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汪超群

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经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50例,两组患者分别选择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观察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在健康知识达标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功能分级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能让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暴饮暴食、情绪紧张、劳动过度等因素导致的冠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心肌坏死;心律失常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为其提供科学和合理的护理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不超过48小时。经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50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7例、23例;患者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60.6±3.4)岁。实验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8例、22例;患者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0.1±3.8)岁。在基线资料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如吸氧、严格卧床休息、病情观察、加强心电监护、并发症预防、休克控制等。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循证护理,具体的护理内容主要为:

①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临床研究发现,心律失常一般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周,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最高;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这一阶段加强患者的护理和巡视工作,在患者出现气促、头昏以及心悸等心律失常的先兆症状时,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并协助其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

②对诱因进行严格控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对探病人数和时间进行严格控制,让病房内的噪声干扰能有效减少;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对病房内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合理调节。

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关心和爱护患者,让患者能更加信任护理人员,让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让患者的自信心显著提高,让其应激水平有效降低,让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④健康宣教: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将宣教手册发放到每一位患者的手中,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宣传讲座,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巡查时,应通过各种手段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让患者能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让其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的健康知识达标情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记录;②对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进行观察分析;③对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进行统计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健康知识达标情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观察

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达标率更高,心律失常发生更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循证护理作为现阶段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是在循证医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3-4]。循证护理是指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将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实际愿望有机结合,进而获得依据,并将其当成开展护理工作的决策,循证护理的应用对于护理实践科学性的提高和护理科研的发展非常重要。循证护理开展的依据为科研成果、专家经验以及患者意见的综合体,其系统性、连续性和动态性非常强[5]。循证护理模式的基础为实际证据,而该模式的核心则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机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而获得护理证据,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让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需求得以有效满足,让医疗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6]。

本研究中,在健康知识达标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功能分级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能让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效降低,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152.

[2]张胜姬.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8):255.

[3]王江英.循证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1):159-159.

[4]齐秋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70-371.

[5]黄春兰,朱辉群,黎小惠等.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1):1441-1442.

[6]王洋.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3):575-575.

论文作者:汪超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汪超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