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的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积极推动改革开放的同时,始终对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工作十分关注,提出了一系列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的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思想,有助于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一、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首先要有风险意识

早在1979年,邓小平提出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我们有了这么大一个雄心壮志,究竟怎么搞比较顺,比较能够经得起风险,比较能克服困难,克服障碍,求得比较快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2页。)在这里,邓小平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既要快又要顺,还要能“经得起风险”,风险问题始终是他思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水平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人口又太多。在这种基础上发展经济很不容易,加上“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同时, 又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只能在干中学,“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 ~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而“没有经验就要摔跟头,今后也难以避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 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 112、111、112、378页。)因此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意识到前进道路有风险,就要树立风险意识,想方设法去防范和化解风险,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对待风险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 32 、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 267 、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 、313、112、111、112、378页。)“胆子要大”就是不要害怕风险,“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 ~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 377~378、313、112、111、112、378页。)胆子之所以要大, 是因为改革开放要克服许多困难,不克服困难,就不可能前进。“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 、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 355 、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 、111、112、378页。)“步子要稳”就是要慎重决策,周密计划, 把握好时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不行的,不能蛮干”。(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 、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 、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

二、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防范较大的风险上

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不仅要有风险意识,而且要确定防范化解经济风险的工作基点。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 267 、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 、313、112、111、112、378页。)我们国家大,基础差, 经济环境不宽松,人口又多,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非常被动,如果不事先准备好对策,就有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只有准备好应付较大风险的对策,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才能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次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和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无一不是在这点上栽了大跟头。以泰国为例,1997年初,泰国就出现货币投机、债务过多和资金撤走现象。泰国也看到这些问题,知道这些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性,但却没有有效的对策,甚至不知道如何解决,只好情急之中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徒劳的泰币保卫战,结果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就损失了200多亿美元。由于措施不对路,最终没能防止国际投机基金的狙击,结果是货币大幅度贬值,整个国家元气大伤。

三、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必须尽快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人们比较注意的是经济发展困难时出现的问题,但邓小平更注意经济发展顺利时出现的问题,他指出:“发展顺利时要看到出现的新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 267 、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 、313、112、111、112、378页。)并尽快尽早解决。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存在着许多重要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必须协调平衡,国民经济才能顺利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建设中,总会有些部门、有些方面发展得好些,而有些则差些,使得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出现时,国民经济仍能顺利地向前发展,但已潜伏着危机。如果不对这种潜在危机加以重视,加以调整,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发展。这次东南亚一些国家爆发严重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南亚国家自90年代以来受乐观情绪驱使,实行一种高外债、高投资、高增长的政策,各路商家纷纷大举借债,实行过度扩张,造成虚假繁荣,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但这时,这些国家被一时的繁荣冲昏头脑,没有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任其发展,最终酿成灾难。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失衡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并尽力加以解决。“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 354 、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 、112、378页。)“如果发现错误,要赶快纠正,不要掩饰,不要回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 143 、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 364 、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 、112、111、112、378页。)早在1986年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增长、形势很好的时候,邓小平敏锐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指出,要求尽快加以解决。“当前经济情况总的是不错的。前景如何,会遇到什么障碍?我想,是不是有两三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我们经济的发展。一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进度。二是外汇问题。外汇短缺,外贸发生逆差,会不会拖我们的后腿?……逐年减少外贸逆差是个战略性问题。否则,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就不可能,总有一天要萎缩下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些问题发现得及时,抓得早,才使得我国经济有二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才使得我国经济避免发生今天的亚洲金融危机。

四、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要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滑坡和经济过热

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最终要靠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 354 、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 、112、378页。)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越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会越快,经济实力就会越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会相应得到较大提高,就越能防范和化解风险。1990年邓小平针对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指出:“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取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 354 、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 、112、378页。)要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首先要防止经济滑坡。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资源约束过渡到今天的市场约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面临的是各种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资金、资源短缺。这时,只要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就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济主要受资金不足和资源短缺的制约。而今天的情况则是产品竞争激烈,积压严重,资金、资源相对较充足,往往是有了产品而难以卖出去,找不到销路,企业效益不佳,经济发展受市场制约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努力争取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有可能走进一个低速低效的恶性连环套;产品过剩——设备闲置——工人失业——购买力不足——产品再度严重过剩——经济更萧条、发展速度更慢。这样的经济状况不仅不可能抵抗较大的风险,而且其本身就会导致巨大的经济风险甚至政治风险。1990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多担心滑坡。……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是个政治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 354 、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 、112、378页。)“总之,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 143 、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需要防止经济滑坡,同时,也需要防止经济“过热”。“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 356 、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 、378页。)经济发展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不仅不会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从而使经济发展走进“过热”的怪圈:为追求发展而放松银根——企业无度贷款负债——需求旺兴——各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原材料价格上升供不应求,同时消费基金膨胀——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经济紧缩治理整顿——增长速度大大放慢,同时造成巨大浪费。经济“过热”引发的泡沫经济不仅不会持久,而且还会由于虚假繁荣而刺激人们过高的消费期望,甚至养成不良的高消费习惯,这些会使人们在因泡沫经济破裂而收入锐减时变得难以承受,给改革带来新的困难。因此,经济发展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 356 、143、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 、378页。)因为它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经济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也能实实在在地增加,不仅国家经济实力会因此而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逐步提高,承担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能大大增强。

五、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更广大地开源发展

邓小平说:“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 143 、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个较快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发展到今天,形势却不能令人乐观,可以说是异常严峻。许多产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消费不旺,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外贸出口不畅。这种状况近期内难以有较大好转,守着老路子等待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必须尽力开拓新的发展渠道,“更广大地开源”,才能求得较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搞计划、考虑问题,面要宽一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8页。)要抓住那些影响大的、带全局性的战略性问题,“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看,“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 、313、112、111、112、378页。)从农业、农村方面来说, 不仅粮食产量要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要有一个全面的发展,农民收入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准备条件,而且还可以启动巨大的农村市场。我国今天之所以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销路不畅,农民收入偏低,负担过重,无力购买。在农村,至今尚有6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注:《亚太经济时报》 1998年9月29日。)当多的农民纯收入仍然很低,种粮仅能糊口,并没有很多剩余。他们很需要农业机械、水利设备、家用电器等,却苦于无钱购买。因此,从长远看,影响今后经济发展速度的,不仅有粮食不足问题,还有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重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九亿农民的消费市场是巨大的,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从能源和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看,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仍很不相称,尤其是水利、交通、城建、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显得相当落后,交通拥挤、洪水泛滥,给经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建设应当从长远考虑,早作计划、早安排,尽最大的可能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带动目前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今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不管怎么困难,也要下决心搞”。(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 143 、143、355、9、6、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早在1989年邓小平就要求:“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持续、有后劲。”(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 、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 )今年国家决定新增国债和银行贷款各10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拉动整个经济发展,这不仅不会引发经济风险,相反,还会化解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从教育和科技看,“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 、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劳动者素质低,知识分子数量少质量差,科学技术水平就必然低,不仅产品质量上不去,而且新产品的开发创新也难以进行,国民经济就会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甚至在一定时候会萎缩。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生产过剩,各种低技能、低水平、低层次的简单落后的生产工艺大量生产而没有市场,而高精尖产品市场巨大却无力生产,拱手让给国外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实现新的突破,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 、313、112、111、112、378页。)

六、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要坚决维护和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反腐倡廉,打击经济犯罪

邓小平说:“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 ~378、313、112、111、112、378页。)1985年邓小平针对当时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突出强调:“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还有其它的种种不正之风。……我们要提醒人们,尤其是共产党员们,不能这样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 、312、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化公为私, 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腐败现象,在经济方面的直接危害就是捞空、吃空公有资产,破坏经济运行秩序,为经济危机埋下隐患,因此必须予以惩治。如果任其发展,必定会从根本上动摇国家的经济根基。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就是官僚机构的腐败,动摇了国家的经济根基。在东南亚各国遭受金融风暴冲击、货币大幅度贬值的今天,人民币却能幸免于难,除了我国经济状况良好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较好地治理了腐败现象,尤其是金融领域的腐败,及时整顿了金融秩序。要很好地消除各种腐败现象,维护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就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这样才能形成全国一盘棋,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才能更好地抵御经济风险。“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是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 、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 32 、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159~160、 267 、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120、377~378 、313、112、111、112、378页。)在反腐倡廉强调纪律的同时, 还要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没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不但对外开放政策肯定要失败,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也肯定要失败”。(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4页。)经济犯罪不仅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建设,而且还腐蚀我们的干部,要坚决打击。“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2、288、113、372、372、113、219、288、288、312 、159~160、267、364、355、354、356、143、143、355、9、6、312 、120、377~378、313、112、111、112、378页。)在当前要着重打击金融诈骗、偷税逃税、套汇骗汇和走私等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经济风险。

收稿日期1998—12—20

标签:;  ;  ;  ;  ;  

邓小平的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