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_王艳芳

(湖南省邵阳学院附属二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的18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90例)和实验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干预,比较2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出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普及。

关键词:新生儿;细节规范化;院内感染;护理操作;干预

院内感染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花费,还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病死率。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处于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身体素质和生理特点均比较特殊,所以极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出现院内感染。若不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会直接对新生儿生命健康构成威胁。研究发现[1],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较复杂,交叉感染、操作不规范及侵袭性操作多等各种医源性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加强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院新生儿科的18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分析与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的18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90例)和实验组(90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3d-2个月,平均(1.5±0.3)个月;实验组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4d-3个月,平均(1.7±0.2)个月。在基线资料对比方面,组间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休息环境,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定期进行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做好消毒工作,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空气,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处理床单位和地面;操作前后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佩戴口罩,并将用过的一次性手套统一放在黄色医废桶内;尽可能减少家属探视,及时将院内感染患儿隔离或转移到隔离间。实验组实施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干预,内容如下:①加强基础护理干预:依据新生儿的病种和病情对不同床单位进行合理分配,分开收治同种疾病但不同时期收治的患儿及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患儿,经过相应的诊疗和护理后,针对免疫力低下或病情严重的患儿,必须予以保护性隔离;待床位安排好后,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新鲜空气流通,20min/次,2次/d;病房温度要保持恒定状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采用风机过滤病房空气并选择湿式打扫的方式清洁地面,分开消毒、清洗、悬挂和晾晒擦拭地面用的拖把,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要求在每晚规定时间内开启,分别对治疗室、化验间及病房、婴洗间进行严格消毒,使用消毒毛巾擦拭病房的床头柜、病床等,要求必须按照每桌一块专用抹布和每床一套湿式扫床的标准进行卫生清洁,并作统一消毒和备用处理;每次用完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后需在规定时间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采用75%酒精擦拭各种导联线和电线,1次/d;采用高压灭菌处理呼吸机管道,7d后对管道进行1次更换;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中的凝固水,使其保存在封闭容器中,先使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进行混合消毒,再予以倒掉。②无菌操作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将快速手消毒液配备在所有治疗车、护理车和病房中,在与患儿接触前后,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和消毒,或采用速干术消毒液确保手卫生得到严格执行;按照口罩正确佩戴流程进佩戴口罩,并保证在佩戴口罩的状态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间隔4h进行1次更换;规范化处理一次性手套和吸痰管,其中吸痰管必须做到一次性使用;③控制和降低外源性感染:强化陪护管理,严格控制患儿家长探视时间,禁止存在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的人员深入病房探视,与患儿家属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从根本上降低交叉感染率;前瞻性监护已经或发生感染的患儿,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对新入院的新生儿需要每天进行3次测量体温、呼吸、脉搏等,体温≥37.5℃者需要每天进行4次测量,体温≥39℃者需要间隔4h进行1次测量,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后可改为每天进行1-2次测量,24h内送检新生儿的三大常规。

1.3 观察指标

依据《院内感染诊断标准》[2]对2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判定,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院内感染症状完全消失,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致病菌大量减少为显效;院内感染症状有所减轻,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致病菌有所减少为有效;院内感染症状与病原学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变为无效[3]。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的数据,以(%)描述院内感染率和有效率,对比行x2检验,P<0.05证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总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1 比较2组院内感染情况和干预效果[n(%)]

 

3.讨论

院内感染主要指的是在医院期间患者获得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但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其具有发病急骤、暴发流行性、控制难度大、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4]。新生儿生理和自身状况比较特殊,属于院内感染高发人群。研究证实[5],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规范程度及个人保护意识和能力会对院内感染率产生直接性影响,而做好护理指导和干预,有利于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模式属于高度重视系统性,重点强调细节,确保各岗位职责可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其要求全体人员参与实践过程并树立正确的院内感染防控意识和思维,通过对无菌技术、消毒杀菌、隔离技术、监测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化管理,确保护理操作能够有章可循,落到实处,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6]。本组研究中,实验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足以证明,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毛筱俊,吴红卫,李红妩等.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4):85-88,91.

[2]费红,唐云飞.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1):132.

[3]邓海英,方元英,张素霞等.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J].黑龙江医药,2016,29(4):816-817.

[4]黄秀.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J].母婴世界,2016,27(15):149-149,150.

[5]贺燕.加强护理细节管理对减少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06(39):238-238.

[6]韩秀芬.细节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20(34):123.

论文作者:王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  ;  ;  ;  ;  ;  ;  ;  

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_王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