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_赵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_赵晨

(乌海市体育中学,内蒙古 乌海市 016000)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阅读教学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必须巧妙地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结合教学要重难点,做好每堂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本文就小学语文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巧妙转变的传统教学理念,并始终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小学语文阅读具有直观性和立体感,从不同方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语文阅读的学习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对于文字的敏感程度。通过学生对于阅读的不断学习和掌握情况,能够不断积累,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强化哦阅读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低年级学生还不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效果。

二、新时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设定相关的阅读任务,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认真完成任务,教师主要以教材阅读为主,再结合不同的重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文字的底蕴。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基础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弱,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以阅读兴趣为重点;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多多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阅读教学目的设定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扩展阅读体验,培养阅读意识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传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间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方式,如何进行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与理解能力,通过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多种方式的阅读,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从不同角度去扩展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融入一些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直接的传授者,去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要让阅读成为学生潜意识里的负担和任务,不要让阅读流于形式,忽视内容的含量。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用心体悟学生阅读的需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和魅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阅读,从根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在教师设定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和联想,避免学生对课本理解有误的现象发生,巩固知识感受语言的魅力。我们应该避免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正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在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4.改革教学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一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是基础性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它也是打开其他学科的一柄钥匙,主要的途径。当然,要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认真的学习,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线索和中心内容,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才会掌握阅读知识点。再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将兴趣融入其中,进而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的或者定期的阅读分享会,将学生课下阅读的进行归类总结,分享给周围的同学。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跟阅读有关的主题活动,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表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出现的问题,便于帮助学生纠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5.丰富教学形式,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除了具有刻苦专研的内容之外,还需要掌握正确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学生的个人领悟强过教师的重复传送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情绪不断变动的时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没有很长的持久性,也不会从自己的学习过程当中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因此,教师就需要在这方面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结构和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在阅读中更加流畅。首先就是对教材的预习,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可以对课文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更容易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掌握更好的阅读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阅读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仅仅把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放置在学生的学业水平上,机械式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总结、对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是简单机械化的灌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能够从短期内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从长久上来看,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影响语文学科的整体水平。

2.教学目标设定有待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设定问题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在阅读中要尤其注重学生爱国主义、合作精神、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自身理解能力不强、思想认识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工作很难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存在的对教材内容不了解、知识难点存在疑问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设定的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内容,就难以达到教材预先设计好的目标状态,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发展要求。

3.缺乏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书籍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只凭借课本知识已经达不到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如果要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完成,就需要为其提供足够丰富的阅读资源,通过对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进行分析,很多小学生除了上课的书本以外,很少再去进行课外阅读,由于年龄与知识水平的限制,能够使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有限,缺乏选择性。另外,一些家长在购买课外读物的时候缺乏指导性,很多家长凭借自身了解为孩子购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内容丰富的书籍,但是一些低年级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含义,增加了课外阅读的难度。

结论: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的鼓励,通过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倡导以学生为指导的主体地位,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邵桂琳,虞姗姗.从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62.

[2]张华.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17,(35):136.

[3]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283.

作者简介:赵晨(1991.01-),女,内蒙古人,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方向。

论文作者:赵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  ;  ;  ;  ;  ;  ;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_赵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