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论文_周欣佳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论文_周欣佳

周欣佳(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200)

摘要: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5日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基于此,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不能简单地遏制,应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找出解决办法,提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实践化的理论支持,解决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告状问题频繁,教师应对不暇的现状;丰富了幼儿教育理论,总结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8)05-0125-01

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集体规则、教师的某些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如何解决儿童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教老师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着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告状行为。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通晓幼儿告状行为特点,分析幼儿告状动机,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反应、教育效果,探究告状问题的处理方法,悉心研究幼儿告状的心理特征,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我们知道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认知水平低,缺少基本的生活经验,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当他们遇到麻烦或挫折时,本能地向老师告状。所以,在幼教老师一个工作日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概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第二、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必经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另外,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教师应对策略

孩子既然找老师告状,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评判能力,也说明是对教师的一种信赖。“案件”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靠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正因为这样,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如果教师应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桩小事,却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既树立了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又成为幼儿的知心人。在教师的善意引导下,幼儿学会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能力;学会知道诚实会得到谅解,会得到友好;学会初步理解实事求是的意义。幼儿的内心和行为和谐,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帮助儿童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集体意识,在集体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教师应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积极作用,以友善的方式与他人及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以努力抵消这种来自媒体的消极影响。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对幼儿做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的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触摸、拥抱、拍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使幼儿感到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积极主动地进行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促使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却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因为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不仅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站在幼儿教育的岗位上,我们就责无旁贷地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培养孩子。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工作,幼儿就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2]刘晶波,杨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12(18).

[3]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12(12).

[4]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论文作者:周欣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论文_周欣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