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儿科 天津 3018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婴儿喘息性肺炎采取两种吸痰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提升临床治疗的水平。方法:将2016年11月1日~2017年3月31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6月龄以内的喘息性肺炎患儿60例纳为参研样本,按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行常规经口吸痰法,后者则采取气管吸痰法。经统计学分析并对比两种吸痰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吸痰后2 h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吸痰副作用发生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气管吸痰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吸痰方法。
关键词:小婴儿;喘息性肺炎;经气管吸痰
喘息性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而引起,常见于 2 岁以内婴幼儿中,其中 2月龄至6月龄的婴儿具有较高的发生率[1]。喘息性肺炎具有极其复杂的发病机制,诱因诸多,患儿临床表现通常为咳嗽、肺部喘鸣音以及喘憋等。因此,将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并使其小气道梗阻尽快解除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所在,在患儿临床护理中,有效吸痰至关重要[2]。为明确吸痰措施对婴儿喘憋性肺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儿科对住院期间喘息性肺炎小婴儿采用了气管内吸痰方法配合常规吸痰法,缩短了病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选取2016年11月1日~2017年3月31日在我科儿科住院的喘息性肺炎小婴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9天~6个月,除常规采取抗炎、化痰输液治疗及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外,均需吸痰辅助治疗,排除过敏体质及对药物成分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以及吸痰时间、次数等)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吸痰次数、吸痰时间比较
1.2 方法
1.2.1操作前,两组患儿均进行氧气雾化吸入,安静状态下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再次前提下:对照组:行常规吸痰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行气管内吸痰,治疗时由两人协同操作,其中一人站于患儿右侧,使患儿维持平卧或侧卧头部向一侧偏移,将一小圆枕放于肩颈部,双臂压住患儿双上肢,双手固定患儿头部;操作者于患儿头部部位站立,将吸痰管插入至咽喉部,若患儿发生呛咳,需将吸痰管再插入1.5cm~2cm,确保其气道内分泌物吸尽。
1.2.2 两组患儿均在吸痰操作后2h再次监测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全部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优势明显,组间对比构成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2-表4):
表2 吸痰前后两组呼吸监测结果对比(次/min)
3 讨论
喘憋性肺炎属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好发于两岁以下的儿童中,有资料显示,其主要病因为鼻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病变会对患儿毛细支气管造成侵犯,导致其黏膜水肿、充血,气道狭窄;亦会增多炎性分泌物,引起平滑肌痉挛等。患儿会表现出一系列诸如呼吸困难、喘憋和低氧血症等表现,病情进展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呼吸衰竭与心衰,若未及时接受救治,部分患儿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当下干预喘憋性肺炎措施包括镇静解痉、吸氧以及抑制炎症[3]。
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吸痰法,而实验组实施气管吸痰法,结果显示气管吸痰法治疗喘憋性肺炎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实验组总疗效高达 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2.5%,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此外,两组吸痰后,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明显改善,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从中不难得出,气管吸痰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时,还需提高对患儿的护理,其能够强化疗效,保障良好的预后,具体护理措施有:患儿一经入院,临床护理人员便需向患儿家属耐心简单介绍医院和对应科室的情况;入院1d内,护理人员应完善患儿各项检查,详细向家属讲解有关小儿喘憋性肺炎的疾病知识。开展护理工作时,应维护患儿的中心地位,尽可能顺从患儿,接受其合理需求,依照患儿的个体化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策,确保患儿维持良好的情绪与心理状态,使其精气神达最佳状态。此外,治疗时临床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儿正确饮食。多数肺炎是因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重症肺炎则是因病原体自身及其对机体免疫反应产生激发,由两者相互作用造成[4-5]。由此可见,明确病因开展治疗,做好全身有效预防对促进患儿尽早康复有关键作用。将全面综合护理施行于患儿中,统筹考虑患儿需照护的部分,进而由全局改善疾病。其中环境护理能够为患儿创建清洁清新的就医环境,避免细菌滋生,减少感染,可发挥出推动康复进程的效果;而健康宣教的实施,可增强家长对疾病的了解,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积极参与患儿的治疗及护理中,有效防治;开展心理护理,可使患儿维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配合度,加速康复。综合护理的运用,亦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有效积极的吸痰措施联合周到舒适的护理能够使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增强临床疗效,建议更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红 .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护理 [J].中国社区医师,2009,10(1):597.
[2]陈海平.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婴幼儿肺炎100 例疗效观察 [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27(3):280-281.
[3]郜毅青.喜炎平注射液对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分析 [J]. 当代医学,2012,18(17):134-135.
[4]程亮霞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0):64-65.
[5]闫志芬 .护理干预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探讨 [J].中外医疗,2013,2(22):166-167.
作者简介:闫津丽(1985-),女,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闫津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患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性肺炎论文; 肺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方法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