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这种方式引导优秀教师进行叙事研究_工作选择论文

我们以这种方式引导优秀教师进行叙事研究_工作选择论文

我们这样指导优秀教师进行叙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秀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要以优秀教师为研究对象

首先,每位优秀教师都积累了一整套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成效显著,是本学科领域一般教师希望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其次,优秀教师自身就具有较高的研究特质。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集反思与探究的特点于一身,他们总是能在教育事件发生后,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他们对学生个性特点和教育情境的整体把握和高超的预见性,也是其教育智慧的体现。

第三,优秀教师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优秀教师往往都是本区或本校的学科带头人,其引领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对优秀教师的研究,可以将他们所具有的成功经验在区域内进行推广,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本文涉及的优秀教师,是指我区第一轮和第二轮“优教工程”的首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研究对象的选择,一是通过我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开设的远程教育博客群,阅读教师们的个人成长史,从中选择合适的对象;二是选择研究者自己较为熟悉的对象,一般是与研究者同学科或同学校的优秀教师。

二、为什么以叙事研究为陈述经验的载体

叙述经验的途径有多种,如现场展示和书面总结。但是,许多经验看得见,就是看不懂,学不好甚至根本无法学。因为经验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需要借助特殊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质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考察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叙事者以叙述、讲故事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以及对此的理解和解释,较适合于教师研究。因此,我们提出以叙事研究为陈述教师经验的载体。

对文献资料进行讨论与分析,我们得到一些初步结论:一是目前叙事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这种叙事对象并没有特指优秀教师,而是指全体教师;二是目前较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叙什么的案例,较缺乏如何叙的案例;三是优秀教师的经验传承一般采用师徒带教或现场展示等方式,很少借助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来传承优秀教师的经验。

综上所述,研究者提出:优秀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的行动策略,一是以“叙事”表述优秀教师的经验;二是强调教师叙事的情节,使得故事里的经验更具有活力(生命力);三是课题研究除了探究叙什么的问题,还要探究教师如何叙的问题,即优秀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的行动策略是什么。

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下研究目标:以我区“优教工程”实施意见为指导精神,以我区部分优秀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教育叙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与手段,由研究者(课题组成员)与叙事者(优秀教师)合作,以选择与阅读、访谈与交流等为手段,收集、记录、整理优秀教师的经验故事,提炼相关的叙事行动策略,对故事里的经验进行诠释,由此揭示故事内隐的本质与规律,并使之显性化,以便移植推广。

三、指导优秀教师作叙事研究的策略

本课题涉及的“叙事”,就是让优秀教师叙述自己职业生涯的成长故事。既包括自己亲身经历的、对自己触动较大的教育教学事件,也包括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给予引领、帮助和影响的人物。但研究不是单纯讲故事,而是需要叙事者通过几个重要的教育故事,与研究者一起分析和挖掘故事背后包含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或技能,让隐含在优秀教师身上的教学经验逐步显性化,再通过叙事者与研究者结成的共同体的整理与认可,让这些经验成为研究的最终成果。

在此就要解决一个如何叙的问题,其中包括选择典型事件或人物的标准,叙述中的关注点的确定,叙事者与研究者的职责范围,结果的呈现方式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叙事研究才能体现其应有的研究价值。

为保证叙事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采用的行动策略主要从研究者和叙事者两方面着手,从叙事技巧入手,以过程的严密性、科学性来保障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这也是本课题的基本思路。

1.研究者用“去同存异”策略,去引导叙事者叙述自己的故事。我区“优教工程”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设“远程教育”培训模块,共有1000多位教师参与该模块培训。该模块明确要求参与培训的全体教师陈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有些故事阅读之后会让人产生一些疑惑,总感觉少了些东西,或给人的感觉不真实,但也有不少故事真实感人,有思想,有观点。

朱老师是区首席教师,20多年来,一直在重点中学教物理,获得很多荣誉。朱老师让人羡慕的成长历程里,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东西。陆老师作为课题研究者,与朱老师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

陆老师反复阅读了朱老师撰写的《我的成长概述》一文。朱老师在文中着重提到自己的三条经验:一是关爱学生,经常融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望;二是心胸坦荡、真诚待人,虚心接受和悦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三是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驾驭教学的能力。

对此,陆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三点与其他教师比,有许多共同处,那么朱老师取得这样的成就,其独特的经验是什么?

陆老师找来几位与朱老师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教师,在比较中不断除去他们的共同点,寻找不同之处。

陆老师在反复比对以及与朱老师沟通之后,有了这样一些认识:朱老师习惯于静下心来对某些事情或现象进行思考,也会经常翻一些学科以外的书,写点自己的体会或感受。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后,更潜心于学习与研究。他主持并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作为教师个人的成果能获得二等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是朱老师与众不同的学习与研究经历,这或许就是他的成功经验之一。

这里要强调的是,研究者在实施“去同存异”策略时,要注意比对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尽可能排除无关因子,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选择可比性对象时,主要范围是我区第一轮和第二轮“优教工程”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首席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同时还要考虑比对对象的年龄、教学经历、所在学校的区域特点、学科类型等。

如上述案例,陆老师没有选择第一轮评选出来的、年龄相近的、20多年来一直在普通高中教生物的区学科带头人徐老师与朱老师相比,而是选择了第一轮评选出来的、年龄相近的、20多年来一直在重点高中教数学的区首席教师李老师,这是为了排除“学校类型”干扰比对结果。

研究者要忠实于叙事者叙述的故事内容,不要随意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叙事者,不要随意否定或更改故事情节。但研究者在阅读故事时,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认识,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或疑问)与叙事者的分析加以比较,并将自己的理解(或疑问)告诉叙事者,再认真细心地倾听叙事者的回应,这样才能从故事里得出优秀教师真正的经验。

2.研究者用“感情投资”策略,去引导叙事者叙述自己的故事。教师平时工作忙,又缺乏总结经验的意识,虽然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未认真地加以总结,连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好经验。邬老师是我区第一轮“优教工程”学科带头人,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也有参与区级课题研究的经历。这样一位优秀教师,自然会引起课题组的关注,但让课题组较为头痛的是,邬老师既不想说,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更不用说写了。

小朱老师作为课题研究者与邬老师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小朱老师刚工作几年,他在邬老师面前无论是年龄还是工作经验,都是完完全全的后生小辈,这无疑给他带来了不少困难。他不能用领导的口吻去强迫邬老师做什么,这只会给邬老师带来压力,带来反感。后来一段时间,小朱老师改变了策略,经常趁午休时间同邬老师喝喝茶,聊聊天,谈谈家事,用小朱老师的话说,是“感情投资”。渐渐地,邬老师没有了压力,不再有防备心理,谈话很自然,也开心地聊到了他刚工作时的一些事,一些人。其中,邬老师讲到他刚工作时最“痛苦”的一个晚上。

邬老师是这样描述的:“50多篇作文,一夜之间要批改完成,谈何容易?可我不能食言,不能抹杀了学生们的热情。我抱着厚厚的一沓作文本回到寝室,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晚饭问题,然后铆足了劲准备批改。翻开第一个本子,就改得我头疼,问题不少啊,再加上自己也没改过几次作文,缺乏批改经验,改起来就像是自己写一篇作文一样,批改一篇作文起码花上10多分钟。那个晚上我相当于重写了50多篇作文,从匆匆吃过晚饭坐到写字台前直到鸡鸣晨晓。上班铃声响起时,我匆匆抹了一把脸,抱着本子往教室冲去。那一夜,我第一次尝到做教师的苦与累……”

那些故事,那些叙述,让邬老师埋在“心”里的经验变成活跃在课堂里的一种生命。也许有人认为做教师很容易,没什么技术含量,全凭一张嘴吃饭。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问题,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说句实话,这样的人没法挑起重任。邬老师经历的那个晚上,让他早早地认识到了做教师不易,做好教师更难。正是这种难忘的经历,让他在思想上做好了“苦与累”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再苦再累也会坚持下去。

小朱老师提到,后来有一次邬老师主动找到他交谈,其中的几句话,让他感触较深:“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己,天高地阔”“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品和最高档的身心保健品”“知识只能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教学艺术才能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

研究者在实施“感情投资”策略时较为费时费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与启发。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叙事者会在不经意间与你配合,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研究者绝不能高高在上,否则会造成叙事者无形的心理压力。运用这种策略时,最好是研究者与叙事者在同一学校,这样便于经常沟通与联系。

3.研究者用“话题转移”策略,去引导叙事者叙述自己的故事。在我区第一轮“优教工程”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能力强、表现突出的教师没能评上优秀教师,多才多艺的陈老师就是其中一个。第一次与陈老师沟通时,他有点顾虑,因为当时他还不是区学科带头人。

后来研究者绕开优秀教师的话题,把陈老师的注意力引到他正在研究的一项区重点课题上,从重点课题说到陈老师能唱、能弹的才艺,会写,还会教语文的才能。陈老师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曾在2002至2006年间,兼任高中语文教师,而且教得不错。说到教语文,陈老师有了兴趣,顾虑慢慢消退,话题也就源源不断了。

陈老师在《我和我追逐的梦》一文中写道:“教了七八年的音乐课,令我产生了一种职业倦怠感,这时的我正是心田未耕久矣,野草杂生,每天只是机械地走进教室。2002年6月,学校领导决定让我带班兼上语文课,这真是赶鸭子上架。我已经不记得我的第一节语文课是否讲了书本上的东西,但我记得下课铃响走出教室时,我的心热热的,人很兴奋,我的心情如春天花朵盛开般灿烂!在多教了一门课后,我发现自己又对教学充满了激情,我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渴望着水的填充,我尽着一切努力武装自己……”

我们非常赞同陈老师的观点:面对新的挑战,有人会压力重重,做事放不开手脚,爱钻牛角尖,往往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会做复杂,会做不好。陈老师面对新的挑战,反而工作激情澎湃,遇到问题或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或许就是陈老师能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在实施“话题转移”策略时,首先要熟悉叙事对象,了解叙事者的特长优势、兴趣爱好,让叙事者有兴趣,也有话题可说。因此,研究者与叙事者最好是非常熟悉的同伴,相互交往时间长,彼此相互了解。

4.研究者用“寻找主线索”策略,去引导叙事者叙述自己的故事。我们选择的叙事对象,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但不少叙事者抓不住“要害”,叙述时往往会“跑调”和“走神”,故事情节描述较为杂乱,以致研究者没法知道故事在讲什么,更没法找到故事里的经验是什么。这时研究者必须在教师叙述时,边认真听,边作笔录。不要主动或提前打断叙事者的叙述,只是等到叙述完一段,或者是叙事者不能叙述下去时,才见缝插针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提问中慢慢找出主线索,并引导叙事者按照主线索继续叙述下去,也可围绕主线索适当作一些扩展。

陈老师从教不到20年,但已经是一位特级教师,在他的几段叙述之后,我们共同选择了“工作18年,学习18年”为主线索,叙述他的成长历程。

陈老师在《我的成长历程》一文里提到:“不少人提到我,都说我运气好,机会好,但我自己从不这么认为,自己参加工作18年,没有什么非常特殊的经历,有的是与其他教师一样的各种培训。不同的是,自己能认真抓住每一次培训机会,每一次培训都是自己重新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培训都能实实在在让自己反思自身的工作不足,每一次培训都是自己不断创新的转折点……”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陈老师的经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每位教师或多或少地都经历过各种培训,但不少教师对培训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不重视培训。陈老师不仅树立和完成着学习和工作上需要超越的目标,而且让它成为学习中最大的动力和乐趣。陈老师就是在一般教师不太用心参与的培训里,反思自己的工作,得以领悟教育的真谛,获益匪浅,满载而归。正像陈老师说的,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会发现工作中的反思常常给自己带来太多太多的东西,有快乐,也有痛苦!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自己都会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而一旦发现教学手段行之有效,自己就会努力去作更多的尝试,使它成为指导自己教学行为进一步有所突破的一般规律。

陈老师如是说:“勇于进取的经历,是一种财富。”陈老师正是用他的“韧劲”,抓住每一次培训,不断提升自己。

5.研究者用“第一次的经历”策略,去引导叙事者叙述自己的故事。每位教师都有刚工作时的经历,都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经历,如第一次备课,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批作业,第一次做班主任,第一次家访,第一次做课题,第一次外出听课,第一次参加教学竞赛……王老师年龄不到40,已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是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南汇首席教师。周围的人都说他机会多、运气好,但王老师不这么认为,她说让她终生受益的是自己的第一次磨课。

“说到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不得不重提几年前的第一次教学竞赛。按学期教学进度表安排,我选择了新教材第八册《生命最后的要求》作为我的参赛课文。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打造情感课堂成了教学设计的重心。为此我通过各种途径找来了许多资料,特别是引用了焦裕禄下葬场面的影像资料。可是两次试教下来,我很失望。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什么学生的表情还是平淡漠然?

当天晚上我带着拍摄的VCD,与师傅磨课……时间已不早了,但师父还在反复寻找着问题的症结……

我顿悟了,走在洒满月色的路上,感受着初夏徐徐的清风,心中一片明亮。对于如何处理好教材,我不再茫然无措,虽然新的教学设计只是依稀的轮廓,但是我有足够的信心让依稀化为胸壑间的了然。

……

参赛课上得很成功。”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有许多个专业成长上的“第一次”,“第一次”对教师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第一次”的态度。王老师在两次试教之后,仍有许多无奈,但在无奈之后,他选择了改变。她找到师傅,与师傅“磨课”,这让她有了“顿悟”,也从而明白好课是在实践中磨出来的,这个道理成为她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6.研究者用“找关键人物”策略,去引导叙事者叙述自己的故事。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有帮助的人,有些人的帮助只是暂时的,但有些人的帮助会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

陆老师是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但教科研并不是她的专业。毋庸置疑,“半路出家”搞教育科研,其中的困难和问题是不言而喻的。但让人欣慰的是,陆老师10多年的努力,得到了领导与教师们的赞许。在她从事普教科研工作16个年头后,已是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对象,区学科带头人。陆老师在《我遇上老陈之后》一文里特别强调: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不能不说老陈。

“从张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做课题,而从老陈那里,我学会了如何指导别人做课题研究。

1998年下半年,由老陈任教科室主任。老陈经常带着我下校调研,不过跟随老陈下校唱主角的不再是主任,而是我。刚开始,我很不习惯,一听到要下基层学校,会几天睡不好。老陈似乎看出了我的烦恼,每次下去前,都会找我商量下校指导的事宜。说是商量,其实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我。因为每次商量的内容非常具体,具体到我说什么,他说什么,谁先说,谁后说,都会确定下来。

在我讲的时候,老陈从不随意插话,他除朝我点头表示认同外,还会认真地作记录。等我讲完,老陈总是先肯定我,然后看着他的记录本,讲他的想法,实际上正好补充了我之前漏讲和没讲清楚的地方。老陈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是对我极大的尊重和鼓励,每次都让我感到很有面子,很有信心。有人说老陈的指导有点死,但我一直认为非常适合我……

1999年下半年,老陈开始安排我做讲座,这是我第一次做讲座,对象是中学高级教师。尽管我有许多困难,从没有开设讲座的经验,工作日程已经排满,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务。我一边把以前参加各类培训的资料找出来,一边抓紧时间看书自学,遇上不懂的地方就问。两个小时的讲座,我整整花去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跟随老陈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在这段时间里,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不敢说、不会说,到敢说一点、会说一点,从烦恼睡不好到开心不害怕,让我成功迈出这一步的正是老陈。老陈算不上有名气的人,但他的为人出世,都值得我学习,他作为长者对后辈的关爱,让我深感佩服……”

陆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幸运只会留给勤奋努力的人。老陈正是陆老师发展到今天不可不提的人,如果没有老陈,没有这些经历,或许陆老师很难有今天的成就。但不能不提陆老师自己,她的勤奋努力,虚心好学,让她抓住了机会,得到一份幸运,这是陆老师成为学科带头人的真正原因。

标签:;  

我们以这种方式引导优秀教师进行叙事研究_工作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