起包括商业储备与战略储备、产品储备与资源储备在内的“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并制定相关的石油开发、保护、储备、进口、配置等制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

(三)长期对策: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发展中的“石油困扰”

1.加快对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源与市场条件,天然气、煤炭对石油进行替代的潜力较大。据有关专家预测,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将会超过煤炭与石油。我国天然气、煤炭储量较大。天然气目前开采量较低,2000年只占能源消费的2.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在未来15年里建成全国天然气工业体系,则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将占到10%~20%。我国煤炭开采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煤炭液化技术也日臻完善,发展煤炭液化工业应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世界经验表明,凡开发利用替代石油的多种能源的国家,其石油消耗率已低于经济增长率,如英国的石油消耗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2.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美国等发达国家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取代,能耗高的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能耗低的服务业占75%以上;2000年美国经济总量比1970年增长了135%以上,而石油消费量仅增长16%。我国由于传统产业比重高,新经济才起步,每百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用石油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2.31倍。发展“新经济”,推行“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由工农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转移,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标签:;  ;  ;  ;  ;  ;  ;  ;  ;  ;  ;  ;  ;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_油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