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大型景区停车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_李阳

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在早期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景区逐渐被城市建设所包围,景区与城市最终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当面临景区自驾游游客量和城市小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时,停车位配套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掣肘旅游出行的明显短板。本文以惠州西湖景区为例,首先对景区停车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停车供需缺口进行预测,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惠州西湖;大型景区;停车问题;对策

惠州西湖景区位于惠州主城区,200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景区接待游客量呈现良好增势,其中在2015年的接待游客量为542.35万人次,2016年增加到650.82万人次。由于停车位不足,西湖景区及周边桥西、桥东老城区正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停车难”问题尤其突出。日益严重的停车难问题一方面干扰着老城区的动态交通的平衡发展,给脆弱的老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对西湖风景区的交通安全及旅游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最终影响了风景区的旅游品质。

1. 停车设施现状分析

1.1景区停车现状

根据对景区及周边老城区进行停车调查,现状西湖景区可利用停车场8处(含高峰期可调配停车场),停车位545个。主要存在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景区自身配套停车位仅269个,大巴车位仅23个,远不能满足日均数万人次旅客的停车需求;二是分布不合理,受用地限制,现状停车设施布局主要分布在北门、西门附近,而旅客最多的东门、南门缺少停车场;三是规模偏小,现状景区配套停车场最大的面积4500㎡左右,最小的仅400 ㎡左右,缺少大型停车场,不利于客流集中组织;四是缺乏有效的停车引导,景区周边道路缺乏停车标识、标牌等引导系统,旅客寻找车位产生大量的无效交通。

图1 现状停车设施分布情况

1.2周边老城区停车现状

周边老城区公共停车位2130个,其中路外507个,占24%;路边1623个,占76%。由于历史原因,早期建筑配建停车位较少,而大量公共服务设施仍集中在老城区,人口密度较大,停车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较为严重。

2. 停车需求预测

停车需求预测是本次规划方案的基础,预测的结果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方案的合理性。本次停车场需求预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规划范围的的停车需求,用以确定停车设施规划的规模。

本文采用两种预测方法相互验证,并取大值。方法一是日旅客出行人次*旅游车辆分担比例,其中日旅客出行人次采用景区合理承载量,作为景区固定的基础及服务设施执行标准;方法二是景区游览面积*停车位配建指标。

根据预测,惠州西湖景区共需标准车位2700个,其中大巴车位290个。需在现状基础上新增约2431个,其中大巴车为267个。

3. 对策分析

3.1改善目标

构建景区“安全、便捷、舒适”的停车体系,提升整体停车环境水平。具体目标:一是增加景区周边公共停车位供给,尽快弥补景区停车供需缺口;二是均衡景区停车场布局,提供更便利的停车服务;三是探索景区周边集中停车换乘的出行模式;四是建立景区停车诱导系统,合理引导旅客交通出行;五是倡导景区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3.2改善对策

一是优化景区主入口布局。现状景区主入口位于老城区,其广场面积约700平方米,远不能满足大量游客集散的需要,甚至旅游大巴无上下客空间。此外,主入口无机动车停车场,加上周边老城区的停车设施尤为缺乏,停车问题难以解决。出入道路的车行道宽约15m,难以同时承担城市交通干道和旅游交通集散干道的功能,拥堵严重。在主入口改造难以实施的情况下,优化景区主入口布局,一方面使景区交通避开老城区拥堵地段,另方面避免在老城区形成大型的交通吸引点。

二是实现城市交通与旅游交通分流。景区周边老城区商业密集,人口集中,而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自身就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若叠加景区吸引的大量交通需求,必然会加大老城区的道路交通压力,同时也会对景区旅客进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合理组织旅游交通与城市交通,实现两者分流,是改善景区和老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三是完善老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整体交通出行环境。由于景区大部分面积处在传统老城区之中,改善景区出行环境需要同步提升外围老城区交通出行条件。因此,除了完善景区自身的交通设施,也需要加大老城区建筑配建停车设施的规模,并完善公交及慢行交通设施,持续提升老城区的交通出行环境。

四是加强停车供给调控管理。停车设施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而充裕的停车供给会变相刺激和鼓励小汽车的使用,导致停车需求持续增加,土地与停车的两者关系可能会陷入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也会造成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通过控制停车设施的供给水平,尤其要尽量避免在老城区建设吸引大量机动化交通的商业中心、商务中心,并充分发挥收费价格的杠杆作用,来调节小汽车的使用,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市民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是解决停车问题和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4.规划布局

1、依据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建设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景区周边老城区新增公共停车场4处,新增小车位约681个。

2、由政府给予激励性政策,支持景区周边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提高建筑停车设施配建指标,并允许建设机械式停车库,弥补老城区历史形成的停车缺口,服务老城区基本停车需求,规划共划定了3处鼓励提高配建标准的区域。

3、利用景区周边公园绿地、广场的地面和地下空间,在保证绿化率的前提下建设公共停车位,规划景区公共停车场6处,新增约3206个停车位,其中大巴车位286个。

4、实行景区与周边公共建筑错时停车,节假日主要满足景区停车需求,上班日则满足公共建筑停车需求,规划该类型停车位共850个。

5、建立景区停车信息系统、停车引导系统、手机付费系统等,鼓励居民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查询、预约车位以及进行付费。该系统涵盖了景区及周边全部公共停车场,以及周边场馆、商场、医院等大型公共建筑配套的停车场。

停车诱导发布屏采用三级诱导设计,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步诱导车辆从景区外围到具体停车场停车,其中一级发布屏:指引停车的大致方向,以道路交通图和主要停车场车位数为信息发布内容,布设在鹅岭南路、金榜路、惠新大道、麦地路、下埔路、鳄湖路上;二级发布屏:以若干具体停车场的方向、空位数为信息发布内容,指引可供选择的停车场,设置在距离停车场周边1~4个路口处;三级发布屏:用于指引到达某一特定的停车场,发布内容包括车位数、方向和停车标识等,设置在停车场入口处。

6、建立景区巴士和城市公交接驳系统,线路由惠新大道、丰山路、下角南路、下角东路、环城西路、鳄湖路等道路组成,将景区周边各停车场与景区各出入口串联起来,具体班车的线路和班次可根据旅游季节调整。同时,在景区周边的停车场及西湖景区出入口附近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接入惠州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5.小结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景区和老城区停车难状况,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出行服务。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市民采用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及慢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转变依赖小汽车的出行模式。同时加强景区停车综合治理,完善景区停车收费管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合理调控旅客停车需求,鼓励采取接驳方式进入景区。

图2 规划停车设施布局 图3 三级停车诱导屏布置

参考文献:

[1]田勇等.北京景区停车场规划及交通组织初探.市政技术,2009.

[2]陈峻等.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汪如钢等.杭州西湖景区停车场问题与对策.建筑时间,2010.

作者简介:

李阳(1985-),男,汉族,江西高安,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交通运输规划等。

论文作者:李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  ;  ;  ;  ;  ;  ;  ;  

城市内部大型景区停车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_李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