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稳步健康发展_幼儿园论文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稳步健康发展_幼儿园论文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稳步论文,教育事业论文,深化改革论文,抓住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教育事业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规定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进一步规定了“九五”期间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分地区分层次的数量与质量指标,同时对“九五”期间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措施保障等提出了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认真研究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增强主管意识,加强领导和管理。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是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了国际社会及我国党和政府的重视。

1989年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儿童权力公约》,这是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1990年联合国世界儿童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宣言》,会后发表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行动计划》,向全世界做出“让每个儿童有更好的未来”的共同承诺。“儿童第一”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90年代初,我国政府在《儿童权力公约》《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宣言》《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行动计划》上庄严签字。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并制订了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10个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与措施。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个纲要”全面规划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策略。1995年我国通过《教育法》第一次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了学前教育属学校教育制度的第一阶段。使学前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范畴和轨道。1993年通过的《教师法》、1996年通过的《教师资格条例》使幼儿教师具有了法律规定的教师资格。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有了法的依据。多年来,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入学打下了基础,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为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得好,哪个地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就高,质量就好,哪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就好。可以说,发展幼儿教育是关系人口素质提高,国家民族未来兴衰的大问题。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主管意识,充分发挥主管作用。按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要将幼儿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尚未制订“九五”幼教事业发展展规划的省、市,争取在1998年完成制订工作或按原国家教委的“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制订实施细则。已经制订规划的省、市要抓紧落实和检查。省、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有条件的应设立专门的幼教管理机构,不具备条件的,要在相应的机构中配备专职幼教管理干部。当前要以积极改革的态度对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幼儿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幼教发展道路和管理办法。研究探索面向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幼儿园各主办单位、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级妇联、工会及其它群众组织和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支持,遇重大问题要及时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二、建立健全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坚持依法治教。

加强幼儿教育法规制度建设,是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证。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现代教育从管理上应是高度法制的教育。健全法制,依法治教,建立现代教育秩序,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条件和特征。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法治意识和行为。“九五”期间,教育部要在一个纲要和两个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幼教法规体系,这是履行主管职责,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工作和主要手段。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幼教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尚未制订本省幼教行政法规或国家幼教法规实施细则的省、市,要抓紧制订,争取到本世纪末,全国大多数的省、市都有本省幼教行政法规或国家幼教法规的实施细则。

三、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1.开展城市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利于幼教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幼儿园办园体制,是“九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城市办园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它包括幼儿园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办园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收费政策和配套措施的保障等方面。各省、市可根据本地情况,重点抓好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问题。从全国看,1998年,城市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动城市社区幼儿教育的发展。

发展社区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从社会学和大教育的观念看,幼儿教育并不仅仅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应纳入开放的社会体系即社区之中。从实际效果看,社区幼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发展幼教事业,社区教育有益于使幼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建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发挥整体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从现实看,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改革的思路,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一环就是分离社会服务职能,使幼儿园从企业中逐步分离出来,把幼儿教育推向社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发展社区幼儿教育,就是完成这种准备工作,“先挖渠,后放水”。从发展社区幼儿教育的有利条件看,十五大提出,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民政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提出:2000年社区服务中心要达到7000个,实现每个街道(县城关镇)都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基本建立起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多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社区服务网络,这将为社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幼儿教育社区化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逐步使幼儿教育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之中。

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首先在9个办园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即哈尔滨、沈阳、唐山、常州、武汉、株洲、成都、广州、青岛开始试点工作。工作的重点是探索社区幼儿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机制,社区与幼儿园的双向服务关系和社区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师待遇及退休退养、医疗待遇等社会保障机制。其它省、市也可根据本地情况,进行社区幼儿教育的试点工作。

在加快社区幼儿教育发展进程的同时,要抓好其它各类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加幼儿园的办园活力。各地要办好一定数量的教育部门办园,使其在当地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应有幼儿教育的专项经费,在保证教育部门举办幼儿园经费正常运转的同时,做到逐年增长,不得以任何借口削减或冲抵。同时,要积极进行教育部门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改革,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使幼儿园办出活力,办出质量。对于企业办幼儿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7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企业办幼儿园若干意见》的精神管理和引导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继续办好幼儿园,对于确不具备条件和具备了分离条件的企业所办的幼儿园,要做好统筹工作,使其平稳过渡。对于个人办园要研究有关扶持政策和管理政策,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农村幼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幼教的发展,重点在农村。我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对农村幼儿教育提出了分区实施的目标,各地要研究有关政策,认真组织落实。要把幼儿教育作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的基础工作来抓,已经“普九”的县、市,教育资源应向幼儿教育有所倾斜。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出生人口逐年递减,幼儿教育适龄儿童数有了较大的下降,这些地区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格局,提高幼儿教育的规模效益和办学质量。

农村幼教工作的难点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经费缺、场地少、师资水平低,特别需要加强领导,给予具体指导。要从试点入手,突破。要提高当地领导和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程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贫困地区幼儿家庭教育,更要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要十分重视师资培训,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培训形式、内容和方法都要从实际出发,提高效益。

1998年~2000年,教育部将继续执行11个省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合作项目。各项目省要将项目工作与本省的幼教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工作推动事业发展。要注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要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园的示范和培训作用,提高项目人员的培训质量,带动乡村正规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四、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稳定师资队伍。

1.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

为开展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我司曾于1993年~1994年在9省、市做过园长现状调查,调查反映出园长大多数未经过岗位培训,政策与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发了《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及《关于开展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幼儿园园长轮训一道。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到2000年,全部在职园长(副园长)都应接受1次岗位培训,达到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要求,做到持证上岗。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园长培训工作,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将园长培训工作当作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作好园长培训的规划,分期分批、有步骤、分层次地搞好培训。还要落实好培训基地和培训经费,并严格按照《全国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开齐课程,严格考试制度,严格岗位合格证书的发放管理工作,使园长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2.妥善解决农村幼儿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农村幼儿教师不能评定职称,工资待遇较低,致使队伍不断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质量。

“九五”期间,国家和各省、市要花大力气解决好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问题。首先,要将农村幼儿教师纳入教师系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承认教师资格,与公办教师一样享有聘任权和职称评定权。第二,使农村幼儿教师享有合理的报酬,各地可参照当地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或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水平而确定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并做到及时兑现。第三,要为农村幼儿教师参加社会保险创造条件,使农村幼儿教师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深化幼教改革,提高保教质量。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要积极引导广大幼教工作者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并重点提高教师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实践的能力。今年将颁发《幼儿园课程标准》,并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点工作。其它省、市也可根据实际,着手研究制订适应本省、市实际的课程纲要。

幼儿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成的大教育,这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思想观念。因此,要指导幼儿家庭教育,同时要争取社会教育的配合,形成培育幼儿健康成长的合力。

标签:;  ;  ;  ;  ;  ;  ;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稳步健康发展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