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城,谈人性,品比喻——解读《围城》对中学生写作的启迪论文_胡天佑

入围城,谈人性,品比喻——解读《围城》对中学生写作的启迪论文_胡天佑

胡天佑 山东省日照第二实验中学 276800

摘 要:解读《围城》,把握写作主旨指向,凸显人性多样性;剖析精辟的比喻,并用于日常写作实践。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 主旨指向性 比喻的繁复 学者的睿智

曾有人说过,青年人读《堂吉诃德》会大笑,中年人会沉思,而老年人则会流泪。其实文学作品即是如此,处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年龄,阅读体验迥乎不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著,假如有谁将《围城》定为第二的话,恐怕没有哪部作品敢居第一。

《围城》如一位知心老友,相识越久感情越醇厚。闻一多曾经说,他读《蒹葭》总有读不够的感觉,每次重读总会有新的体验。我读《围城》也有二十多年了,其间每隔几年就会翻阅。起初相遇,只是作为局外人,大致了解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悲喜。当时很是奇怪,这样的作品就像莫泊桑笔下少女雅娜的《一生》:人生充满悲苦短暂、聚散离合,一切是那样的无奈,随波逐流。人好像变成时间和命运抽打下的陀螺,完全找寻不到自己的位置,在漫无目的徒劳地转圈;又或是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每天推石头上山,在无止境的失败中,消磨了人的灵魂。感觉这样的作品读了之后真是无趣,再不愿读。

后来再读,人生的阅历仿佛能够变成阅读的催化剂,又点染出一些新的感悟,像一局玄妙的古棋谱,又如我们少时玩的翻绳游戏,层出不穷,愈翻愈奇,才悟到这的确是人生不可不读的经典。

以下,我从语文教师的角度,粗略解读《围城》,重点是写作的主旨指向与比喻的运用,希望能对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创造没有终极,因为阅读与欣赏是写作的延续。对《围城》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的说,《围城》本意就是要表现对婚姻的认识,因为小说主要写了方鸿渐和苏、唐、孙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了男女情感的跨越与摆脱;有的说,《围城》是新时期的《儒林外史》,作者要讽刺的是方鸿渐等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病态与弱点;还有的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人应该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国家命运,在抗战时期,国难当头,方鸿渐等人却只是局促在个人的生活圈子,追求个人幸福,这就和时代格格不入,于是注定酿成悲剧;另外还有从人生的角度,人源于欲望和追求,总会因羡慕而从某一围城外进入围城内,而成功入围后,因为人的喜新恶旧性,转而试图进入另一围城,欲望无止境,则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处境,所以怅惘与失望接踵而至,人生终于演变成一部悲剧。

小说的主题意蕴极其丰富,但不管是哪一种解读,《围城》都生动地揭示了复杂的人性。在前面的序文里,钱钟书写到:“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作者通过并不很长的一部作品,却将人性向我们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性的弱点有与生俱来的,更有在后天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比如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涵盖了人性中的很多弱点。留学欧洲的他,闲散之至,说是留学,只是相当于游学。方鸿渐是一个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他回上海后百无聊赖去拜会苏小姐,不料却不小心陷入对方的“围城”,他明明知道自己并不喜欢她,却懦弱、拖延,不肯直接言明,与哈姆雷特拖沓的性格颇有些相似。而面对他喜欢的唐小姐,却在关键时候优柔寡断,不够坚决,最终遗憾放弃。在和孙柔嘉生活期间,对孙柔嘉及其姑母的退避忍让,通过这些人生的悲喜剧折射出他性格中的懦弱、胆小,缺乏主见与魄力。还有他人生全无规划,生活全无方向,随波逐流,从国内到国外,从欧洲到上海,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消极无助。在他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性存在灰暗面,比如文中的上海买办张先生,喜欢在交谈时夹杂着英文,“好像牙缝里嵌的肉屑”,只是表示饭菜好吃,却全无用处。向方鸿渐炫耀自己的瓷器收藏,明明是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却装出一副行家嘴脸。作者聊聊数笔,就勾勒出一个崇洋媚外、虚荣虚伪的市侩形象。而文中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无不是披着虚荣的外衣,言行举止做作,令人捧腹。李梅亭未当主任先自己制作了精美的名片,一路之上招摇撞骗;陆子潇拿着自己写的两封信唬人,言必及贵戚;韩学愈拿着假文凭全不知耻,娶了一位来历不明的丑老外,以此自荣;面对方鸿渐、赵辛楣对自己家居精致的恭维,教授汪处厚追溯自己并不存在的被日本人所占的几处房产,而方鸿渐也趁机“把沦陷区的老房子扩大了好几倍”。

作者透过这部小说,剖析人类的基本根性,也就是人性的弱点,包括迂腐、自私、卑鄙、胆小、虚伪、虚荣、骄傲、吝啬、懒散、消极、拖沓等方面,而这几乎表现在全书所有的人物身上。在作者辛辣甚或幽默的笔调中,毫不留情地将人虚假的外表剥下,露出人们试图遮掩的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

当然,钱钟书也绝非荀子性恶说的盲目追随者,在书中作者也表现出人性的美好方面。比如唐小姐,虽然着笔不多,但几乎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化身。当然了,方、唐最后的结局让我们扼腕痛心不已,恨不得推开钱钟书,另外写一个满意的结局。这也是多年以来,许多人狗尾续貂,试图续写《围城》的原因,虽然最终是高山仰止无果而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有,尽管主人公方鸿渐有诸多性格缺陷,骨子里却有善良的一面,在婚姻遭遇重挫、一个人流离街头之际,还给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两张钞票,这些细节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在现代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价值观、人生观模糊难辨,人容易被物质物化、同化乃至异化。如何弘扬美好的人性,抵制自身的阴暗面,获得生命的真正意义?我想,也许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的那句名言可以佐证:人生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初中生写作也应很好地借鉴文学经典,去表现人生、生命、人性等永恒的主题,既要褒扬真善美,同样可以揭示人性的缺陷,比如嫉妒、自私、懦弱、沮丧等,完全可以渗透于文章,从而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生活、反映心灵,避免写作的假大空现象。只是我们在写作中不能被这些负面东西笼罩、压垮,要表现人在逆境中的思索、挣扎,最终能摆脱消极的泥潭,弘扬正能量,保持格调昂扬向上。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再现生活,挖掘人生的真谛,塑造鲜活的灵魂。

《围城》一书之绝妙,还在于全文大量运用了精巧的比喻,非常适宜借鉴。

西方有句名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比喻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最能体现人的想象力,而这恰恰是写作最可贵的素养。我们平日的学生习作中很难发现好的比喻句,原因是学生思维僵化,没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当我们在《围城》中徜徉之际,往往会震惊于那层出不穷的比喻,让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因此,深入研读《围城》,必有让人意外的收获。为了便于学生借鉴模仿,将《围城》中的比喻句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形:

——用形象比喻抽象,最常用的一种。比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里,用“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形象地写出了老实人平时言语不伤人,但是一旦愤怒,给人的感觉是突然且极具杀伤力的。再如:“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乡土音,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用我们生活中具体的细节表现一个人的语言特点,既质朴又具感染力。

——用形象比喻形象。例如写方鸿渐下馆子吃西餐:“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这几个比喻真让人忍俊不禁,把日期久了的食品比作战士,真是幽默之至。还有写人遭遇了暴雨,人穿的衣服——“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柱石;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的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真是奇思妙想。

——用抽象比喻形象,反比喻常道而用之,是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她(唐小姐)眼睛不顶大,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像政治家讲的空话,大而无当。”将人的眼睛大而无神比作政治家做的报告,如花妙笔。形容人脚上的泥多:“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钱钟书的想象力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进而钦佩之至。

——用多个喻体比喻同一事物,其效果如天女散花,缤纷多姿,最显文采,也即所谓的“博喻”。例如:“鸿溅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李先生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一连用两个想象的情景比喻方鸿渐当时失落懊悔的心理感受。再如:“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逊、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用“大官僚”、“小姑娘”两个比喻形容一辆旧车的破烂不堪,容易出毛病。

——用想象比喻抽象,这是比喻中难度较大的,因为喻体相对复杂。“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再如:“有人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创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敬佩。”

——比喻之后,再加以注解铺陈,揭示喻体、本体间的联系,也是我们平日所忽略的。例如:“一轮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可露,渐渐可烘托夜景。”先将月亮比作女孩子,然后再解释二者的内在相似性。再如:“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比喻与其它修辞的并用,多种修辞组合,使语言意蕴更为丰富。比喻结合夸张:“这两位奶奶现在的身体像两个吃饱苍蝇的大蜘蛛,都到了显然减少屋子容量的状态。”“范小姐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和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比喻结合拟人:“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宿舍。”

据统计,《围城》中的比喻竟然多达700多条,充分显示了作者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学者的睿智,洞察社会、人生、人性的入木三分,也是小说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初中学生如果能很好地阅读《围城》,揣摩精妙的比喻,必能开阔胸襟、拓展思路,获得写作的启迪。学生可以练习在每篇作文中力争写出几个生动的比喻句,教师也可以开展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的关键任务,二者相辅相成,既相对独立又有共性成分。我觉得二者很大程度是想象力的训练与提升,只有在阅读时发挥想象,感受经典的丰富意蕴和深邃意境,才能在写作时进入写作情境,在无限的空间里让思想自由驰骋。经典作品无一不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最佳范本,一部《围城》可以引导我们体会写作的本质内涵,学习精彩的语言。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围城》,领略文学巅峰那无与伦比的精彩和艺术传承千古的永恒吧。

参考文献

[1]陈修武 《人性的批判——荀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3月。

[2]蒋勋 《蒋勋说红楼》.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9月。

[3]朱云乔 《最忆当年初遇时》.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

[4]康德 《康德说道德与人性》.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论文作者:胡天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入围城,谈人性,品比喻——解读《围城》对中学生写作的启迪论文_胡天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