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_研究生论文

试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知识结构论文,研究生论文,能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4月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方案。修订后的目录,学科门类由11门增加到12门;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到381种。这次修订学科、专业目录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培养研究生的口径,打好理论基础,使研究生具有较宽厚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未来研究生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影响这些结构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来设计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以达到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本文想就这几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意见。

二、影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研究生阶段也不例外。根据一般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教育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教育目标的设定又受到社会需要的制约,课程本身又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就某一个阶段学习来讲,课程设计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基础,如图1所示。

当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程度是错综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同时研究生能力结构的形成也不完全是靠课程,还要靠科研和其它实践活动。图1中的课程是扩大了的概念。 以上是一般的关系,具体到当代,面向21世纪,影响我国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有如下主要因素。

图1

(1)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教授的分析,本世纪50年代至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5 次伟大的革命。知识成倍增长,新学科不断涌现,无不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别是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更要求研究生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2)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80年代以后,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的局面已经结束。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入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能站在科技的制高点上,谁有足够的人才,谁就能稳操胜券。研究生的培养就要瞄准21世纪的竞争,培养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的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才。

(3)人类面临的种种困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固然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态失去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受到严重威胁。解决这些困难固然仍然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人类自身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至于由于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引起的享乐主义滋生、个人主义膨胀、道德水准下降等社会问题,更需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来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

(4)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挑战。我国的教育, 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强调统一性,缺乏灵活性;强调专业性,忽视通识性。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品质。我国研究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能力,便于选择多种职业。

(5)“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而且民族文化传统中既包含着民族的精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包含着某些封建的糟粕或者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因此对待文化传统,既不能抱虚无主义态度,一概否定,又不能不加区分地全盘继承,而是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必然会带来西方文化,因此中西文化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对待西方文化,我们也应该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优秀的我们要吸收,以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拙劣的要排斥,或者有些文化在西方是适宜的,但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也要加以选择和改造。

研究生教育处在文化教育的最高层次,必然会遇到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因此在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中人类文化的内容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

(6)我国教育的现状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本科生阶段专业面太窄,知识基础不够宽厚。如果再追溯到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两者造成研究生的基础先天不足。如果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再不重视加宽加厚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培养,将来他们研究的后劲就会不足,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以上种种因素都在影响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我们在探讨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教育目标的重新设立

探讨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首先要确定研究生的教育目标。

追溯历史,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发展的,它最初开始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主要是为提高大学本科毕业以后的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前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以后,大多在大学任教,但是到本世纪60年代,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研究生教育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人才,随着60年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经营部门的应用,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都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学位授予的领域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重视文理科学位,重视学位的学术性,但从60年代开始,专业学位受到重视,而且发展很快。其原因就在于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学位获得者的就业领域已经不限于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而是扩大到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工业和商业领域。这种变化不能不引起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研究生教育的专业领域很广泛,各个专业的教育目标不同,它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自然也会不同。另外,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不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不同,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会有区别。在中国,由于硕士学位是一级独立的学位,这种区别就会更大一些。但是尽管如此,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对它的教育目标总有一个基本设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硕士学位的要求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学位的要求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这可以说是中国对研究生教育目标的设定。其他国家或学位授予单位也会有不同的教育目标的设定。例如美国L·威尔逊于1979 年曾将美国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归结为三条:(1 )彻底掌握本学科某一专门化方向的知识;(2)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熟悉相关领域;(3)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1]。

以上都是对研究生教育目标最一般的确定。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上述各种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因素使教育目标具体化。我认为,在当今时代,在研究生教育目标上还应有如下一些要求:

(1)要把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 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知识,以便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2)除了掌握本学科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外,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以便拓宽视野,适应科技发展高度综合的趋势,从事跨学科的研究。

(3 )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研究生要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以提高研究生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增强社会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心。

(4)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精神。

(5)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

四、21世纪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初步设计

钱学森教授把人类科学知识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即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技术科学和系统工程六个门类。他说:“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六个组成部分,概括一切的是哲学,哲学通过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指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座桥梁和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联接,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数学科学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用的学问。在这三大类学科之下,介乎用来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之间的技术科学……在工程技术问题中新起的一大类,是各门系统工程。”[2] 除了上述分类以外当然也还有别的分类方法。

能力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把人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前者是人们为完成各项活动所均需具备的,后者则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若要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诸种结构要素的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结构。加涅把后天习得能力分为五种: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心智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样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运动技能——以肌肉协调为主的能力;态度——增加个人对人、事的积极或消极反应的强度的能力。[3] 以上有关能力的分类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把能力看作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来说的。如果按照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来分类,可以将人的能力分为三个方面,即:

(1)对外界客观世界的关系方面的能力。 包括:认知能力——即接收、加工、贮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即改造世界的能力。

(2)自我控制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自我控制——即调节心理的能力。

(3)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方面的能力。 包括:组织(行政)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能力。

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其中尤以认知能力为基础,认知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也能相应提高。其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以上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一般理解,而知识和能力又是密不可分的。个体后天获得的能力是在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就获得了认知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如果获取的是陈旧的、死的知识,或者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是呆读死记现存的知识,则不可能发展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其他能力。反过来,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面对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将如何调整呢?根据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应该作如下的调整:

(1)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强调三点:

拓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倡文理科的结合。

(2)在能力结构方面也要强调三点:

创造能力的养成;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3)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要强调重视能力的提高。

最近,我们在研究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86份, 其中填表的硕士生共132人,占填表总数的71%,博士生54人,占总数29 %;文科研究生114人,占总数61.3%;理科研究生72人,占总数38.7 %。调查结果如下:

1.知识结构(取前5项)

按重要总体理科文科

1 本专业的基本专业的基历史知识

础知识础知识

2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本专业的基

础知识

3 当代科技知当代科技知跨学科知识

识识

4 哲学知识 高等教育 当代科技知

5 跨学科知识法律知识 哲学知识

2.能力结构(取前5项)

按重要总体理科 文科

1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 交往(人际)

能力

3口头表达能书面表达能口头表达能

力力力

4交往(人际)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

能力

5书面表达能组织(行政)书面表达能

力能力 力

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文理科研究生都把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和当代科技知识作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把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说明研究生的认识大体上与我们的目标设计基本上相一致。但是,如果再深入一层分析,则发现,在文科研究生中竟有83.3%的人认为学习高等数学不重要,26.3%的人认为了解国际形势不重要;在理科研究生中有30.6%和26.4%的人认为阅读世界名著和中国名著不重要。可见有一部分研究生对文理交叉的知识还不够重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去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文理科研究生都具备更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

标签:;  ;  ;  ;  

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