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支撑落地稳定性训练探析论文

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支撑落地 稳定性训练探析

易 鹏1, 王 飞2,夏成才3,于君玲4

(1.武汉理工大学 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0; 2.武汉体育学院 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714;3.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4.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重竞技系,浙江 杭州 311231)

摘 要: 基于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单脚支撑技术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规律探讨。旨在从整体上系统地理解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各阶段间的关系,进而准确把握此类动作训练方法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运动员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单脚支撑的稳定性。研究得出,可通过SWISS球上俯卧转体等训练提高核心肌群的协调控制能力,BOSU球上单双腿直立或半蹲等练习增强髋关节肌群的离心收缩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仰卧屈膝足跟夹SWISS球、手法松解等方式增强膝关节不同肌群的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神经协调控制能力;通过踝关节PNF拉伸、跖趾关节PNF拉伸等增强足底非固有肌离心收缩能力和柔韧性,提高足底固有肌的神经协调能力。

关键词: 竞技太极拳;腾空垂转;难度动作;落地阶段;稳定性

1 问题的提出

竞技太极拳完整的腾空垂转(2012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有关太极拳自选项目难度动作编码识别规定:跳跃类别一级编码3,垂转状态二级编码2,下含7种腿向、3级难度,故以下简称此类动作为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落地类难度动作从预备起跳到下接动作完成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助力起跳阶段、腾空动作阶段和落地缓冲接动作阶段。落地稳定性表现在从腾空动作结束后开始准备落地缓冲,直到下接动作完成过程中的动作特征。实践中发现,在高水平太极拳竞赛中,落地缓冲阶段出现扣分的现象较为常见。

通过选取CSDN网站中开放的电子邮件数据库作为本实验的数据集,选取的邮件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提取时能够较为准确的得到特征向量。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随机选取其中的2350封中文电子邮件中的1800封作为训练集,将剩余的550封邮件作为测试集。

根据动作特征的差异性,又可将落地缓冲接动作阶段细分为初始落地阶段、支撑缓冲阶段和下接动作阶段。

初始落地阶段从完成空中动作、身体展开开始,到脚尖触地结束。这一阶段是落地阶段的预备阶段,主要目的是腾空动作阶段结束后,身体能够尽量与地面垂直,保证重心于地面的投影能够在支撑面以内,为支撑缓冲创造良好力学条件。

单脚支撑缓冲阶段从脚尖触地开始,到重心下降至最低点结束。这一阶段是落地阶段的主要阶段,主要目的是化解起跳后积蓄的重力势能,保证身体只有向下的位移,而没有前后左右的大幅度晃动。

落地衔接阶段从缓冲最低点开始,起重心至完成下接提膝独立结束。这一阶段是整个难度动作的结束阶段,主要目的是起重心的同时保证身体只有向下的位移,而没有前后左右的大幅度晃动,以及避免脚的移动。

因此,本文以关节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等相关训练理念为基础,结合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理论,对落地阶段进行理论分析和规律探讨,旨在系统地理解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各阶段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此类动作训练方法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员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单脚支撑的稳定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3.1.3.1 落地缓冲阶段膝关节的活动小于膝关节的生理活动度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研究期间,主要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和资料;于湖北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

与此相关,在这种文学生态下诞生的另一种诗作充满了隐士身处乱世的悲叹和真实的精神世界,一种希望归隐而无法归隐的痛苦心境。如方干写给晚年时弟子诗僧居远的诗《途中言事寄居远上人》:

2.2.2 参与观察法

影响运动员比赛中动作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固较难作全面考虑。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入湖北省、浙江省一线武术队,观察、收集、记录、整理训练及比赛中有关情形与数据,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2.2.3 逻辑归纳法

通过逻辑分析法,结合比赛、训练实践,整合收集的相关文献,分析运动员在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的影响因素,并设计提高落地阶段稳定性的训练方法。

4.3.3 允许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对于采用投资补助方式的项目,根据经营主体的自身实力和经营状况,参照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允许经营主体可以不贷款而通过全部用自有资金、部分借款或众筹等其他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采取分期付款、融资租赁、先租后售或以租代售等方式筹集灌溉等设备资金,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2.2.4 专家访谈法

胡四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访谈对象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授、副教授、省队高水平教练员、退役全国冠军共13人。通过专家访谈进一步了解竞技太极拳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的技术特征以及现阶段主流技术。

全市水功能区中,入河排污口单口污染物排放总量列前3名的分别是石榴河、丰润区污水处理厂、国祯污水处理厂入清水河排污口,这3个排污口是影响全市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源。

2.2.5 问卷调查法

结构复杂是足部的特点之一,运动形式因此多变。运动员在单脚支撑过程中,为了动作的质量,足部运动形式主要是矢状面的运动和其他方向小幅度的调整。足部关节较多,从微观上不用做太多考虑。足部固有肌群的起止点都是跨关节的,所以在足部几乎不存在单关节的运动,每一次关节的调整都是整个脚掌的调整。

我们对可配置缓冲器的延迟范围设置为相对于0不对称的,这样可以达到最大的灵活度.此外,基于45nm Nangate工艺库实际参数情况,得到这些延迟缓冲器的延迟离散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缓冲阶段技术动作分析

3.1.1 躯干及以上部分运动特征及解剖学分析

3.1.1.1 屈髋的重心移动使躯干前屈位落地

对乙酰氨基酚除了有液体剂型外,还有另外一种剂型——通过肛门给药的栓剂。在国外,肛门给药其实很普遍,但我国对于这种方式接受起来还比较困难。但对于有些情况,比如给宝宝喂药时宝宝会呕吐,或者夜里发高烧,不想把宝宝叫醒,这些时候肛门栓剂就会方便很多。

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使躯干在可控范围保持垂直是保证落地稳定的前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躯干前屈补偿屈髋的角度,以及缓冲下肢髋膝踝弯曲折叠使躯干向前维持重心位置等原因导致身体不能垂直于地面下落。此外,在32系列难度动作中,髋关节大幅度屈伸、环转,运动员维持躯干稳定性更加困难。

3.1.1.2 腰腹部肌群是维持躯干及以上部分稳定的主要因素

运动员在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时,将髋关节以上部分(上肢、躯干)作为一个整体,与下肢通过右侧髋关节相连接。作为躯干的中心,脊柱的稳定对于躯干的稳定起到主要作用。受椎骨形态、椎间盘厚度以及肋骨相关节的影响,颈椎在矢状面上做屈伸的幅度较大、胸椎上段较小并从上往下依次递增、腰椎较大;颈椎在水平面上做旋转的幅度主要来自寰枢关节,胸椎和腰椎单关节的幅度较小并从上往下递减;在冠状面上的侧屈基本颈椎较大,胸椎和腰椎相当但较小。颈椎处于最上端,维持稳定相对容易。因为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形成的胸腔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胸椎的活动幅度相对较小。

由于胸椎上部的的稳定性较容易维持,腰腹部成为维持躯干稳定的关键。第五胸椎是脊柱活动幅度大小的分界,也是腹外斜肌、腹直肌的近端附着点,加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包裹整个腹腔,由膈肌、下背部肌群、骨盆底肌群共同组成,与椎间盘中纤维环包裹髓核类似的封闭腔室[1]。要维持腹腔的稳定,稳定的腹压起着决定性作用。稳定的腹压不仅可以在没有太多骨性支撑的基础上保证内脏的稳定,同时也形成类似圆柱体底座,保证胸腔及以上部位的稳定。腹压由包裹腹腔的肌群共同收缩而成,特别是最深层且包裹面积最大的腹横肌。因此,椎旁肌、膈肌、骨盆底肌、腹横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的训练是维持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落地过程中躯干稳定的主要肌群,而其中腹横肌的训练往往容易被忽视。

3.1.2 髋关节运动特征及解剖学分析

3.1.2.1 髋关节的运动趋势是多方向的

在陈俊华等三人的研究中,对11名太极拳运动员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落地阶段髋关节角度进行测量,落地点支撑侧髋关节角度平均值138.73°±10.49°,缓冲最低点支撑侧髋关节角度平均值84.41°±14.77°,落地过程中平均屈髋54.31°±16.48°[2]。在竞技太极拳中腾空垂转落地单脚支撑过程中,理想的运动学特征是身体前后、左右两个维度上(水平面)的速度为0。这种情况几乎无法实现,运动员只能通过减小重心在各个方向上的速度来减少晃动。因此,在分析此时髋关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时,不应只关注髋关节的屈伸肌群。因为髋关节的屈伸肌群大多数为大肌肉群,以收缩产生大幅度运动为主,而往往维持稳定的是更深层的小肌肉群。

3.1.2.2 髋关节肌纤维以不同功能参与单脚支撑时髋关节的稳定

运动员在落地过程中,髋关节在矢状面做屈曲,来缓冲冲击力。由于这个过程是被动的,起到缓冲作用的不仅有关节中的软组织、韧带,还有拮抗肌的离心收缩。髋关节屈曲运动的拮抗肌,包括臀大肌、臀中肌后侧肌纤维、臀小肌后侧肌纤维,以及腘绳肌肌群,即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等伸髋肌群,还包括部分内收肌群。

东亭的店子全都做的小生意,门面简陋却也方便。人们常常站在店铺门口,嗑瓜子儿拉家常,时而也隔着马路朝对面喊叫几声。东亭的人开口说话不由自主散着俗气,但却没一点汉口小生意人的油滑,倒更像是一种乡下人的朴实。

当双脚落地时,骨盆的横向稳定由双侧的内收肌群和外展肌群协调用力来完成。当单脚落地支撑时,支撑腿外侧需要一个向下的力来平衡作用在重心上的体重,能产生这个力的便是支撑腿外侧的外展肌群。但是在运动员落地缓冲时,髋关节在重力作用下被动在矢状面上做屈曲,这就使得阔筋膜张肌以及臀中肌前部肌纤维和臀小肌前部肌纤维被动缩短,容易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

髋关节属球窝关节,除了屈、伸、外展、内收外,还可以绕垂直轴做内外旋转,髋关节的垂直轴上的稳定也是必须要考虑的。由于人体直立行走的特点,使得髋关节外旋肌群多而有力,包括外旋六肌、耻骨肌、臀大肌和臀中肌的后部肌纤维,以及部分内收肌群。髋关节的内旋肌群力量是外旋肌群的1/3,在充分内旋以前,这份力量主要来自臀中肌前部肌纤维、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而由于股骨头的滑动-滚动机制,在髋关节充分内旋后,闭孔外肌、耻骨肌变成了内旋肌,而阔筋膜张肌、臀小肌、臀中肌变成了外旋肌。

因此,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收缩能力是保证运动员落地过程中髋关节稳定性的前提。同时,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几乎都参与到缓冲最低点时髋关节的稳定中来,这些肌肉的神经协调控制能力应该是提高髋关节稳定性的训练内容之一。

3.1.3 膝关节运动特征及解剖学分析

近年来,卧龙区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化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发挥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品牌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单脚支撑稳定性。

原“增值税留抵税额”明细科目因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第75号公告的规定,完成其过度性功能予以取消。其他明细科目及专项核算内容依照新规定。

在晁燕丽等三人的研究中,对9名太极拳运动员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落地阶段膝关节角度进行测量,落地点支撑侧膝关节角度平均值152.66°±10.85°,缓冲最低点支撑侧膝关节角度平均值62.62°±11.27°,落地过程中平均屈膝90.03°±19.96°[3]

3.1.3.2 膝关节周围肌纤维肌力均衡是落地阶段膝关节稳定性主要因素

膝关节作为滑车关节,且胫股关节的下关节面较浅,导致膝关节在冠状面上存在内翻和外翻的不稳定趋势。特别是在屈曲状态时,膝关节的锁定机制解除,横向的稳定性明显弱于完全伸直位。当运动员落地单脚支撑缓冲时,维持膝关节横向稳定的主要是内、外侧副韧带,以及包裹在膝关节两侧的肌腱。另外,股四头肌的肌腱垂直向下包裹髌骨,附着在胫骨粗隆上,所以股四头肌的内外侧的力量均衡,也对维持膝关节的横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组织结构特点,膝关节在过伸和屈曲状态下,关节稳定机制完全不同。而我们要讨论的是运动员在落地缓冲时膝关节的稳定性,所以在此仅探讨膝关节在屈曲状态下的稳定机制。因为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活动幅度90°左右,所以膝关节在体重的作用下被动屈曲时,缓冲力量主要来自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前、后交叉韧带保证了膝关节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的同时,保证膝关节运动的滚动-滑动机制,使运动中的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运动更加顺畅合理。

膝关节屈肌的远端一般附着于胫骨平台两侧或腓骨头外侧,所以它们也是膝关节的旋转肌。其中,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负责膝关节的外旋,而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腘肌负责膝关节的内旋。其中腘肌是唯一一块仅跨越膝关节一个关节的肌肉,所以腘肌的弹性对于膝关节各关节面的契合,还有水平面上的旋转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正常情况下膝关节内旋肌群和外旋肌群肌力相当,这样肌力的均衡在膝关节的稳定中就尤为重要了。

在郭孝军的研究中对竞技太极拳323B+3落地缓冲过程中支撑脚足底压力动态分析中发现,足底不同部位的压力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轴线上的冲量峰值出现时间不同,而且不同运动员冲量峰值大小、出现时间也是不同的[5]。这就意味着落地阶段唯一与地面接触的足部是通过不断调整来维持整个身体的平衡。324B+3落地过程中,运动员足底最大压力出现在足跟,足底外侧压力明显大于内侧,压力主要集中在中足和后足。

3.1.4.1 实践中出现趾跖关节屈补偿踝关节屈曲不足

在柴云龙和陈俊华的研究中,对11名太极拳运动员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落地阶段踝关节角度进行测量,落地点支撑侧踝关节角度平均值108.91°±15.72°,缓冲最低点支撑侧踝关节角度平均值56.73°±7.35°,落地过程中平均背屈52.18°±15.44°[4]。在袁媛对四名优秀太极拳运动员竞技太极拳323B+3的研究中,出现运动员在落地缓冲最低点右侧踝关节角度接近90°,这说明运动员出现脚跟离地的情况,而实践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

3.2.1 核心肌群训练

踝关节是由胫骨、腓骨远端和距骨共同形成的一个镶榫结构的关节,这一结构特性使踝关节在冠状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也是踝关节主要做矢状面上的屈伸运动(即趾屈和背屈)的结构原因。尽管如此,踝关节仍然可以做水平面上的内收、外展运动,特别是在膝关节屈曲时。此外,踝关节还可以在矢状面上做内、外翻运动。

踝关节的横向稳定主要依靠关节面的榫状结构,胫腓下关节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也可起到在冠状面上稳定踝关节的作用。踝关节的背屈、趾屈达到最大幅度时距骨与胫骨远端前、后缘碰撞,这一因素既是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活动范围的影响因素,也是在极限角度维持踝关节稳定的结构因素。但是运动员在落地缓冲时踝关节的活动幅度通常不会达到最大,所以我们需要更多考虑关节面、韧带和肌肉的影响。

运动员在落地瞬间踝关节角度到缓冲最低点时踝关节角度的逐渐变小,在矢状面上即踝关节做被动背屈。此时,踝关节趾屈肌做离心收缩来缓冲被动背屈力量,这些肌肉包括主要趾屈肌和次要趾屈肌。由于踝关节在冠状面上是处在一个动态调整的运动状态,所以踝关节的内收外展、内翻外翻肌群不断调整发力,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均存在,在这个过程中肌健感受刺激反馈和神经系统接受反馈控制肌肉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较肌力的影响更为重要。

3.1.5 足部关节运动特征及解剖学分析

3.1.5.1 足部关节在动作全过程中进行不间断动态调整

3.1.4 踝关节运动特征及解剖学分析

3.1.5.2 简化训练设计有利于协调足部关节结构的复杂性与功能的简单性

依据训练方法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参考专家意见设计训练方法。制作《竞赛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单脚支撑稳定性分析与训练方法设计的专家问卷》,收集专家对本研究设计的论证和方法设计的评价。

在落地过程中,核心肌群并非完全等长收缩,所以训练不能仅以等长收缩训练来提高稳定性,同时也需要创设非稳定环境进行向心和离心收缩。相关研究指出,核心非稳定训练并不一定比稳定训练对肌肉有更强烈的刺激,而是取决于所选择的练习动作和器材,其实质是创设核心区肌肉共同协调收缩的环境,以提高人体的稳定性[6-7]。仰卧起坐训练核心区肌肉适合在稳定支撑面上,而SWISS球上进行俯卧转体练习时,相比其他器材,腹斜肌与竖脊肌能得到较好地训练。八级腹桥(如图9所示)是通过改变着地面积的核心肌群等长收缩训练方法,用来测试和训练核心力量,具体实施中根据运动员能力逐级递增[8]。腹横肌、骨盆底肌作为维持腹压的“圆柱体”侧面和底面,可通过呼吸训练来增强神经控制能力,采用“婴儿式”体式可以有效缩短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减少它们参与腹式呼吸过程,从而增强腹横肌的募集。

3.2 落地单脚支撑稳定性训练方法设计

3.1.4.2 踝关节活动度与周围肌群的协调能力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主要因素

表1 落地单脚支撑稳定性核心肌群训练方法设计

竞技太极拳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中,核心肌群是维持躯干部分稳定性力量的根本来源。主要肌群包括椎旁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骨盆底肌,以提高以上肌群神经协调控制能力为主。

在生成网络G中,首先需要对文本描述t进行编码,在这里,使用了Word-CNN-LSTM模型来对文本做编码。文本编码后经过一个全连接层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维度(128维),然后使用Leaky-Relu激活,并与输入图像x进行拼接。最后再将其输入到正常的反卷积层进行图像生成。

在运动员落地缓冲时,小腿与足成L型,由于重力向下,足的作用是扩大支撑面,支撑面越大相对来说越稳定,这也是踮脚做支撑不可取的原因。另一方面,足相关关节的稳定都是为了L型结构中I结构的稳定,也就是距下关节和距上关节的稳定。所以,在足部调整稳定的过程中,应该减小距下关节和距上关节的晃动幅度,足部关节(特别是足前部)的活动要更加灵活和敏捷。

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分为慢性盆腔炎和急性盆腔炎两种。其中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我能治愈或者因为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导致,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和腰骶部疼痛,对于性交后和月经前加剧[3]。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来说,盆腔炎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孕、失眠、神经不振和输卵管妊娠的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损伤[4]。

3.2.2 髋部肌群训练

表2 落地单脚支撑稳定性髋关节肌群训练方法设计

竞技太极拳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中,髋关节大部分肌群参与,以臀大肌和臀中肌、臀小肌的后侧纤维的离心收缩为主,大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同样做离心收缩,梨状肌、上孖肌、下孖肌、股方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等维持离心过程的相对稳定。

专项力量训练要根据专项技能中肌肉用力特点进行设计[9],提高落地过程中髋关节的稳定性需要训练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收缩能力和其他肌肉的神经协调控制能力。提高髋伸肌群离心收缩能力,可负重缓慢下蹲利用重力使髋关节被动屈曲。同时配合还原动作场景进行跳深训练,过程中先进行双脚着地,逐渐增加难度模拟单脚支撑落地过程。BOSU球能够有效刺激神经对下肢的控制,提高其稳定性[10]。此过程采取直立到半蹲,以单脚的渐进难度训练为主。

3.2.3 膝关节肌群训练

表3 落地单脚支撑稳定性膝关节肌群训练方法设计

竞技太极拳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中,膝关节的屈曲是在重力作用下被动引起的,同时股四头肌做离心收缩。当空间位置相对稳定后,腘绳肌、内收肌参与维持膝关节稳定。可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功能训练。在膝关节屈曲时,腘肌引导膝关节在正确的关节面上运动,可在评估后进行手法松解、激活和功能训练。

膝关节肌群功能重合以及作用大小不一,其稳定性训练肌群主要是股四头肌、腘绳肌和内收肌,以及腘肌。负重训练中,近固定的小腿相对地面角度变化会影响运动员膝关节受力结构,而弹力带抗阻训练不仅能够兼顾肌肉离心和向心,并在关节活动范围使肌肉受到阻力[11]。由于股直肌和腘绳肌大部分肌肉跨髋、膝两个关节,所以在利用弹力带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训练中需要固定髋关节,同时需要锻炼屈髋位和伸髋位的膝关节屈伸功能,即站姿和坐姿。SWISS球具有和BOSU球相似的功能,能够使肌肉在不稳定的着力点上工作,仰卧屈膝足跟夹SWISS球或仰卧屈膝夹平衡球可以使内收肌力量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其神经协调能力。腘肌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关键所在,腘肌的肌肉弹性是腘肌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手法松解便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一带一路”沿线的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近年来也加大了标准化工作力度。新加坡除等同采用了ISO 19100系列标准中的几乎全部标准外,还制定了自己的地理信息标准,涉及林业数据、位置数据、地表水数据和地理现象数据等,并新制定了新加坡3D地形测量标准与规范、新加坡公用设施测量标准与规范等标准。一直依赖援建国家标准或者翻译发达国家标准的泰国也于近几年开始,借助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帮助,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并着手依据国际标准制定自己国家的地理信息标准。

3.2.4 足踝肌群训练

表4 落地单脚支撑稳定性足部肌群训练方法设计

竞技太极拳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中,足部起到稳定性最为关键的底盘作用。其中踝关节以离心运动为主,除此之外,影响运动员稳定的通常是踝关节活动度。所以踝关节需要通过手法或PNF拉伸法增加活动度,并练习离心功能。在落地过程中足底肌群运动相对复杂,依靠的是灵敏的神经协调能力,可通过模拟非稳定平面练习,并配合PNF拉伸法增强神经肌肉连接。

足踝肌群分为跨踝关节的足底非固有肌和不跨踝关节的足底固有肌,BOSU球单腿站立可以同时锻炼到足踝肌群,并通过改变球内气压和换面来增减训练强度。PNF拉伸法可以不降低肌肉力量的同时改善关节活动度[12-14],对于踝关节背屈受限的运动员来说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15]。PNF拉伸法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来增强神经肌肉连接[16],能够有效提高神经对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足底固有肌的训练也可采用此法,尤其是跖趾关节。落地过程中,踝关节跖屈肌群承受压力做离心收缩,应该配合一定负荷的离心收缩训练。

3.3 训练方法分析与设计专家评价

由于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难以设计合理控制变量的实验,本研究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专家和竞技太极拳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征集对研究内容的评价。将专家问卷答题分为5个等级并由高到低赋值,分别为:“非常合理”=5、“比较合理”=4、“中立”=3、“比较不合理”=2、“非常不合理”=2。该问卷由13位专家共同完成,所得平均值为13位专家对每个题评分之和除以专家总人数,即:平均值=各题项之和/13;所得百分比为平均值除以问卷答题的5个等级再乘100%,即:百分比=平均值/5*100%。

统计显示,专家们对训练目标肌群选择的认同百分比大部分在87%以上,腘肌、足底固有肌的评价值较低,但百分比也在80%以上。专家们对训练设计目标肌群主要改善功能的认同百分比大部分在87%以上,足部肌群的评价值较低,但百分比也达到83.08%。专家们对训练方法设计的认同百分比大部分在80%以上,大部分超过85%。研究内容得到了专家们较高的认可,表明本研究对竞技太极拳腾空垂转类难度动作落地稳定性训练方法的分析与设计较为科学合理。

4 小结

本文以运动解剖学为基础,结合运动员在竞技太极拳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阶段运动特征,深入分析此过程中的肌肉用力特征,据此设计针对性精准训练方法,并通过专家访谈评价,总结出一系列专项训练方法。核心肌群可以通过瑞士球上俯卧转体、八级腹桥、呼吸训练来进行训练;髋关节肌群通过模拟负重下蹲、跳深、BOSU球单腿或双腿直立、半蹲等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膝关节肌群可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功能训练;足踝肌群通过手法或PNF法增加活动度,并练习离心功能。

参考文献:

[1] 韩春远,赵晓雯,王卫星,宋绍兴.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J].体育学刊,2013,20(5):112-116.

[2] 陈俊华.对竞技太极拳腾空外摆莲360°接独立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 晁燕丽.竞技太极拳旋风脚360°接提膝独立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 柴云龙.太极拳腾空摆莲360°接提膝独立动作的稳定性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5] 郭孝君.太极拳旋风脚360°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 岳建军,龚俊丽,周燕.不同支撑面上徒手练习动作核心区肌肉肌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52-57.

[7] Jaffar Rasool, Keith George.The impact of single-leg dynamic balance training on dynamic stability[J].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2007,8(4).

[8] 魏巍.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垂转技术特征及相关运动素质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9] 吕季东,龙跃玉,张万寿,等.专项力量训练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731-735.

[10] GouwandaDarwin, Gopalai Alpha Agape.Investigating Human Balance and Postural Control During Bilateral Stance on BOSU Balance Trainer[J].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17,37(4):484-491.

[11] 刘柳.弹力带训练的基本原理和体能训练基础——评《弹力带组合训练》[J].当代教育科学,2015(13):66.

[12] 柳爱莲,李建钢,王永明,等.PNF牵伸练习对自行车运动员力量及EMG参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23-125.

[13] 常颍,王晓东.PNF法拉伸和静力拉伸练习对改善跨栏运动员的髋关节柔韧性作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81-82.

[14] Funk Daniel C.Impact of prior exercise on hamstring flexibility: a comparison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and static stretching[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3,17(3):489-492.

[15] Mahieu NN.Effect of 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tretching on the plantar flexormuscle-tendon tissue properti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09,19(4):553-560.

[16] 张保国,王小迪.改善肢体柔韧性与肌肉力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在运动领域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7):6995-6998.

Stability Analysis and Training Method Design of One-leg Support for Difficult Movements in Competitive Taijiquan

YI Peng1, WANG Fei2, XIA Chengcai3,et al

(1.Sport Dept.of Wuhan Univ.of Tech., Wuhan 430070, China; 2.Wudangsh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Wushu,Wuhan Sports Univ., Shiyan 442714, China; 3.Graduate Dept.,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in sports human science and sports training, this paper use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video analysis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theoretically analyze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32 series of difficulty action landing single foot support in competitive Taijiquan.Analysis and regular discussion aimed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stages and accurately grasp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design of such action training methods, so as to desig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rain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support.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ore muscles could be improved by training on the SWISS ball on the prone and the body.The BOSU ball on the single or both legs upright or half awkward exercises could enhance the centrifugal contraction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control ability of the hip muscle group.The supine knee flexion heel clip SWISS ball, manual release could enhance the isometric contraction ability, centripetal contraction, and neural coordination control ability of different muscle groups of the knee joint; enhance the foot through the ankle joint PNF stretching, the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PNF stretching.The non-intrinsic muscle of the bottom was eccentrically contracted and flexible, and the nerve coordination ability of the natural muscle of the foot was improved.

Key words :competitive Taijiquan; vacant flight; difficulty action; landing stage; 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 G80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0X(2019)08-0076-06

收稿日期: 2019-05-12;修回日期: 2019-06-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TY005)。

第一作者简介: 易鹏(1979-),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科学化训练。

通讯作者简介: 王飞(1969-),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技术与文化研究。

标签:;  ;  ;  ;  ;  ;  ;  ;  ;  

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单脚支撑落地稳定性训练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