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_国民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_国民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投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设施,在整个三线地区,基本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能源、重化、交通、电子为先导的综合工业体系。

中央政府实施这种非均衡战略的原因有二:一是改变我国因殖民化造成的经济基础高度偏集于沿海少数城市的畸形工业布局。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旧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工业经济设施布局均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经济绝大部分还停留在落后的手工、半手工和农业自然经济状态下,属于现代工业的部分在国民经济中仅占10%左右,而这些现代工业的70%以上集中在面积不到全国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且许多产业工序之间缺少连接,不能形成产业链。东部地区一定的现代工业基础设施与中西部地区落后的自然经济矛盾,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针对这一矛盾,我们采取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投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二是由于解放初期经济发展多受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而我们当时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峻,工业布局以备战为中心展开,重点是“大三线”建设,企业布局分散、隐蔽,以免遭到战争的破坏。

这种战略虽然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中西地区的经济差距,但却牺牲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利益,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发挥作用不大。并且,因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忽视劳动地域分工原则,造成投资效果不好,区域经济丧失活力,延缓了东部沿海地区追赶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进程。同时,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西部农业、手工业和半手工业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从外部强行注入的现代生产要素——重化工、军工、机械电子工业等,难以与传统落后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严重的“二元经济”格局,现代化工业与非现代化农业的双层隔离运行,现代工业低下的生产效率,使中西部地区经济重新具备“非均衡”的特征。

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如何兼顾地域公平,避免区域经济格局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赶超战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在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环境、历史经济基础、宏观决策等方面的差异,谋求区域发展的绝对均衡是不现实的,但是“非均衡度”应有一个合理的区间限制,否则,区际利益矛盾的激化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梯度推移战略

梯度推移战略意在国家或广大地区经济开发中,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由东向西,依次分期,逐步开发。改革以来的17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中国工业总量的布局明显表现出自东向西逐级衰减的梯度分布格局。概括起来看,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产值,全国平均为38.6万元,东部5.5万元,中部53万元,西部5.7万元,即大约每一个梯度相差10倍。[①]

梯度推移战略的提出基于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布局低效益的教训及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的国民经济状况,国家制定了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使整个经济发展呈现由东至西逐步推进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承认历史形成的技术梯度,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渐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移。

梯度推移战略一方面确立了地方政府作为区域调控主体和区域利益主体的职能和地位,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区域经济的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长驱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使区域经济发展陷入严重失衡状态,使国民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区域性经济问题和矛盾,表现在空间比例失调,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分工模糊,区域经济结构严重趋同;区域关系紊乱,区域间贸易摩擦和资源争夺战时有发生;地方政府行为失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所激化等。

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家放宽了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和使用外汇额度,在财政、税收、物资、投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速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报酬上出现差异,导致西部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力不断流向东部地区。自1994年以来,中央政府拨入西部的资金,据粗略估计,约有40%回流到东部地区,使得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尤其是国家一方面放开制成品价格,同时又严格控制原材料价格,偏重于政策性亏损和原材料、能源工业生产的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利益分配上形成明显的“效益漏斗”。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东部地区,则通过中西部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廉价原材料,使其经济效益得以不断提高。

因此,梯度推移战略较少考虑区域利益自主权的发挥,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首先,在运作机制上,由于在短期内不可能形成区域间经济增长的高效传递机制,而且在发展上很大程度受制于区域利益的驱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更显现出这种差距态势。其次,梯度推移战略是基于全国大片地域范围的综合性总体差异而作出的决策,对于各地域内部经济特性的差异性没有科学细致的分析比较。最后,梯度推移战略是改革开放初,为弥补非均衡战略之不足,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优势提出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中,该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确实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质上,该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计划性机制,目的在于引导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相对缩小,日益暴露出该战略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上的弊端,不利于宏观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不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点轴发展战略

点轴发展战略是抓住能够在某个区域起骨干作用的产业——经济带和产业——经济带上发展潜力最大的增长极,作为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基础,以该产业为依托展开。实质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若干具有较大规模优先发展的区域点,集中财力和物力,加大科技和政策力度,确定重点开发产业,分期分批重点开发,逐步在全国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且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的点线面区域经济发展网络,以此使国民经济迅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我国经济步入21世纪做好充分的基础准备。

点轴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产生和集聚于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点上,形成大小不同,职能相异的城镇,而相邻城镇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是向各个方向平均发射,而是沿着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资源供应线等线状基础设施进行的。通常较大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能力也较大,由于物质能量交流频繁,其间便产生较大的接触优势,导致新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产业密集带和发展线。从目前我国经济情况看,点轴开发战略的内容包括:

首先,促进以沿海、沿江地带为核心的全国地域分工体系的发展,对原有按沿海和内地划分经济中心和外围的战略进行科学调整,而将沿海、沿江地域作为新的经济核心区域,其它广大腹地作为经济上的外围和次级经济中心,原沿海地区的发展政策结合沿江区位特点向沿江地带延伸。而长江干流产业带的建设应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以上海为龙头,其东端以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具有高、尖、新特色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其西部以大运量、高耗水、大耗电工业及集约化、商品化农业为主。以“黄金水道”超高压输电走廊及南水北调线路为纽带,东西联动,南北扩展,促进东中西部沿江地带合理分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要因势利导,以结构高度化、内涵化为目标,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其次,在我国财政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宜选取有较大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地点、地带作为突破口,以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中部地区不仅具有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而且矿藏丰富,城市相对密集,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发展潜力较大。按照点轴发展战略,应充分发挥增长带及增长点的强烈极化、扩散、辐射功能,一些区位优越,而又没有开发的增长点,应实施“超结构,强增长”的跳跃式,超常规开发,培植成为能够向外及梯度幅射的区域增长极。而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和矿藏资源等优势,选取商贸中心聚散地,从地区特色出发,以地区优势特点迅速建立经济增长极,然后带动附近地域的经济增长。如西北地区应以冶金、化工、新型建材工业为重点,促进地带支柱产业的多元化,提高资源附加植与区内产业关联度,争取成为我国最大的煤、水、油、气四者均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副业。而西南地区则应配合“三线”军工企业的改组改造,突出水电、有色冶金、磷化工、天然气化工的特色,建成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稀有矿物质生产基地,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资源及地方特色的轻纺工业。

最后,沿边地区全方位开放,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热点。我国内陆边境线长达2.1万公里,与10多个国家接壤,邻国之间多种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开发、开放边疆地带,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重点建设边疆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沿边开放地带经济发展的生长点,通过高层次的出口加工,使之成为边境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扩大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单一的易货贸易,发展为“三来一补”、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合资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形式,使边疆经济在开发开放中得以发展。

点轴发展战略,兼顾了效率优先、公平的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不合理流动;有利于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实施重点开发,形成若干具有高技术水平,雄厚经济实力和巨大经济幅射力的生产力聚集点,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心;有利于劳动开发区周围城镇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注释:

①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1996年第4期。

标签:;  ;  ;  ;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