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坐标统计图的分析技巧_统计图论文

地理坐标统计图解析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坐标论文,地理论文,技巧论文,统计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坐标图题考查内容覆盖广泛,图形设计新颖,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的阅读、判断、迁移及综合等能力。从分类上看,有二维坐标、三维坐标及多维坐标图等。从思维上看,不论哪种图,都有着很多共性和联系,正确读图、析图是解题的关键。本文就三种构图方式进行解析。

一、二维坐标统计图

此类图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如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一日内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图、气压的日变化图等),一年内的变化(气温的年变化图、降水量柱状变化图等),多年内的变化(郊区农作物产量变化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图和气温平均值的变化图等);用纵坐标表示空间的变化:水平方向的变化(夏至日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海水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图和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图等),垂直方向的变化(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等)。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也可以用二维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资源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等。从构图形式上看,二维坐标曲线图可分为单坐标单曲线图、多坐标多曲线图及变化综合式图等。

1.单坐标单曲线图

这是坐标图最基本的形式,单坐标中的曲线表示的是同类事物。分析坐标曲线试题一般采取“读轴—看线—抓点”三个步骤。“读轴”即明确横轴(自变量)和纵轴(因变量)各是什么,弄清它们的含义,做到“读轴识变量”;“看线”即看曲线的变化趋势,弄清自变量是如何影响因变量的,影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应如何控制,从而领会曲线表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做到“看线理关系”;“抓点”即抓住曲线上的特殊点,如极值点、交点、折点和起止点等,这些特殊点通常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要充分领会其含义,做到“抓点求突破”。

例1:(2008年高考地理北京卷第2题)原题略,见《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9期第53页。

解析:按解答坐标曲线试题的三个步骤:(1)“读轴”:明确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收视率;(2)“看线”:4条曲线的走势有起伏,说明电视收视率的高低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3)“抓点”:即把曲线上的最高点(或最低点)与出现的时间对应,以确定与题干相符合的事实。作为大城市的北京,市民看电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之后的晚上。题图所给的时间为世界时,即0时区的区时,而北京使用东8区的区时,解题时可采用验证法,分别找出4条曲线收视率最高点对应的世界时,然后计算对应的北京时间。正确答案为C。

2.单坐标多曲线图

这是单坐标单曲线题的一种延伸,多条曲线表示不同类型的事物。解这类题的常用方法是“先分后合”法,即先按上述基本方法分析图中各条曲线的变化情况,然后综合分析各曲线间的关系,看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另外,还要从特殊点上(如极值点、交点、平衡点和转折点)寻找突破,最后依据相关知识,结合题干的具体问题作答。

例2:(2006年高考地理天津新课程卷)正确表述下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解析:正确理解该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及捕鱼量三者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要特别注意分析各条曲线的走势和转折点。在前4年中,鱼密度水平较高,决定捕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海渔船数量(两条曲线走势基本一致,成正比关系),但出海渔船数量过快增加,捕鱼量超过鱼类的再生速度,海域内的鱼密度将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捕鱼量减少,直至无鱼可捕,形或恶性循环。图中第5年后捕鱼量减少的主导因素就是海域内鱼密度减小造成的;第8年后,鱼密度已经很小,即使出海渔船数量稳定(系数达到平衡点不再上升),捕鱼量也是逐渐减少的,这说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已遭受破坏。只有在第2年,鱼密度水平最高(鱼密度曲线系数最大)时,如控制出海渔船数量和捕鱼量,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渔业可以持续发展。正确答案为A。

3.多坐标多曲线单图

这类图实质上是以上两类图的综合形式,这类图坐标多、曲线多,呈现的信息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分析中容易混乱。解答相关试题同样可用“先分后合”的方法,在分别分析坐标曲线时,不要受另一坐标的干扰;在综合分析各曲线之间的关系时,要切实把握它们的联系。如果是函数关系曲线,分析时要始终贯穿“函数思想”,注意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3:(2008年高考地理上海卷)读下图,回答(1)~(4)题。

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与盐度按纬度的分布

(1)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______变化曲线比较接近,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南北_________附近的海域。

(2)图中显示,大部分纬度地带的海水盐度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而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约为_________%,它与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相比,海水盐度大的是_________附近海域。这两个海域的海水盐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

解析:该图把多个要素综合到一幅图中(3个坐标,4条曲线)。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基础。第(1)题属于看图叙述式题目,直接看“线”对比,找对应坐标即可;第(2)题需分析各条曲线反映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3)、(4)题应结合影响盐度的因素,对两地进行分析。

答案:(1)蒸发量 回归线 (2)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丰富 (3)34 南纬60° 北纬60°海区有大陆淡水大量注入,南纬60°基本上全是海洋 (4)蒸发量 降水量 入海径流量

4.多坐标多曲线多图

与“多坐标多曲线单图”相比,这类图的不同之处在于构图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中反映不同地理事物的信息。解答相关试题的方法与“多坐标多曲线单图”相似,但要特别注意,应将多个图中的信息进行合成。

例4:(2008年高考地理全国卷I5~7题)原题略,见《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8期第36页。

解析:本组题通过两幅图提供了三大产业重心在经度、纬度上的变化,把对同类地理事物的描述分配到两个坐标中,对学生的读图合成能力要求较高。第(1)题,在明白坐标轴含义的前提下“看线”“抓点”,在两个图中分别观察3条曲线的走势,分别判断经度变化或纬度变化情况,然后合成其变化方向和当前的位置(坐标点)。从两图中的曲线走势看,③线经度、纬度基本变化不大,并且总是在我国东南部,这说明是气候、地形及水源对农业地域制约的结果,应为第一产业。从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规律分析,应是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的转移,因而,①、②应分别代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2)题,要注意题目中“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这一关键信息,从第2个图中容易得出①(上题已经得出其代表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的结论。第(3)题,要特别注意两个图中的纵坐标(空间)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变化规律。①向西南移动,②向东南移动,③向西北移动,但幅度较小。

答案:(1)B(2)C(3)D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方法可以分三步:(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2)过图中的点(在图中为“*”)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即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三、变式坐标统计图

在二轴和三轴坐标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变换可形成不同的变式坐标统计图。如风向玫瑰图和斜坐标统计图、雷达图等。

例5:下图为某城市的风向玫瑰图和雨量与风向关系图(某风向期间的降雨量),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风向与雨量的相关情况,正确的是()

A.吹西风和东风时,雨量最多

B.吹北风和南风时,雨量最少

C.吹东南风和西南风时,雨量最少

D.吹南风和东南风时,雨量最多

(2)该城市建设火电厂,最佳区位在城市的()

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风玫瑰图是表示各方向上气流状况重复率的统计图形,所用的资料可以是一个月内的或一年内的,但通常采用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统计资料,其类型一般有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判读玫瑰图时应明确坐标中心点频率为0,离中心处越远频率越高。判读步骤:①图中大小不等的同心圆表示风向频率,频率高低与同心圆的大小成正比关系;②呈辐射状分布的线段表示方向;③根据风向玫瑰图形的轮廓线与方向线的交点,可读出不同风向出现的频率,通过比较就可确定最大风频风向和最小风频风向。

答案:(1)D(2)A

标签:;  ;  ;  ;  

地理坐标统计图的分析技巧_统计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