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策略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策略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策略研究

卢娜1,林仕岛2,陈靖尧3

(1.海南省农业学校,海南 海口;2.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3.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海南 海口 )

摘 要: 优秀的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类中职学校则是优秀乡村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农业类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农业类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涉及: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教学机制、教学定位及学生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为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一 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乡村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农业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类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质量问题

城市公交车辆GPS设备能够实时采集车辆号、时间、速度、位置(经纬度)等信息. 基于GPS时间识别上车站点,首先根据公交站点信息及公交GPS数据推算出公交车辆的停靠站点及站点停靠时段,然后基于停靠时段对大量乘客IC卡刷卡数据进行分类分组,得到乘客的相关到站信息.

农业类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课程考核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第一,农业类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更新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快速改革发展,在对人才进行培养过程中,应该及时更新课程,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及授课内容进行改变、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对乡村优秀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类中职学校中的大多数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职称评审及学校招生压力的影响下,他们花费在新教材研究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未能及时进行学习及改革,这直接导致农业类中职学校教学内容及方法处于落后状态,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评价课程考核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善。首先,考核观念仍处于传统水平,在考核学校课程环节时,部分教师的考核方式仍保留在传统水平,这与农业类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及目标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不能够满足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其次,考核开展方式相对单一。在对专业课进行评价考核时,农业类中职学校内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课程试卷考试、课后作业等,没有意识到过程性评价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发挥以评促学的功能。

2、师资队伍问题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支撑,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虽然农业类中职学校意识到教师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开展师资培训或利用人才引进方式对现有的教师结构进行改善,但是在乡村振兴发展及社会产业快速前进的环境下,师资队伍依旧有多种问题存在:第一,师生比例问题。现阶段对于农业类中职学校来讲,专业技能型教师人员过少,学生数量较多,处于生师比例不平衡状态。农业类中职学校这种师生比例对授课质量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大班授课,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不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直接降低了整体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实践教学问题,现阶段在农业类中职学校任教的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却缺乏一定的经验,大部分教师提升空间比较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乡村振兴建设人才的培养。

6、学校定位问题

教学资源是农业类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农业类中职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相对比较紧张,同时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学校对教学资源进行分配时,实习场地的建设及使用不足,能用于教学的资源只有一小部分,因此,在农业类中职学校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这严重不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教学改革是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落实优先教学制度,加强对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首先,在对教学资源进行分配时,实施优先教学资源分配。利用经费或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对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将教学放在首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对教学工作量考核环节的重视程度,在对教师进行聘请或季度考核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工作量所占比例;加强对教学考核机制的完善,在评聘专业职称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条件及指标的重视程度,使教师的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学方面,同时,把考核评价与教学质量进行关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其次,加强对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对课程考核制度的建立,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相关系列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传统考核观念的转变,这是开展改革的主观动力。

学校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清楚是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问题。农业类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可是现在农业学校更多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型人才;其次,农业类中职学校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农业类中职学校定位过高,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这与农业类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有一定的冲突,同时,大多数农业类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相似度很高,培养标准统一性高,这不利于复合型社会人才的培养,所以,在乡村振兴环境下,农业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够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在乡村振兴环境下,完善的机构及机制是确保农业类中职学校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必要条件。加强对质量改革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完善,对教学质量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统筹,同时,提高对教学质量监管机制的建设水平,积极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加强对质量改革机制的完善,提高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视程度,加快教学质量改进速度,以现阶段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为出发点,增强危机教育意识,同时,利用资源分配、完善机制、加强考核等方式提高教师主体意识;加强对农业类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管理。这种管理方法的核心是教学质量,参与者为全体人员,主要从过程控制、内容方法、参与人员三个方面体现全面性。因此,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督控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鼓励学校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从而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思考的技巧,这种技巧将把抽象或具体的概念形成、理解及语言等联系起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技巧,使其运用到课程学习当中去。这些技巧包括推理、创造性思考以及评估能力等。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教学生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优秀学生来源不多,因此,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优秀生源的重视。农业类中职学校生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中考招生过程中,学校没有入学门槛,没被高中录取的学生均可来读;有少部分学生初中也没有顺利毕业;其次,学生个人化发展受限,学校大多数采用统一的方式对学生学业的进行指导,并没有形成分类、分层次管理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农业类中职学校学生整体学习氛围不是很好,学习动力有待提高。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在实践操作方面,动手能力强但缺乏持久性 。

3、教学资源问题

5、生源问题

体检工作均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员统一完成,进行手肘正中位置进行静脉采血,以碘酒进行注射器、体检人员手肘消毒,所有人员均在同一环境、同一针头规格、同一操作方式下完成整个体检采血工作。

4、教学机制问题

二 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一) 实施教学优先机制,深化课程考核改革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落差高达6 000 m,气候变化复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6〕。高黎贡山西坡巨大的垂直落差造成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7〕。高黎贡山坡向的差异使温度、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显著,因此可作为研究坡向对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影响的理想区域。

(二) 健全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完善质量改革机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学机制直接影响到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农业类中职学校教学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质量组织机构及质量改进机制两个方面。首先,质量组织机构建设水平落后,农业类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就是质量保障组织机构,该组织主要对保障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由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及领导机构等组成。农业类中职学校在组织机构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质量保障的循环性及闭合性有待提高,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出现多种问题时,学校各部分不能够对其进行快速处理,解决问题效率低,进而不利于教学质量保障效果的提高;其次,质量改进保障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务科一般是教学质量改进的直接负责部门,大多数农业类中职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质量改进保障相关机制的重要性,这直接影响质量改进保障机制的实施水平,从而工作效率,影响教学质量的整体进度。同时,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未进行深入分析,这也阻碍了质量改进保障相关制度的实施。

植物对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相对而言,干旱、寒冷的北方地区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可以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种类均相对更少,尤其是常绿植物、大径大、花色鲜艳的种类,因此北方地区资源优势不明显。一些低纬度园林植物很难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季,也无法适应春季较长时间的干旱气候,故难以引种成功。当然也有成活的物种,比如刺槐,但其在黄河流域可长成高大乔木,但在东北地区却表现为小乔木或灌木状态,其原有生长特性发生了改变。因此,东北地区城市园林植物种类差异较小,所构成的景观效果也比较近似。

(三) 加快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是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优秀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基础,为了满足乡村振兴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完善,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首先,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在对新教师进行招聘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应聘者理论教学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将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从根源上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加强对教师相关培训制度的完善,农业类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该对在岗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践教学培训、以及去优秀的乡村顶岗实践等,利用多种方式促进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最后,在考核教师教学效果过程中,将教学效果与薪酬分配等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 提高影响力,拓宽优化生源

为了提高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该扩大招生规模,并对其进行优化,提高学校在教育行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制定科学高效的招生计划。在对招生计划进行宣传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教育重点地区的关注,加强对生源基地的建设,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加强与优秀中学的合作。此外,还应加强与本地区农业院校的合作,开展“3+2”或“3+4”直升专科或本科的直通车,搭建中职学生成长的“立交桥”。同时,积极发挥网络在学校招生中的作用,多方面提高农业类中职学校生源质量。

(五) 学校定位正确,培养目标明确

影响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对自身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农业类中职学校为了正确定位、,明确教育培养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第一,以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为基础。为了适应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意识到办学传统及办学特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到农业事业发展中,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发展;第二,与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农业类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类中职学校在定位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应该结合区域的经济状况,明确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明确在乡村振兴中农业类中职学校的重要意义;第三,以乡村振兴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策略,农业市场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增强实践操作意识。确定农业类职业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正确把控,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三 结论

在农村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类中职学校的发展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目前,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农业类中职学校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农业类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类中职学校应该从实施教学优先机制,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健全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完善质量改革机制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磊,吕平,王杨.“互联网+”下农业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30-32.

[2] 张志平.地方农业学校服务区域农业发展路径[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54-56+226.

[3] 杜绍华, 聂庆娟, 张晓曼, 刘冬云, 肖建忠, 黄大庄. 一级学科体系下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2017,19(05):16-19.

[4] 刘琳. 江西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

[5] 莫亚武,陈志亮,蒋涛,杨文敏.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需重视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以农业学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09):197-198.

[6] 李燕凌,熊春林,胡扬名.高等农业学校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01):11-15.

[7] 陈会丽. 农业高职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的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本文引用格式: 卢娜 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策略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63):1-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3.001

基金项目: 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海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hdjy1920)。

作者简介: 卢娜,海南省农业学校讲师,高级茶艺师、高级咖啡师,海口市县级骨干教师,海南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工作室成员,研究方向:咖啡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前厅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授课;林仕岛,海南大学,研究方向:国际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通讯作者: 陈靖尧,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国际旅游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等。

标签:;  ;  ;  ;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